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報告綜述:

事件

碳中和刻不容緩,氣候危機將造成地球生態、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等方 面的毀滅性後果:在經濟方面,氣候危機將沉重打擊以農林牧漁為代表 的傳統經濟部門。並影響電力系統掣肘製造業生產力,嚴重阻礙經濟發 展。在社會人文方面,氣候危機將導致糧食及其他農作物大量減產,糧 食與水資源的短缺將引發暴力衝突,影響社會、政治秩序。

能源效率是各國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又一潛在原因:以美國為例,美 國能源效率為 14%,86%的能源被浪費,目前內燃機時代很難再有大幅 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未來邊際使用成本接近為零的電動車和 自動駕駛以及通訊物聯網平臺將引領能效的大幅提升。能效的提高能夠 促進經濟增長,並對能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傢俱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觀點

電力行業減排:1)目前我國仍以煤電為主,未來將降低煤電供應開發, 利用非化石能源。2)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保障低碳電網。3)部分製造業 將受益於西部可再生能源成本較低,出現大面積轉移現象。

工業減排: 1)加快推動氫能和工業電氣化在工業領域應用。2)發展工 業碳捕捉技術。3)注重工業生產廢物利用,發展迴圈經濟。4)高碳排 放工業或將出現供給側改革,龍頭公司顯著受益。5)高排放標準或將 長期影響未來 PPI 走勢。

建築行業減排:1)“被動建築”迅速推廣,努力實現新建建築碳排放歸 零。2)BIPV 將成為建築減碳設計的主要選擇。3)推進建築材料低碳 化,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低碳水泥等技術。4)智慧家居將逐漸 普及,提升效率減少家庭碳排放。

交通運輸行業減排:1)傳統車企加快產業升級,汽車電動化政策快速 推進。2)航空業全電飛機或成未來方向。3)加快交通行業使用“綠色 氫能燃料”。4)調整運輸結構,公轉鐵和公轉水大趨所勢。5)自動駕駛 和汽車共享化轉型將減少碳足跡和碳排放。

農業減排:1)加強植樹造林,減輕農業生產碳排放。2)減少化肥用量, 加快農業生態轉型。3)打造數字化運營農場,推行綠色生產方式。4) 土壤碳封存和富碳農業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減排溫室氣體。5)歐盟 為氣候目標加大食品投資,人造肉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石油、煤電、油輪船舶等產業鏈相關行業都將成為擱淺資產:1)碳交 易造成碳排放行業運營成本升高,在未來為了避免石油和煤炭企業拋售 擱淺資產造成更大的汙染,碳交易的政策以及碳價都可能超預期收嚴。 2)高汙染企業所面臨的碳中和風險將增加其融資成本。3)伴隨著技術 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的價格迅速下降將影響煤電企業業績。

房地產未來也將有可能成為擱淺資產:每一棟房屋都有能效證書,若能 效檢測處在最低級別則無法出租和出售,未來無法滿足能耗標準的建築 勢必將迅速貶值成為擱淺資產。

1. 背景——全球氣候狀況惡化,氣候危機不容忽視

氣候問題已成焦點議題。當前,全球氣候正不斷惡化——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全球 平均氣溫逐年上升,全球 2020 年的平均氣溫相比工業化前上升了 1.02℃;海平面以遞 增的速率升高,全球海平面平均異常值已高達 74.28 毫米,且正以 2.97 毫米/年的速率上 升,較 20 世紀的 1.4 毫米/年大幅躍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人類社會面臨著巨大威脅。

氣候危機將會更為頻繁更為猛烈:全球氣候變暖不具有地區均勻性,北極升溫的速 度遠比其他地區更快,海冰減少導致極地渦旋進一步減弱,極地冷渦更易南下,將帶來 更為猛烈、頻繁的寒潮氣候。全球變暖下,極端拉尼娜出現的頻率將翻倍,意味著極端 寒潮將更為頻發(如 2020 年我國和美國德州遭遇的寒潮)。

氣候危機造成地球生態、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等方面的毀滅性後果:在經濟方面, 氣候危機將導致極寒、洪澇災害和乾旱加劇狀況頻發,沉重打擊以農林牧漁為代表的傳 統經濟部門,使行業發展受阻。並對電力系統形成打擊帶來製造業生產力的下降,嚴重 阻礙經濟發展。在社會人文方面,氣候危機將導致糧食及其他農作物大量減產,使更多 人暴露於飢餓與貧困之下。糧食與水資源的短缺還將引發暴力衝突,影響社會、政治秩 序。

1.1. 全球碳排情況

全球 CO2 排放量總體仍呈上升趨勢,增速變緩。1945 年二戰結束後,隨著各國逐 步開展戰後經濟建設,全球 CO2 年均排放量開始大幅增加,中國在 21 世紀進入世貿組 織後將全球這一趨勢進一步增強。直到 2010 年前後,隨著人類逐漸意識到氣候危機的 嚴重性與緊迫性、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新型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全球 CO2 排放量增速變緩。直到 2019 年,全球 CO2 排放增長率已接近 0。伴隨著各國對碳中和 目標的承諾以及實踐,碳排放的趨勢有望在未來繼續放緩,直至倒掛。

