首頁>美食>

作者尚新立

古時,汝陽縣城甪里街的廟會空前熱鬧,有燒香還願的,看戲的,購物的,還有一大部分人是衝著甪里街的風味小吃而來,他們平時在家喝的是粗茶淡飯,趁著趕廟會,享受一下口福,因為甪里街的風味小吃遠近聞名。

(一)尚家涼粉

尚家是甪里街老戶人家,有十幾代在這裡生息,祖輩都是靠做豆腐,炕燒餅,賣涼粉為生。到十八代傳人尚寅娃時,是賣涼粉最有名氣的時期,他製作的涼粉,一是乾淨,二是質好味美,三是手藝精,用具衛生。到過他家的都知道,他家傢俱擺放有條理,地面乾淨,用具衛生。人人衣著樸素,乾淨整齊。尚寅娃經常頭戴有耳把的風帽,上套白外衣,下穿黑褲孑,腳穿白襪子,腿上綁腿帶,腰繫有印花的藍圍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給人一種好印象。

他家院內有一口井,青石砌口,一架木轆轤穿在一青石 樁上,井前一棵大槐遮蔭,因井水清涼,甘甜,做出的涼粉晶瑩透亮,沒有怪味。他家的涼粉是用扁豆(俗名雞篩豆)做的,先用水泡好豆,再用手搖晃磨磨成漿,過濾後的漿汁倒在鍋裡煮熟,盛在磁盆內放涼,上面是白粉,下面是油粉,白粉白又細,透明。尚家的涼粉特徵是做工精細,切出的粉條透明發亮,筷子挑起一根對著太陽能看到太陽影。調涼粉是關鍵,尚家的調料是香油,芥茉,椿汁,蒜汁,薑汁,辣椒油。香油是家用芝麻加工製成,芥茉油加工很精細獨特,先把菜籽磨成面,用水和稠,抺到一個大紅磁碗底上,上面蓋一塊鐵板,放上燒紅的木炭,捂一會,放涼,用水調勻,這樣製成的芥茉汁味串得很。夏天賣調涼粉,冬天賣炒涼粉。尚寅娃肩挑擔子,一頭是涼粉和工具,一頭是火爐和炒鍋,他炒出的涼粉也與眾不同,油大,粘,香,黃焦,用蒜水一捂,味道美了。大人小孩都愛吃他的炒涼粉,現在年令大的老人提起他的炒涼粉還直想流口水。

(二)王家燒雞,滷雞蛋,五香豆

王家燒雞舊社會在伊陽城很有名氣。從清末的王玉庭到民國的王潤熙,王新熙等輩經營的燒雞最出名,特色是香,亮,酥,味美。用手掂起燒雞的兩條腿,肉全掉下來,只剩骨頭。做法是,先把雞煮熟,晾乾,放到油鍋裡炸,再放到配好料的滷湯裡煮。.滷湯的配方是祖傳的,儲存了上百年的老湯,用著添著,經常保持滿滿一黑罐。當家人視為珍寶,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跑刀客時,老當家王玉庭連妻兒都不管,抱起黑罐就跑。一九四四年跑老曰,當家人王潤喜同樣啥都不帶,只抱走盛滿滷湯的黑罐。可這罐滷湯比全家人的命還珍貴。

(三)胡家牛肉湯,水煎包

胡家三代人都靠殺牛,賣牛肉湯,牛肉水煎包,牛肉丸子湯為生。傳到胡遂中輩時,生意最好,最出名。舊社會鄉下人以種地養牛為主,各家都飼養很多牛。大人以種地為主,放牛的全是上不起學的小孩,小孩都貪玩,把牛趕到山坡上,就去玩了。經常有牛從山坡上滾下去摔死。鄉下人又捨不得殺牛吃肉,就人抬車拉送到胡家殺牛場。為講求信譽,凡病死的牛,胡家貴賤不收。胡家大院內有很大的煮肉鍋,一次能盛下碎好的一頭牛。肉鍋旁有一個很大的風箱,一個家庭婦女專管扇火,火很大,肉煮得很熟。煮好的肉撈出來放涼,撇出鍋裡的油,肉湯存起來,擔到飯館裡賣牛肉湯。牛油經過加工製成生蠟,用作照明。胡家牛肉湯在街上有一間飯館,離兩座廟很近,生意很好。會期,四鄉八堡的人都到這裡吃肉喝湯,泡鍋貼饃。他家的牛肉湯有獨特的配料,味特別好,越喝越想喝。店裡坐不下,就蹲在外邊喝或掂回家喝。晚上的牛肉丸子湯,原汁原味不加清水,湯裡有碎牛肉,丸子,蔥花,油烘烘的辣椒,睡前喝碗丸子湯,睡的特別香。學生下自習,商店關門,劇院散場這段時間,來喝湯的特別多。

