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一座城市飲食習慣的養成,是幾輩人味蕾的記憶傳承。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蔥鹽醬醋的調和,讓這座城市的美食味道千變萬化。

一位63歲的老人,緣何為一碗麵執著了36年?這背後有哪些故事?一起來聽聽姜鳳珍和她的麵店人生。

借50元開面店

每天賣40斤面

那一碗讓人心心念的面。

1981年,在雲龍閣工作的姜鳳珍毅然決定憑著自己的手藝闖一闖。可是沒錢沒工具怎麼辦?她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借!

向親戚借了50元錢,向麵粉店老闆借了麵粉,姜鳳珍拿著兩個小煤爐,就這樣開起了麵店。

當問及燒面手藝是跟誰學時,姜鳳珍不好意思地說了兩個字——自學。“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顧客來吃麵,覺得淡了哦下次多加點鹽,覺得鹹了哦下次少放點鹽,可以說很多顧客都當了我的‘試驗品’。”

“當時買一碗麵還是要憑糧票的,一碗麵需要二兩半糧票,摺合1角5分錢。”對於價錢,姜鳳珍記得清清楚楚。

每天2點多起床開始揉麵團做麵條,買肉買大排,切塊沸大排……準備工作做完了,已是4點,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第一批趕早班的人已經準時來店裡報到了。

有時候看姜鳳珍一個人忙不過來,許多好心的顧客吃完麵之後會主動幫忙收拾碗筷。1994年,妹妹姜蘭珍趕來幫姐姐的忙。從此,姐妹倆搭檔經營麵店,姐姐主廚,妹妹打下手,一直到現在……

從1角5分到6元

不變的是味道

鳳珍姐妹倆在做準備工作。

一位87歲的退休老幹部每天會準時到麵店報到,然後點上一碗黑魚面。愛好詩詞的他還用三句話高度概括了姜鳳珍一天的生活:緊張的早晨,戰鬥的中午,疲勞的晚上。這三句話可謂是貼切之極。

4:30起床,5:15出門買食材,6:20回來準備食材,7:30-8:00,小店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晨練的老人、上班的年輕人、上學的小孩兒……都會來這裡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面。

中午時分,結束了上午的學習,孩子們出來吃中飯,麵店無疑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於是,不大的麵店又開始喧囂起來,“高峰時期,半分鐘一碗麵都不為過,我曾經有過15分鐘做了60碗麵的記錄。”此刻,姜鳳珍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顧客漸漸地散去,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姜鳳珍和妹妹兩人簡單地下了碗鹹菜肉絲麵,匆匆解決了午飯,而後抓緊時間回屋休息一會兒,因為再過兩個小時,晚高峰又要來了……

從最初的1角5分到現在的6元、10元,從最初的鹹菜肉絲到現在的黑魚、鱔絲、河蝦……面的種類多了,價格提高了,但是面的味道依然如初。

“吃了桐鄉大大小小的麵館,還是老鳳珍家的讓我最為懷念。”一位食客如此說道。而周遊君採訪了數位顧客,得到的都是一致的好評。

姜鳳珍是如何抓住了食客的胃呢?“新鮮的食材、搭配油鹽醬醋基本佐料,再加點豬油,最後加上澆頭就夠了。”在姜鳳珍看來,面不需要加太多的佐料,保持最原始的味道才是真,而正是這一點讓許多食客回味無窮。

把這裡當做懷舊地

吃麵是一種情懷

裝修過後的鳳珍老麵店。

“今天吃什麼?”“照舊。”……這樣簡單的對話姜鳳珍每天都要重複很多遍,倒不是因為省事兒,而是來這裡的老顧客很多,對於每一位的口味偏好,她都已了然於心。

是啊,麵店經營36年了,有些人在鳳珍老麵店裡吃了幾十年。“剛剛坐斜對面的是專門從烏鎮趕過來吃麵的。”“鄰邊這位老大爺每回來都點豬肝麵……”姜鳳珍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道。更有六中第一批畢業的學生結伴前來吃麵,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學畢業後常為了童年的味道特地前來點上一碗黑魚面……

一碗麵,一壺茶,有人說,姜鳳珍開的不止是麵店,也是茶館。吃碗麵,聊聊老底子桐鄉人的生活,絲廠、化工廠、招待所……面不夠了喊一聲“加點面”,在這裡喝茶聊天茶水全免。

過年過節,一般店鋪總會關門休息幾天,而老鳳珍麵館365天無休,“老顧客好的就是我這一口面,關門了,他們就吃不到了。”姜鳳珍說。

有人曾勸她抬高麵價,增加利潤,她回絕了。除了10年前給兒子買了套安置房作婚房外,現在,她和老公、妹妹三個人仍舊居住在樓上十幾平米的小屋內。“為什麼不另外找個大點的房子住呢?”“這裡近,而且樓上樓下方便。”

對於未來,姜鳳珍表示只要姐妹兩人還做得動就會一直做下去,少一人都不行。

最新評論
  • 1 #

    經常去吃,味道不錯

  • 2 #

    就面而言,烏鎮的比桐鄉要好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煮大蝦時,用冷水煮還是用沸水煮?都不對,教你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