分地區來看,中國 CO2 排放增速明顯放緩,歐盟、北美地區碳排已實現負增長。 中國自 1970 年 CO2 排放逐步抬升,在 2001 年入世後,CO2 年排放量大幅增加,年增 速也大幅上行。直至 2011 年,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加、相關政策的出臺與推行、以及節能 減排技術的開發,中國的 CO2 年排放量增速開始快速下行,甚至在 2015 年與 2016 年 達到負增速,CO2 減排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觀的進展。2020 年 9 月,中國向國際社 會做出了“2060 碳中和”承諾,這一舉措將促進中國 CO2 排放增長未來實現大幅負增 長。歐盟以及北美地區的 CO2 年排放量大體上從 2008 年前後開始逐漸減少,增長率也 多保持在負值區間。由於歐盟、美國與加拿大均承諾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因 此預計未來負增長的勢頭將進一步下行。

1.2. 碳排放與 GDP 變化的對比

我國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北美經濟增長已和碳排放脫勾。碳排放、能源 消費和經濟增長三者互為因果關係,一方面,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另 一方面,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導致了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尤其我國在 2001- 2010 年期間二氧化碳和 GDP 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變動關係,GDP 的增長主要還是靠 著粗放型的資源消耗來帶動,因此設立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的目標將對 GDP 帶來較 大影響。而北美過去 15 年 GDP 的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甚至出現了負向關聯,這 是由於北美 GDP 增長主要透過消費以及科技創新。

歐美碳強度始終處於穩定低位,中國碳強度降幅顯著,逐漸接近全球均線。由於不 同的經濟發展規模將帶來不同體量的 CO2 排放,從單位 GDP 下 CO2 排放量的角度來 看,全球碳排放強度持續下行並逐步趨於穩定低值,預計未來在世界各國控排節能的努 力下,將進一步下滑。從不同國家角度來看,歐盟以及北美地區則與世界水平接近,而 中國近 60 年的碳強度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國的碳強度從 1993 年開始加速下 行,直至近年與世界平均水平逐漸接近。在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碳強度 有望進一步向世界發達經濟體靠近。

1.3. 能源效率是推進碳中和的原因之一

除了應對氣候惡化以及汙染治理,能源效率或是各國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又一潛 在動因。能效的提高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並對能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傢俱有一定的戰略 意義。

以美國為例,從能源強度角度來看:美國能源強度的下行速率正逐年變慢,這意味 著儘管美國單位 GDP 能耗正在減少,趨勢逐漸變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於能效改善速 度提升的需求。

從能源效率角度來看:Jeremy Rifkin 曾提到 20 世紀 80 年間,美國能源效率從 2.5% 提升至 12.3%,但在 90年代後卻始終處於徘徊停滯狀態。2010年美國能源效率仍為 14%, 86%的能源被浪費,目前內燃機時代很難再有大幅提升。

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產業革命都需要能源、運輸方式和通訊方式三大要素的改變, 19 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煤炭能源、鐵路系統和電報通訊所驅動,而 20 世紀第二次 工業革命則是由電力、石油能源、汽車內燃機和電話廣播所組成。預計第三次產業革命 將由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未來邊際使用成本接近為零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以及通訊 物聯網平臺引領。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在加快發展 方式的綠色轉型中也提到了推動 5G、大資料中心等新興領域的能耗提升,深化工業、 建築、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的節能。我們認為未來感測器將遍佈任何場景和物品,透過 大資料的計算,提升社會生產效率,降低碳足跡的產生,企業和個人在未來都將更加高 效環保,在全社會第三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能源效率有望大幅提升至 60%。

2. 碳中和政策推進

2.1. 全球性碳中和政策-《巴黎協定》

氣候變暖要遏制,碳中和管理勢在必行。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各國在 2015 年 《巴黎協定》中提出長期目標:明確需要自主貢獻減緩氣候變化,碳排放需要儘早達到 峰值,在 20 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全球平均氣溫相比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以內。 為保證協定的有效性並順利得到履行,《巴黎協定》設定了總體目標、長期目標、 減排目標、評估目標,並在法律形式、目標調整、執行機制、資金、透明度方面給予了 明確規定。 總體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 2℃之內,並承諾“盡 一切努力”使其不超過 1.5℃,從而避免“更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後果”。

長期目標:排放量能夠“儘早”達到峰值。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項任務會需要 更多的時間,建議從現在起就採取快速減排的措施。此外,各國承諾在本世紀下半葉實 現“排放氣體與可吸收氣體之間的平衡”,以達到淨零排放。

減排目標:每隔 5 年重新設定各自的減排目標。目前已有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交 了從 2020 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內減排目標。巴黎氣候協議對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規定了 絕對值要求。鑑於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能力仍在不斷髮展中,該協定未對其減排目標提出 絕對值要求,但“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情況變化儘可能做到這一點。在此之前, 發展中國家應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長。

