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王如晨/文

阿里雲智慧再成阿里集團財報最大亮點之一。不過,跟前幾年側重概念與增幅不同,今日,這一版圖概念、增幅、營收、毛利、生態等多維交融,呈現出穩健的主業與核心驅動特質。

電商版圖當然是集團營收一哥。2021財年Q1顯示,營收1538億中,電商1013億,同比增34%,佔比66%。而云計算收入123.5億,同比增59%,佔比8%,列集團第二大業務。

59%無法與過去幾年比,卻已屬集團關鍵板塊最高同比增幅資料,亦遠高於亞馬遜、微軟等雲端計算同業。這也已是它連續三季貢獻超百億營收。8%收入佔比較上季微降,考慮到電商主業疫情前後表現,算相當穩定了。

不過,夸克所關注的是,此刻,這一版圖自身的增長引擎在哪?與全球巨頭相比,它的差異化競爭力又是什麼?

說到增長,一些巨集觀因素顯而易見。譬如本地雲計算髮展趨勢與數字化整體程序,無須展開。我們也能從阿里雲智慧自身判斷裡捕捉到一種確定性。譬如兩年前,它打出過“上雲就上阿里雲”,拉開了規模化落地的常識帷幕;2019年年中,“一號位”行癲明確定義了“拐點論”,一個自覺加速普及的週期開啟了。

疫情背景當然不可忽視。當電商版圖、本地生活等領域遭受巨大沖擊時,各種線上服務與數字化解決方案卻被持續引爆。醫療健康、線上教育、家庭生活、線上辦公到電子政務,乃至整個社會層面廣泛的緊急協同,都釋放出巨大的雲端計算需求。當中國數字新基建政策指引發出後,阿里雲智慧幾乎完全契合。

這句說出來有點尷尬:當阿里集團與無數同業遭受明顯衝擊,旗下阿里雲智慧卻是受益最大的版圖之一。上季,它的營收佔比達10%,罕見的一幕。

這都是趨勢與背景,但稱不上“增長引擎”。所謂“引擎”,一定事關一個企業的技術、產品、方案、戰略、組織、文化等要素。

於阿里雲智慧而言,若歸約起來,到底是什麼呢?

夸克認為,它更多事關戰略與平臺服務。

從大的方面說,2018年冬天組織架構升級,也即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屬於一個關鍵的節點。它意味著一種全新的增長模式來臨:阿里雲將跳出傳統LaaS服務,跳出日益側重價格競爭的行業套路,走向更具增值的服務。這背後當然是“計算”與阿里經濟體“資料智慧”的融合。

不過。這是方向與願景,並非具體發展路徑。真正的引擎,是一種融合企業核心要素的解決方案與平臺形態。

夸克必提去年年初阿里雲北京峰會。那是行癲擔任新版圖“一號位”後的首度公開亮相。他公佈了兩大核心立場:1、不做SaaS;2、堅持被整合。藉助10週年節點,他首次對外闡述了阿里雲戰略加速的“四級火箭”:達摩院加持的雲、資料智慧的雲、最佳實踐的雲、被整合的雲,從技術、產品、商業和生態層面開啟了阿里雲的新十年。

同時他亦強調,兩到三年內,阿里集團所有業務都要跑在阿里雲上,所有2B輸出都要通過阿里雲智慧。

這其實是阿里雲智慧的生態定位與發展目標。於前者來說,不做SaaS、堅持被整合,是一種價值迴歸,迴歸到阿里創立之初尤其淘寶誕生時的立身之本,要激發開發者與應用生態的力量,而不是自身包攬生意。

這不僅澄清了整個版圖的邊界與核心立場,更是為下一步經濟體內部業務、組織協同奠定了輿論基礎,從而快速推進增長引擎的誕生。

隨後,我們看到了釘釘融入雲智慧、金融雲等業務的整合,一系列底層技術、方案、行業基礎架構的重構與定義,看到了“雲端計算拐點”到來,更是看到了2019年“雙十一”第一次全面跑在阿里公有云上,這是技術的整合,更是偌大組織的協同。

