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為什麼消費如此疲軟還大力提倡節約?消費‬疲軟‬不等於‬浪費‬,浪費‬也‬不等於‬擴大‬市場‬,彈性‬的‬空間‬並不是‬可以‬壓縮‬,無限壓縮‬的‬空氣‬,而是‬有‬基本‬的成熟‬能力‬,一旦‬收縮‬,崩潰‬之後‬的‬成果‬,每個人‬自己‬埋單‬!

消費疲軟時具有時代特徵的,是因為疫情和經濟受阻,流動性變差造成的,當然,擴大內需的市場調整策略是 還沒有發生天災人禍之前,之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定增長6個百分點,可想而知,國外給的8個增長點,也是大資料計算之後的結果。

大力提倡節約是必然買,走向碳中和的路上,發展可迴圈綠色經濟,市場不是無限大,資源也不是無限多,多到可以浪費,提倡節儉是國策,不允許浪費,因為每一個食物都是千辛萬苦種植出來的,而且,凝結在其中的人類勞動,尤其農民的血汗在裡面,農業作為基礎性地位,實際上這幾年發展很快,但依然屬於薄弱環節。

當然,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否則連肚子都填不飽,因為絕大多數的國家和人民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節儉作為每一箇中國人,是要刻在骨子裡的,更何況,事實上人只需要溫飽,只需要定量的卡路里和能量就夠了,反而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和暴飲暴食也不是健康的生活習慣和 飲食習慣。

當然,很明顯有信仰的那些民族和人,對於肉食和其他食物的攝取量也是穩定的,尤其,漢族人喜歡吃豬肉,現在的豬肉多是飼料餵養,不好吃也就算了,富集的其他化學物質實際上依舊透過人吃肉,富集在人身上。

在自媒體時代,中央日報和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吃播浪費現象和大logo帶人去高檔消費場所,網紅江濤因為韭菜蝦仁的餃子38元20個,一個餃子兩塊,在網上博眼球,被山東老鐵批評,很多人不明白餐飲,以及背後的成本,冷凍的食材要比新鮮的食材便宜很多,利潤也高,比如燒雞,冷凍的雞肉和現殺的活雞就是不一樣,價格30-80,初以為被宰了,事實上,人家也賺辛苦錢。

提倡節儉,從上往下,杜絕浪費,光碟行動,今時不同往日,以前貿易環節全面打通,流動性強,週轉速度快,現在屬於特殊時期,根本就沒有此前的條件,即便你有錢,也不能這麼造,這是所有人的共識,其實從2008年八項規定落地之後,大型餐飲倒閉公務接待吃喝減少,甚至是零,餐飲就從一個階段進入第二個階段。

當然,有能力賺錢和有能力消費,在資本和消費主義的裹挾下泥沙俱下,因為網際網路金融和消費金融。普通的90後,這個月花下個月的,這種事常有,如果下個月沒有著落呢,那麼這部分的風險需要自己承擔。

絕大對數人把消費疲軟和大力節約放在了對立面,節約是因為拒絕衝動型消費,但是不是不讓我們薅羊毛,拼多多,社群團購,暫時還是很便宜的,真要變貴了,不買就是了,消費疲軟核心原因是市場,其次是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和自己獲得收益的途徑和賽道受阻,不敢消費,因為意味著消費完之後沒有承擔責任和風險的能力,畢竟生老病死雖然是自然規律,依舊要未雨綢繆。

我國長期面對消費乏力現象,既然這樣為什麼不鼓勵消費?只要大家都開始消費,浪費也好攀比也好,生產廠家的產品都賣出去,那麼經濟迴圈不就建立起來了,最終還是促進經濟發展啊!

其實攀比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尤其全民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時候,同樣今年線上銷售一樣出現了格局變化,不在是阿里和京東的主場,是多多和逗引和快手的江湖,直播帶貨很夥伴,一樣是為國產騰庫存,雖然網上有銷售汽車和房地產的,但是大宗現金交易還是線上下。

今天,看見一個新聞,就是4s店銷售拿著48萬預售款跑路了,車主提車被告知詐騙,不履行合同,因為銷售員的合同和印章都是偽造的,可想而知,大額交易有風險,一去不復返,不說是誰的責任,就說,即便消費乏力,依舊有平臺和人,為這些供應商騰庫存。

經濟發展的核心不是發展,而是穩定,尤其現在多事之秋,尤其重要,小到家庭,大到國家,特殊時期不能胡整,平穩過度,真要大環境好,槓桿還不是隨便加。

當然,大力提倡節約也是沒有毛病的,因為情以修身,儉以養德,隨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一定年齡,什麼名利,什麼聲望,什麼得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和活著。

消費疲軟大家都看得到,但是沒有人提出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是因為趨勢,不能喝趨勢對抗,只能順勢而為,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因為要實事求是。況且,這場仗還遠遠沒有結束,財團,金融、資本,只是這個牌桌的參與者,坐莊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巨龍,真要妄想幹些什麼,繞過關鍵幹些什麼,一點機會都沒有。

疲軟是因為泡沫,疲軟時因為消費者信心不好,但是疲軟不是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發展中國家一樣夾縫中求生存,投資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還要防止因為貿易自主,把疫情放大等風險,還有輸入性的鼠疫,炭疽、禽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生物性公共安全衛生事件,以及地震火山,洪水和乾旱等不可抗力因素。

不要著急,慢慢來。+

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財商快報 | 恆大擬百億港元虧本出售香港總部;一批餐飲企業被罰款;俞永福擔任本地生活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