評估目標:與會各方今後 4 年內重新評估各自的減排目標,以便適時作出調整。該 協定希望各個國家和地區能夠在可再生能源更廉價、更有效的前提下加大減排力度。

法律形式:巴黎協定具有法律約束力,但相關決議和各國減排目標不具備法律約束 力。但針對各國承諾的調整機制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目標調整:各國應每五年上調一次承諾,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目標,保證將 氣溫升幅控制在 2℃以下的目標得以實現。

執行機制:巴黎協定透過透明的後續跟蹤機制,以保證全世界都能言出必行,在期 限來臨之前提醒相關國家是否走在執行協定的道路上。協定承認有必要推動與氣候變化 負面影響有關的“損失與損害機制”,但沒有具體提出任何相關的金融工具。

資金:發達國家應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鼓勵其他有經濟條件 的國家也作出自主貢獻。出資的意圖應在資金轉交兩年前通報,以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對 可能獲取的資金有個概念。同時從 2020 年起,發達國家每年應動用至少 1000 億美元來 支援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並從 2025 年起增加這一金額。

透明度:要求締約方彙報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以及減排進展,但賦予發展中國 家適度“彈性”。

碳中和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共識。目前,全球共計約 37 個國家及地區正式設立碳中 和目標,發達經濟體佔 20 個,其中 20%提出領先於世界大部分水平的碳中和時間目標。 從碳中和承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角度,歐洲走在世界最前列,其次為美洲、亞洲,分別 佔正式承諾碳中和目標國家及地區數量的 43%、27%、19%。預計將會有更多國家及地 區推出實現碳中和的計劃。

歐洲碳中和承諾亮眼,地理、政治、經濟及能源為四大主因。在承諾實現碳中和目 標的國家及地區中,歐洲遠遠領先於其他大洲,佔承諾總數的 43%,其中有四分之一的 經濟體提出早於 2050 年的碳中和實現時間,主要基於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受自然地理所迫。歐洲大陸地形以平原為主,海拔為全球最低,大部分人口 以及重要經濟城市多分佈於沿海地區。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加速上升,對其社 會、經濟的影響將更甚於其他大洲。透過對碳中和目標的積極推進,歐洲將在 2050 年 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的大陸,從而減緩海平面上升的趨勢。

第二,政治層面,碳中和目標的積極推進或將幫助歐洲掌握並有效鞏固全球氣候問 題的話語權,衝擊美元霸權地位。作為《巴黎協定》的重要締約方,歐洲透過一系列碳 中和措施積極履約,併為世界各國做出表率,有利於其鞏固在全球氣候問題上的領導地 位。同時,歐洲積極帶動全球向碳中和目標進發,其核心即能源結構的轉型,新能源完 全替代石油將對美國與石油相掛鉤的美元霸權產生巨大沖擊,世界政治格局將發生變化。

第三,經濟層面,歐洲在低碳經濟方面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綠色轉型技術有望大 幅出口。20 世紀 70 年代的石油危機重創世界經濟,歐洲自此便開始發展可再生能源以 及研究能源結構的轉型,從而改變他們大幅依賴能源進口的狀況。這也為現在的歐洲提 供了低碳經濟的先發優勢。大量的技術積累以及歷史發展經驗,使他們在綠色轉型處於 世界領先地位。此外,積極推進綠色科技、綠色改革,促進碳中和經濟發展,也使得綠 色產業出口成為可能。透過對清潔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等減碳控排科技的積極研發, 在未來,歐洲將具有向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出口綠色科技的能力,推動其經濟增長以及 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第四,能源層面,在石油危機的餘悸下,歐洲欲更快擺脫能源進口依賴。積極的低 碳轉型及碳中和推進,將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其現有的能源結構,從而降低能源進 口依賴,大大提升能源安全,並保證歐洲大陸政治、經濟的穩定。

2.2. 中國碳中和政策-十四五規劃

我國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宣佈力爭 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 和。2020 年 11 月,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被列入《中共中央 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實 現“3060”雙碳目標,“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具體要求:1.到 2035 年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 降。2.進一步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 體,更大幅度提高畫質潔能源消費比重。3.將可再生能源消費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 地市成立“能源局”推進落實,以倒排工期的形式分解各期目標。4.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最佳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佈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儲存能力。

中國 2060 年碳中和路徑陡峭:在承諾時間方面,近 73%的國家及地區將實現碳中 和的時間設定在 2050 年,儘管中國設定碳中和目標為 2060 年,但在中國 2030 年碳達 峰目標的前設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的過渡期僅有 30 年,相 比於歐美 50-70 年的緩衝時間縮短了近半,中國的減排路徑相較於歐美將更加陡峭。

按中國目前減排進度,碳中和有望提前完成:2017 年底,中國提前並超額踐行了 《巴黎協定》中 “碳強度下降 40%-45%”的承諾,實現了約 46%的下降幅度,2019 年 碳強度下降幅度則達到了 48.1%。此外,《自然·可持續性》的研究預計,中國有望在 2021-2025 年間實現碳達峰,相比承諾時間提早 5-9 年。同時,自中國於 2020 年正式宣 布碳中和目標後,各項政策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迅速相繼出臺——央行明確金融資源向 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同時,2021 年 2 月,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中國首批碳中 和債啟動發行。就 2060 碳中和目標而言,雖然相較於歐美,中國減排路徑更為陡峭, 但在一系列科技發展、產業轉型以及政策推動下,中國仍然有望提前完成碳中和。