(四)蘇家的抉片

抉片又名繪面,舊社會沒有繪麵館,是經營戶在家做好,盛在兩個特製的大瓦罐裡,該瓦罐外面有一層很厚的棉,花外面用白粗布製成套子套在外面,這樣非常保溫,半天以內抉片不會涼。賣抉片者肩挑擔子沿街叫賣,一頭是罐,一頭是碗,刷碗盆和請水。當時伊陽城賣抉片的有好幾家,唯獨甪里街蘇家的抉片賣得快,喝家多,名氣大。他家抉片的特色是:面細白,很筋,拉得薄,看著好看,湯裡有炸得黃焦的豆腐丸子,油烘烘的紅辣椒飄在上面,香辣可口,有滋有味,人人愛喝,擔子到哪,很快被人圍住。尤其是晚上,各店鋪,校門口,場,劇院等地方特別快,一直賣到深夜還有人喝。現在縣城還流傳這樣一個笑話,說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伊陽有一個叫郭子彬的縣長,軍人出身,說話粗魯,稍有結巴。在某一晚因辦公,半夜才回家,走到文廟前一拐彎處,猛見一個人影拐到面前,一聲響亮的“抉片!”,嚇得他一蹦很高,緩過氣來,上前給此人一個耳光,罵道:“媽,媽.媽那個巴子,以後不,不,不許晚上賣抉片!"。此後,再沒有人半夜賣東西了。

(五) 禹家粽子,粽糕

禹家粽糕在舊時很出名,是用瓦罐蒸的,一層糯米,一層去核的大棗,一罐要擺好幾層,蒸熟後,用鏟孑攪勻,顏色是紅的,味道是甜的,且很粘很好吃,年老年少都愛吃,擔子上街,很快一掃二光。早上賣粽糕,晚上賣粽子。他家的粽子比別家大,棗多,包得實,還有花生仁,甜香可口。天一黑,禹家男女便分路出發,一手提燈籠,一手挎竹籃,走街串巷叫賣,所到之處很受歡迎。

(六)李家湯園

解放前,李根周的父親李老四製作的湯園在伊陽城很出名。在大街小巷,經常聽到喊唱聲“喝茶崍!湯圓孑!白糖陷子!”的叫聲,腔大,響亮,聲音拉長,猶如唱腔,柔婉轉,聽得很遠。一聽到此唱聲,男女老幼便從家裡端著碗出來,根據掏錢多少,得到多少湯圓,端回家慢慢喝。路上行人需要喝,李老四備有碗,勺子,隨吋隨地都能喝到。李家湯圓獨特之處是,餡好,有核桃仁,青紅絲,白糖等配料,餡多味美。每天晚上,他肩挑拈孑,手提燈籠,穿插於大街小巷,擔子內還有火有鍋,隨賣隨煮,很受歡迎。

(七)其它小吃

魯進富的滷肉,燒賣,滷肉色好,味美,爛熟。燒賣就是用面把肉餡包成小包孑,蒸熟,再放進油鍋裡煎得黃焦,吃起來別有風味。鄔永和家的火燒,雞蛋餅特色是油大,調料全,色黃焦,形狀美。做法是,先把和好的面杆薄,抹上油,灑上調料和鹽,然後捲成卷,按扁,搓成一根很長的圓條,從下往上盤成一個下大上小的疊形,再上炕炕得黃焦。顧客吃時,從上邊掂起一頭,吃著拽著,直到吃完。同吋還配雞蛋餅。顧客把雞蛋餅卷在火燒外啃著吃,也可以把火燒切開,把雞蛋餅切碎夾在中間吃,更上口。聶天福的炒花生有甜有鹹,脆焦,味美。魯和尚的蒸紅署明光發亮,切開能分出層,周圍是糖蕊,中間是幹蕊,吃起來緬甜。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女兒愛吃榴蓮,做成月餅太好吃啦,清爽不膩,不需要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