接著,疫情期的4月,阿里雲智慧公佈了未來3年鉅額投資計劃:再投2000億,用於雲OS、伺服器、晶片、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資料中心建設。

直到2020年6月,阿里雲第一場年度峰會(線上)。行癲宣佈行業進入“全速重構”週期、升級理念的同時,和盤托出了一套完整的再生長戰略,即:

1、 做深基礎:從飛天雲OS向下延伸定義硬體;

2、 做厚中臺:將釘釘新型作業系統與阿里雲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

3、 做強生態:基於雲與新型作業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這才稱得上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增長引擎。

這是一套再增長邏輯。

“做深”側重微觀面,底層技術基礎。它其實就是對“達摩院加持的雲”進一步深化、升級。

“做厚中臺”與“做強生態”。其實“一幣兩面”。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雲釘一體”。它也是行癲說的“全面重構”理念的核心。

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後,若只是滿足於物理組合,就是“雲+智慧”,阿里雲智慧很難真正體現智慧屬性。

你看行癲6月怎麼闡釋的。他說,“全面重構”是一個更強的深化程序,需要關注的面更廣,包括理念、組織、經營模式、運營模式升級。如此,就要把原來傳統資訊化手段變成數字化手段,這對管理者、經營者思路都是一個重塑過程。

他談的其實是“雲”與“智慧”支撐下的組織變革。我們能瞬間還原釘釘為何融入阿里雲智慧。這個出色的平臺,在它融入的一刻,就已經不再是所謂“智慧移動辦公平臺”,而是一種數字化時代的協同重構平臺、新型ERP平臺、開發者平臺、應用服務平臺。

在行癲口中,釘釘也是一種“新型作業系統”。它是阿里雲中臺這一雲基座上的“新型作業系統”的核心部分。釘釘與雲結合,就像傳統IT時代PC硬體與windows的結合。在它們之上,生髮著無數的使用者、開發者、應用服務,並且擁有自組織的機制。

阿里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逍遙子親自透露,疫後復工復學,釘釘活躍使用者規模相比疫情前增長一倍。它已成為生產方式、生活、工作、學習的重要協同平臺,並深入到各行各業。

“雲釘一體”,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也是開放戰略。阿里雲智慧透露,除了幾億使用者外,許多企業都已將“雲釘一體”視為基礎設施,包括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企業,已開發數十萬種企業應用。

談及2021財年Q1阿里雲表現,逍遙子說:“阿里雲與釘釘形成了廣泛的化學反應,帶來強勁的增長動力。”

“雲釘一體”確實扮演了核心的增長引擎,也最能體現“雲智慧”一詞的內涵。沒有釘釘,即便阿里雲與智慧要素結合,並堅守不做SaaS與被整合立場,也很難保證實際部署效率與品質。數字化升級,若無組織、經營模式、運營模式變革,很難保證成功。

正是在這維度上,一年多來,行癲亦多次強調“全面重構”。並表示,做數字化專案,阿里的策略是,“交付一個專案,幫客戶打造一支團隊”。釘釘正是組織變革與重構的平臺。

不僅如此,“雲釘一體”,更是阿里雲智慧追趕、超越全球競爭雲端計算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力。

如何理解?