2.3. 美國碳中和政策

拜登承諾在 2050 年之前美國實現 100%的清潔能源經濟並達到淨零碳排放,為實 現此目標設計了短期方案和中長期方案。 短期:1.將使用聯邦政府的採購系統(每年花費 5000 億美元)來實現能源 100%的 清潔和車輛零排放。2.制定更加嚴格的燃油排放新標準,推動新銷售的輕型/中型車輛實 現電動化。3.拜登將在上任後的第一天,宣佈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中長期:1.未來十年內將對能源、氣候的研究與創新,以及清潔能源的基礎設施建 設(風電+光伏)進行 4000 億美元的投資,並專門設立專注於氣候的跨機構高階研究機 構 ARPA-C。2.加快電動車的推廣,在 2030 年底之前部署超過 50 萬個新的公共充電網 點,同時恢復全額電動汽車稅收抵免。3.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目標到 2030 年將海上風 能增加一倍。

拜登在經濟、政治、科技和法規方面為碳中和積極推進。

經濟:1.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清潔能源的研發,對清潔能源企業開始稅收抵免,以加 快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普及。2.強調清潔經濟和就業機會並存,號稱新的能源計劃 可以增加 800 萬人口就業。3.建立清潔能源出口和氣候投資計劃。促使美國成為世界清 潔能源的超級大國。4.和在《巴黎協定》高度承諾的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並向這些國家 提供低成本的融資,用於美國清潔能源的出口。

政治:1.把氣候變化完全納入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也將改變美國的 貿易方式。2.將召集氣候世界峰會,直接與世界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的領導人進行接觸, 說服他們與美國一起作出更大的國家承諾。3.確保受氣候變化和汙染損害的社群率先從 清潔經濟革命中受益。拜登號稱,低收入社群和有色人種社群沒有平等地分享美國清潔 能源經濟帶來的高薪工作機會。拜登將確保這些社群在清潔經濟革命中獲得競爭性贈款 計劃的優先考慮。

科技:1.重啟奧巴馬政府曾經啟動的使命創新計劃。研究、開發和部署潛在的突破 性技術,以加速清潔能源創新。2.努力建立基於績效的目標,帶來切實的研發成果;改 善資料收集和透明度,以更好地跟蹤進度並改善責任制;加強與私營部門企業家的合作; 幫助其他國家建立機構研發能力,以確保最有效地利用增加的資金。3.儲能、農業減排、 交通減排、建築減排、風能和太陽能、水質等領域共同發力。

法規:1.對新的和現有的油氣運營進行嚴格的甲烷汙染限制;制定嚴格的新燃油經 濟性標準,以確保輕型和中型車輛的新銷售的 100%達到零排放,以及重型車輛的年度 改進,迫使汽車製造商朝著歐洲排放標準邁進;要求汙染者負責。2.將要求上市公司披 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以及其運營和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3.為化石能源仍保 留“一席之地”,認為化石燃料在美國向清潔能源過渡期間仍有一定作用。對於石油出口 沒有明確態度,但是明確表態不會禁止頁岩油氣開發。

3. 各行業碳中和展望

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主要追溯到電力行業(40%),工業能源(38%)、建築行 業(10%)和交通運輸業(10%)。為了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在每個領域都需減少碳排放 和碳足跡,以儘可能提前實現碳中和。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預計 2050 年電力、工業、建築和交通行業相比 2020 年分別需要減排 80%、68%、69%和 44%左 右。

3.1. 電力行業

目前我國仍以煤電為主,未來將降低煤電供應:碳中和的背景下,全行業煤炭的總 消費量會減少,但是會向電力企業集中,大部分行業脫碳轉向電氣化使得電力需求仍然 存在,因此短期內電力行業仍然將會有較大體量的裝機量。截至 2020 年 11 月底,我國 燃煤發電 10.7 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量的 50%,2020 年火電的裝機容量佔比達到 57%, 火電帶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減少煤電供應成為未來電力行業減碳的關鍵。為實現 電力行業碳中和,應當減少煤電供應,利用風、光等非化石能源發電,並將碳捕捉技術 運用於電廠端。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認為,煤電裝機計劃在 2025 年達峰 11 億 千瓦,到 2035 年減少到 9.1 億千瓦,2050 年低至 4 億千瓦左右。

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光伏和風電將成為未來主力發電方式。我國大多數地區處於 中低緯度,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光伏行業協會資料顯示,太陽能理論儲量每年 可以達到 17000 億噸標準煤。2020 年光伏發電裝機量累計達 253GW,光伏發電 2605 億 千瓦時,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64 億噸。預計到 2050 年光伏總裝機規模將達 50 億千 瓦,為全社會提供 6 萬億千瓦時/年的發電量。根據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合作組織測算,煤電 發電比例從目前的 66.4%降至 2050 年 5.7%,我國光伏發電比例將升至 30.1%,風電將 達到 30.5%,風光發電將成為實現碳中和的核心力量。

