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演講時稱,"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伙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資料,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此番言論瞬間引起熱議,個人資訊在網路時代被濫用已有先例,網友們開始質疑人工智慧企業對使用者隱私資料的保護,並懷疑背後是否真的存在李開復所說的“以公謀私”。

當晚,“當事人”之一的螞蟻集團釋出宣告表示“從未提供任何人臉資料給曠視科技”,甚至“從未在曠視科技合作的事宜上與李開復先生有過接觸”。據了解,螞蟻集團目前正處於上市關鍵期,半個月前螞蟻集團已正式向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機板遞交初步招股書。因而這次澄清顯得尤其必要與急迫,不似另一個當事集團“美圖”自始至終都沒有給出一個正式的說明。

緊接著,李開復在其微博上公開向三個集團道歉,他表示,“初期曾經建議並幫助曠視團隊尋找更多應用合作伙伴,以增強技術水平,提升模型識別率。”而“曠視提供AI技術給到合作方,似乎涉及任何資料的共享與傳輸。”系口誤。

隨後曠視科技的官方微博也宣告,“我們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資訊””曠視一直高度重視‘資料隱私安全保護’問題,並已在企業內部制定、實施了完善的資料隱私保護制度。”

曠視科技是成立於2011年一家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行業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而曠視與李開復、螞蟻集團的淵源已久。據資料顯示,2013年,曠視科技獲得由李開復旗下創新工場領投的100萬美元A輪融資,次年螞蟻金服入股曠視。2015年3月的德國漢諾威IT博覽會上,馬雲向德國總理默克爾展示的刷臉支付方式,便是由曠視和螞蟻金服合作開發。業內外也熟知,螞蟻金服金融產品體系(包括支付寶,芝麻信用等)的人臉識別認證等技術功能,均來自曠視技術團隊。2017年,曠視和創新工場等機構共同成立了一家國際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院。

個人資訊和隱私被洩露已然不是什麼稀奇事,日常對話提到的事物出現在社交媒體時間流中的廣告中、購物軟體的首頁推薦中,這彷彿成了賽博時代的“déjà vu”。據相關公安人員介紹,有很多APP存在越權和違規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的情況,這些"爬蟲"軟體獲取使用者個人電話、相片等資訊,並在黑市上進行出售,這也是為什麼詐騙電話往往能準確說出你姓甚名誰。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釋出《線上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將“大資料殺熟”行為(即價格歧視)納入監管,其中第十五條作出明確規定,線上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資料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定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規定將於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9月17日,蘋果在中國區推送了最新的移動作業系統iOS 14,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它大幅提升了使用者隱私保護的力度。Safari瀏覽器會阻止跟蹤器跨網站跟蹤使用者,關閉廣告跟蹤識別符號IDFA( 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廣告識別符)後,將切斷廣告主和APP之間的資料傳輸,廣告主沒辦法在不同應用間找到同一個使用者,也就無法進行廣告的精準投放。

有關部門出臺的相關規定與企業自身的恪盡職守應當是相輔相成的。人臉識別技術在各行業的全面滲透,人的“音容笑貌”成為資料的當下,掌握著豐富人臉資訊的網際網路公司勢必會面臨更多的輿論挑戰。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李開復的口誤,揭開資料交易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