逍遙子在回答巴克萊銀行分析師問題時,做了還原。後者問為何亞馬遜、微軟們規模與營收更高。他說,美國等發達市場的SaaS與整個生態系統更成熟,而中國開發者生態才剛起步,阿里期待與開發者合作,共創一個強大的中國生態系統。

“雲釘一體”正是截至目前中國雲端計算市場相對成熟、完整、完善的生態系統。阿里雲智慧強調不做SaaS、堅持被整合,其實也是賦能、釋放生態的力量。沒有後者,阿里只靠自身不能成就一個媲美電商業聲量的新生態。

而這種生態培育,也是阿里雲智慧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策略。亞馬遜AWS起步早,當年理念超前,但進入雲智慧時代,落地到全球更廣泛的市場與行業,尤其是強調資料智慧時,它過往的策略就很難適應了。

一個較長週期,阿里雲智慧營收規模、利潤都可能無法匹敵AWS,但就“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下的賦能,以及驅動廣泛的數字化程序說,阿里雲的商業價值不遜亞馬孫,一定更強。

若說“雲釘一體”的驅動價值,形似的對標物,可能更近微軟雲模式。微軟“Azure+Office365”以及模糊的商業雲戰略,加上Teams協同辦公平臺,也是一種一體化服務。它比Slack聯盟AWS更有服務的效能。微軟股價接連飆升,絕非偶然。

不過,微軟雲服務版圖裡,充滿一種立場的矛盾。它是IaaS與SaaS的雜糅。其中相當部分都是自身的業務,缺乏開放的特質。某種程度上,它更多是傳統IT時代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軟要素的線上化與數字化,仍具有較濃的捆綁。阿里雲釘釘兼具Office365、Teams的能力,卻是開放的融合形態,生態體系的價值更大。

所以,夸克認為,過去幾年,阿里雲主要對標亞馬遜,今日,它相容了AWS與Azure的能力,若追求更大的效應,它的對標可能更近微軟模式。

當然還有國內的騰訊們。邏輯上,騰訊雲也可以形成“雲+微信”的生態,它有微軟的特質,同時也有出色的連線與開放的一面。但是微信的生態,2C社交氛圍仍較濃,它形成的服務模式,儘管也有釘釘的近似功能,卻集中在統一埠,失去很多專注,加上公有云客戶缺乏阿里雲的基礎,除了價格競爭,短期很難真正滲透。

“雲釘一體”確實是阿里雲智慧截至目前一種差異化競爭戰略,也是增長引擎。

若結合阿里集團的發展看,它也日益具有主業的特質。考慮到阿里集團上市公司地位,以及履帶戰略,此刻的阿里雲智慧也是集團的市值管理工具。“雲釘一體”正是一種出色的敘事策略。

難怪上月高盛上調阿里雲智慧估值至930億美元的報告中,引述了行癲們的觀點。這一估值資料,較兩月前摩根大通給出的770億數字提升了兩成。這背後的分析框架,正有“雲釘一體”的核心價值。

當然,阿里雲智慧未必滿意930億美元的估值資料。因為,它對應的PS值(市銷率)為8倍,而亞馬遜們AWS的PS值則為14倍。這裡面不排除美國標準與有色眼鏡的左右。

截至目前,阿里雲海內外市佔逐步提升。IDC 7月報告顯示,中國市佔42.4%,騰訊雲、華為雲分別為12.1%、8.6%。Gartner4月說,阿里雲全球市佔已從2018年7.7%升至2019年的9.1%,列第三。而於亞太,阿里雲市佔28.2%,幾乎等於亞馬遜與微軟的總和。

儘管營收與利潤與前兩大國際對手差距甚大,阿里雲智慧其實也並不急。

一是它的生態不過剛剛開始,商業模式仍在快速探索與沉澱中,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二是經過雲智慧融合尤其“雲釘一體”運作,無論內部協同,還是阿里集團乃至外部的數字化驅動,都已出現成效。

三是阿里雲智慧連續兩季的虧損,都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上季因為疫情釘釘投入推廣消耗不小費用,只要阿里雲稍微控制一下投入,它就隨時可以盈利。但這個週期,尤其是剛剛開始2000億的新投入,它絕不可能刻意追求盈利。

過去多年,阿里多次上演這樣的案例,起初最不賺錢的業務,最後都成了賺錢機器。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明日大盤走勢預測:週三盤面若不這樣走,我請大家喝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