光伏發電成本仍處在快速下降週期中,未來裝機量有望超預期。光伏發電相較於其 他發電方式的優勢在於成本較低,IRENA 資料顯示 2010-2019 年全球光伏發電成本從 0.378 美元/千瓦時降至 0.068 美元/千瓦時,降幅達 82%,在光伏實現平價之後,IRENA 預計未來伴隨著量的大幅增長,到 2050 年光伏新增裝機發電成本將會低於 0.02 美元 /kWh。同時受益於規模效應,發電成本的大幅下降將有助於投資成本的降低,建設 1GW 規模的光伏電站需要投入資金已由 2010 年的 23.86 億美元降低到 2019 年的 14.38 億美 元,降幅近 40%。伴隨著成本的快速下降,未來光伏裝機進度有望持續超預期。

部分製造業將受益於西部可再生能源成本較低,出現大面積轉移現象:由於可再生 能源大部分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而我國大部分的電力需求集中在東南部沿海,若想 充分利用西北地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需要依賴特高壓技術,而特高壓有負荷限制, 每一條輸送的能源有限,總投資規模較大,此外特高壓還會出現線損的情況,這將為可 再生能源的供應帶來一定的運營成本,因此並不排除在未來高耗能的製造業為了充分利 用邊際發電成本近乎為 0 的可再生能源,出現向西部轉移的現象。

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保障低碳電網的可靠性,Allam-Fetvedt 迴圈使淨零排放成為可 能。由於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會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多元化的供電結構仍然是必須的, 部分燃煤燃氣發電將作為補充的方式長期存在,在電廠端運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CCS) 使得淨零排放成為可能。Allam-Fetvedt 迴圈將氧氣作為助燃燃料,把二氧化碳作為工作 流體介質,使其本身具備碳捕集、壓縮、脫水以及消除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能力,可 捕集 97%的二氧化碳,助力電廠提供可排程的低碳電力。

3.2. 工業部門

工業部門實現碳中和主要透過發展氫能、運用工業碳捕捉、推進工業電氣化以及利 用廢物等方式減排: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每年高達 80 億噸,其中水泥、鋼鐵、化 工等行業佔 70%。IEA 估計到 2060 年直接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 80 億噸/年上升至 100 億噸/年。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對此類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帶來大量能源的消 耗。以鋼鐵行業為例,每生產一噸生鐵需要消耗 1.6 噸的鐵礦石、0.3 噸的焦炭和 0.2 噸 的煤粉,碳排放強度達到 2.1 噸,在工業領域實現減排已刻不容緩。

各國將發展氫能作為重要戰略,氫能產業化開始起步。全球電解制氫專案數量和裝 機容量從 2010 年不足 1 兆瓦增至 2019 年的超過 25 兆瓦,並預計未來氫氣可能取代天 然氣。歐盟 2020 年 7 月釋出歐盟氫能戰略,計劃到 2030 年生產 1000 萬噸氫氣,在未 來 10 年向氫能產業投資 5750 億歐元。德、法兩國也宣佈合建大型電解水的制氫工程。 日本在福島已建設新能源研究基地,透過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 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的預測,預計到 2050 年,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佔比約 10%,氫 氣需求量將達 6000 萬噸,年產值超過 10 萬億元。

加快推動氫能在工業領域應用:煉油和氨生產對氫氣的使用量達到 33%和 27%,鋼 鐵用氫量為 3%左右。氫能鍊鋼工藝中,高爐氧化鐵用碳還原,得到鐵和二氧化碳,未 來可以用氫來還原,得到鐵和水。氫能化工工藝中,合成氨、苯乙烯、甲醇很多有機化 工成分都是碳氫化合物,未來可以用氫作為生產原料。如果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 在制氫和軋鑄環節使用可再生能源,最終基本可以實現鋼鐵生產的近零排放。氫產業對 工業某一些難以減排的產業的深度減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推動創新技術運用,發展工業碳捕捉技術。二氧化碳是水泥、鋼鐵製造過程中不可 避免的產物,運用轉換燃料、提升能效等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排放,最優的方式 是在生產後使用 CCS 清除二氧化碳。要符合《巴黎協定》的氣候要求,CCS 必須在 2017 年-2060 年之間減少水泥、鋼鐵和化工行業 290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因為捕整合本在 很多化工生產工藝中很低,所以 CCS 非常適用於化工行業,可在 2060 年前實現 140 億 噸減排量。

低碳技術和工業電氣化並駕齊驅,是工業減排重要推動力。“十三五”期間,上海市 透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市級重點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清潔生產等專案,工業節 能量達到 340 萬噸標準煤,相當於減排近 900 萬噸二氧化碳。工業領域電氣化水平不斷 提升,計劃由 2010 年的 19%提高到 2050 年的 39%,工業鍋爐煤改電以及推廣電鍋爐等 方式,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有效推動實現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零排 放。

注重工業生產廢物利用,發展迴圈經濟。工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再利用能夠降低碳排, 節約再生產的能源。將廢棄塑膠回收可以降低 8.5 億噸年碳排放;使用廢舊鋼鐵鍊鋼比 常規流程節能 60%以上。“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成效顯著,2016—2019 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累計達到 69 億噸。

高碳排放工業或將出現供給側改革,龍頭公司顯著受益:工信部為了確保碳達峰和 碳中和按時完成,剔除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將會最佳化產業結構以及能源 結構,工業原材料品比如鋼鐵、水泥和化工品的產量將受到壓縮,落後產能將會被加快 淘汰出清,擁有技術優勢和研發實力的龍頭公司將會顯著受益。

高排放標準或將長期影響未來 PPI 走勢:碳交易未來將包括電力、石化、化工、鋼 鐵、有色、造紙、建材、航空等八大行業,從過往 PPI 波動來看,冶金、石化、化工、 煤炭等行業對 PPI 增長貢獻最大,而這些行業在未來都將受到碳交易的影響,若控排企 業的實發配額用盡,且不符合 CCER(額外配額,多用於新能源行業)計算機制的情況 下,也只能透過配額交易來避免排放超標,相關企業成本的上行勢必將會加價影響到 PPI, 且未來政策收嚴,碳價格和 PPI 的長期趨勢也將持續向上。

3.3. 建築業

供暖、建築材料生產建設皆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在建築物建造及使用過程中,尤 其北方的冬季供暖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導致碳排放比重很大。除此之外,生產建築材料 本身也伴隨著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為應對建築行業高碳排的問題,“被動建築”逐漸興 起,BIPV 和新型建築材料的研發將助推綠色建築發展。

“被動建築”迅速推廣,努力實現新建建築碳排放歸零。新建建築可以透過自然採 光、太陽能輻射等節能措施與新型保溫隔熱節能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在“被動狀態下” 維持室內溫度。被動式建築中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傳熱效能更好的真空玻璃節能門窗以 及節省牆體厚度的真空絕熱板外保溫體系。此外,相對於傳統空調,簡化後的新風能源 一體機透過將新風融入到空調體系中實現採暖、製冷和新風供應,在被動式建築中被廣 泛運用。被動式建築比傳統建築節約 90%的能耗,比新型建築節約 75%的能耗,每平方 米被動建築採暖能耗是目前節能建築採暖能耗的 1/3。

綠色建築成為未來發展方向,BIPV 將成為建築減碳的主要選擇。在全球綠色建築 的發展趨勢下,國家七部委提出到 2022 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要達到 70%。隨著光儲聚合模式、光儲共享模式、虛擬電廠模式、分散式多能互補和微電網等分散式光伏實用技術的成熟,光伏綠色建築逐漸成為主流形式,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 也得到廣泛應用,屋頂和建築牆面光伏系統將存在 300 億平方米的建設空間,直接可裝 光伏 30 億千瓦。目前各地政府陸續釋出支援綠色建築的政策,BIPV 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推進建築材料低碳化,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低碳水泥等技術逐漸被研發應 用。建築材料已成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國際能源署的 兩份報告顯示,2016 年全球水泥行業排放了 22 億公噸的 CO2,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8% 左右。此外,全球每年混凝土的生產量超過 40 億噸,釋放的二氧化碳超過 15 億噸。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 2021 年 1 月釋出《推進建築材料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書》, 提出將與碳排放密切相關的能耗、環境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等納入行業監控指標,加強 對碳排放的源頭控制,研發膠凝、混凝土和水泥等高碳排放建築原料的新型產品。新型 混凝土技術可以使單方混凝土煤耗降低 136 千克,電耗降低 92 千瓦時。

智慧家居將逐漸普及,電氣化將有效減少家庭碳排放。家庭各類能源消耗看似不多, 但是數億家庭加在一起的規模卻不容忽視,使用智慧家居減少碳排放已刻不容緩。蘋果、 谷歌、亞馬遜和 Zigbee 目前在智慧裝置連線的互操作性標準上進行合作,將智慧家居設 備、移動應用程式和雲服務之間實現通訊。藉助智慧軟體最佳化建築中供暖、製冷、照明 和通風等系統的調控,使其達到最優的執行時間、執行區域和執行程度,將有效控制不 必要的碳排放。

3.4. 交通運輸業

交通運輸部資料顯示 2013 年-2019 年,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 5%以上,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領域:我國人均汽車保有量正處於快速增長 階段,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還將持續增長,預計到 2025 年在現有基礎上仍將增加 50%, 因此交通運輸行業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突破口。發展新能源汽車、全面推進電氣 化改革,使用綠色電力和清潔能源,調整運輸結構以及汽車共享化等都將有效減少碳排 放。

多國陸續出臺政策,支援新能源汽車研發和量產。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各傳統汽車 強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和資金投入,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歐盟自 2020 年 1 月開始執行全球最嚴碳排放標準,規定 2020 年銷售新車中的 95%碳排放必須 達到 95 克/公里,超出部分每克需要繳納罰金 95 歐元。此外美日韓等國也針對汽車減排 制定中長期計劃,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政策補貼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

傳統車企加快產業升級,汽車電動化成政策推進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支援政策的 引導下,各大傳統汽車廠商也相繼制定了碳減排計劃和目標,純燃油、柴油動力車等高 碳排產品將逐漸被電動汽車取代。未來 5 年內,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佔比會不斷上升,雙 積分政策確保了 2025 年 20%的目標。

航空業全電飛機或成未來方向。目前航空公司的節能減排方式主要有單發滑行、飛 機減重、航線最佳化、機隊最佳化等。目前航空業正在研發以電能作為推進系統的全部或部 分能源的全電飛機,其電能全部或部分來自蓄電池、燃料電池、發電機等供電裝置,可 以實現零碳排放,有效解決傳統飛機推進系統帶來的噪聲、汙染排放問題。全電飛機為 未來實現航空工業高效、安靜和無汙染排放的綠色航空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託多種清潔能源,加快交通行業使用“綠色燃料”。加快實現氫能商用,國務院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中提到,中國將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以及氫 能的儲運技術。工信部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提出氫燃料電池在 2025 年 達到 5 萬輛,2030 年達到 100 萬輛的目標。長期內,實現依靠生物質燃料實現航空和船 運碳中和,根據中國可利用的生物質總量估計,到 2060 年生物質燃料可以提供相當於 3000 萬噸標煤的燃料,約佔所需總量的 5%。

調整運輸結構,公轉鐵和公轉水大趨所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的資料顯示,鐵 路單位貨物週轉量的能耗是公路運輸的 1/7,,汙染物的排放量僅為公路運輸的 1/13,預計 1 億噸貨物從公路轉移到鐵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7326 噸。目前運輸結構極不合理, 公鐵倒掛現象嚴重,我國京津冀地區鐵礦石疏港 90%以上依靠公路運輸,鐵路運輸佔比 不到 10%,引導推動公轉鐵和公轉水將有利於實現碳達峰。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也提到“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的公轉鐵和公轉 水”,鐵路和船運公司的業績有望得到有力的支撐。

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化轉型將減少碳足跡和碳排放:Jeremy Rifkin 曾提到,全球目 前每天消耗 9600 萬桶石油,其中 62.5%使用於交通運輸。目前私家車平均使用效率僅 為 5%,假設內建 5 個座位,平均只有 1.5 個是使用狀態,共享汽車可以將使用效率提升 10 倍。每共享一輛車,就會使得汽車產量減少 5-15 輛,汽車共享可以使得上路汽車比 目前減少 80%,有效節約了製造汽車所帶來的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提升出 行效率和環境質量。

3.5. 農林和糧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農業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的19%。“從農場到餐桌” 的過程中也產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糧食浪費。處理農業的碳排放已經成為氣候問題的關 鍵,目前主要透過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減緩氣候變化,利用生態化的數字農場和土壤碳 封存等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此外,倡導在生活中改善飲食結構,減少糧食浪費。

加強植樹造林,減輕農業生產碳排放。實現與碳中和離不開低碳農業,目前主要途 徑是透過恢復植被增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吸收能力。英國政府釋出了“25 年環境計 劃”和“林地創造資助計劃”,到 2060 年將英格蘭林地面積增加到 12%。秘魯等南美國 家達成協議,增強雨林衛星監測,禁止砍伐並重新造林。墨西哥明確 2030 年前實現森 林零砍伐的目標。

減少化肥用量,加快農業生態轉型。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促進恢復生物多樣性和土壤 肥力,防止空氣和水的汙染,培育健康食物,從而減少碳排放。歐洲正在推廣用有機生 態農業生產代替石化農業生產,特別是化石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歐盟資料顯示目前已有 6.7%的農田轉為有機耕作。

打造數字化運營農場,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農場從機械化運營往數字化運營轉型,減少糧食在種植、灌溉、收穫、儲存、加工和包裝運輸到批發零售商過程中的能耗,優 化糧食的種、收、儲存的方式。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物質裝備和資訊化建 設力度,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上海嘉定區首個數字化無人農場採用無人 駕駛系統的農業機械,每畝可節約 2 公斤種子,增產 10 公斤,燃油成本降低 50%以上, 人力成本降低 6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 0.5-1%。

土壤碳封存和富碳農業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減排溫室氣體。土壤是重要的碳封存 途徑,由於不良耕作方式、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原因,世界上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壤退化, 限制農業生產的同時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透過肥田作物,輪作和免耕農業將碳封存在 土壤中,能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還能把碳儲存在土壤中幫助植物生長。此外,富碳 農業可以在人工密閉環境中,利用光、氣、溫、水、肥、種等最佳條件組合,創造優越 的光合作用環境,將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作為氣肥用於農業生產。農牧部門資料顯示, 全國有 5600 萬畝設施農業,按每畝用 2 至 3 噸二氧化碳計算,每年可消耗 1.1 億至 1.6 億噸二氧化碳。

歐盟為氣候目標加大食品投資,人造肉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歐盟釋出《生物多樣性 戰略》和《農場到餐桌戰略》,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制定節約糧食路線圖,推動將歐盟 的食品體系轉變為全球標準。歐盟在 2021-2027 年為確保食品安全和供應的預算將達到 3500 億歐元,其中 40%與實現歐盟氣候目標直接相關。同時,人類飲食結構多以肉類 為主,而牲畜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以養殖牛為例,帶來的甲烷排放導致全球變暖 的潛力值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牛糞便也會產生一氧化二氮,導致全球變暖潛力值是二 氧化碳的 296 倍。在飲食結構上增加素食的比例,包括人造肉等,將有助於減少碳排放。 相關人造肉標的有望受益。

4. 擱淺資產

4.1. 石油、煤電、油輪船舶等產業鏈相關行業都將成為擱淺資產

石油、煤電、油輪船舶、海洋平臺、石化加工廠、儲存設施相關的行業都可能成為 擱淺資產: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預測,在 2℃溫控的背景下,核心 火電企業的違約率將從 2020 年的 3%上升至 2025 年的 10%和 2030 年的 23%,最主要 是由於:

1)碳交易造成碳排放行業運營成本升高:碳交易未來將會進一步覆蓋到絕大多數 電力和石化公司,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僅為試點,交易仍然較不活躍,目前碳價大幅低 於歐洲交易所,未來伴隨著對所有碳排放企業政策的收緊,我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將在 1- 2 年內覆蓋所有大型火電公司,在 2-4 年內覆蓋所有大型油氣公司,碳價未來有望大幅 上升,火電企業的成本將會進一步上行。我們認為在未來為了避免石油和煤炭企業拋售 擱淺資產造成更大的汙染,碳交易的政策以及碳價都可能超預期收嚴。

2)高汙染企業所面臨的碳中和風險將增加其融資成本:碳中和減排是大勢所趨, 石油、煤電、油輪船舶、海洋平臺、石化加工廠、儲存設施等產業鏈相關的行業由於遠 期發展趨勢的惡化,銀行出於對未來經營狀況的擔憂,類似高汙染企業的貸款利率可能 出現上行。過往相關企業的貸款和投資也都可能會成為擱淺資產。

3)可再生能源擠壓: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的價格迅速下降將成為火電 企業出現大面積違約最主要的原因。Global Coal Plant Tracker 的資料顯示,全球執行年 數在 20 年以下的煤電機組,超過三分之二在中國,佔全球在運煤電機組的 40%,佔中 國在運煤電機組的超 90%。未來中國煤電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可再生能源擠壓的風險。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美國有 47%的燃煤電廠發電成本已經高於可再生能源發電,96%的歐洲燃煤電廠發電成本高於可再生能源發電,歐洲部分公用事業龍頭公司已淨利潤同 比增速已經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4.2. 房地產擱淺資產

房地產未來也將有可能成為擱淺資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 排放差距報告》顯 示,建築業目前的碳排放佔全球的碳排放達到 39%左右,因此建築業的脫碳勢在必行。 目前海外房地產的總資產週轉率僅為 3%,97%的目前已經建成的房屋在 2050 年仍然存 在。英國試點出臺政策規定每一棟房屋都有能效證書,對其能效、供暖、空調等系統進 行檢測,若能效檢測處在最低級別則無法出租和出售,房屋的價值將會取決於其能耗水 平,而節能高的建築則會有稅收的減免。

未來房地產的交易定價方式發生改變,環保指標將成為重要因素之一:建築業碳中 和的改造是利他主義所驅動,而不是商業或居住需求所驅動,未來房地產的估值基於最 近的可比交易的影響權重將會降低,而其環境價值所佔的權重將會進一步提高。美國綠 色建築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 2018 年就有 79%的人表示願意在 LEED 認證的房屋內工作, 未來居民對綠色建築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未來無法滿足能耗標準的建築勢必將迅速貶 值成為擱淺資產,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受環保政策影響可能將會出現下滑。

4.3. 二氧化碳捕捉技術擱淺

二氧化碳捕捉技術(CCS)未來也同樣可能成為擱淺資產技術:目前二氧化碳捕捉技 術主要希望應用於電力和工業系統。在二氧化碳被捕捉之後可以由管道、汽車和船舶來運輸至海洋壓縮,而公路和船舶運輸只能用於小規模運輸,若想透過管道運輸二氧化碳, 必須建造一個全球性的吸收-集氣-壓縮-運輸-儲存的體系,IEA 資料顯示目前每年二氧 化碳的補集量為 4000 萬噸/年,預計 2050 年將會達到 56.35 億噸/年。所要求的吞吐量 要比目前全球年處理量大的多,井、管道、壓氣站和儲存設施等基礎設施需要花費相當 大的成本以及時間,因此目前投入大量資金的二氧化碳捕捉技術也有擱淺的可能。

詳見報告原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資訊,請參閱報告原文。)

11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一文全面分析民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