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我算是個證券分析師吧,從2008年開始做了大約12年,現在暫時不做了,不知道今後會不會繼續做(我希望不會了)。看過A股、港股、美股,也看過一些未上市的公司;看過很多行業,最喜歡的還是網際網路和傳媒娛樂,可惜看的不精,只能努力學習跟上形勢,談不上引領潮流。

2020年2月1日,也就是渾水釋出做空瑞幸咖啡報告的當天,我就草草閱讀了全文。當天晚上,我就對朋友感嘆:“無論這份做空報告有沒有漏洞、是不是過於武斷,它的方法論都是正確的。如果它最後被證實了,我們這些所謂專業分析師真實無地自容了,沒必要存在了。”

為什麼?因為渾水的那份報告,採取了實事求是、不怕困難、接地氣的研究方法,這是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都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以為我在複述大學哲學教材嗎?不,我在由衷地感嘆和反思。

渾水能派人在981個瑞幸咖啡門店裡數人頭、檢查小票;

渾水能把瑞幸的所有高管、董事的個人資料翻個底朝天;

渾水僱傭了92個全職員工和1418個兼職員工調查瑞幸;

渾水累計收集了25843張購物小票;

渾水對瑞幸門店拍攝了11260小時的監控視訊……

當然,渾水只監控櫃檯的行為,可能漏掉許多網上外賣訂單,我知道,我知道;

而且,渾水收集的那些購物小票可能有大量遺漏,我知道,我知道;

而且,渾水拍攝的那些監控視訊可能有斷章取義的嫌疑,我知道,我知道。

但是,渾水的研究方法論仍然是正確的。而且,只有這樣的方法論才是正確的。如果你不贊成,我就再說一遍:無論渾水的研究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洞,它採用的是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論,那就是實事求是、接地氣。

而我們這些“專業”分析師,這些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寫報告鼓吹瑞幸咖啡的人(注:我沒有鼓吹過瑞幸咖啡,不過作為專業團體的一員,我有必要分享羞辱),又是怎麼做研究的呢?

去公司調研——也就是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室裡看PPT,與CEO、CFO、董祕、證代等“管理層”翹腳聊天、商業互吹,加個微信、發發紅包,要個業績指引,回去調模型。

搞專家調研——也就是從凱盛、GLG或六度諮詢付費請幾個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行業專家”,打電話或開個小會,問一大堆不專業的問題,然後收穫一堆不專業的回答。

資本市場已經給了賣方分析師恰如其分的評語:“上市公司的傳聲筒”,“炒概念的”,“不懂行”;其實,無論賣方買方,大家都差不多啦。不久前,我跟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大佬見面,對方第一句話就是:“我特別看不上A股分析師”;我非常羞愧,然後對方的第二句話是:“其實我同樣看不上外資投行的分析師”。

神補刀。除了連連點頭稱是,我還能說什麼。

說句老實話,這年頭,就連頭部財經自媒體都比分析師專業,影響力也比分析師大。“分析師不靠譜”成了大家公認的刻板印象;可能有那麼一小撮分析師是勤奮、聰明、靠譜的,然並卵,大環境擺在這裡,個人努力算得了什麼?

平心而論,渾水是要跟瑞幸咖啡死磕的,所以動用了那麼巨大的資源、花費了那麼漫長的時間;一般的分析師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考不了100分,考個80分甚至60分也是合格的;問題在於,如果渾水是100分,那麼絕大部分分析師連20分都考不到。

某家券商的分析師(名字就不點了)發表過一篇長達100頁的力挺瑞幸咖啡的報告,其中出現了“50人盲測咖啡口味”的橋段,據說其中28人覺得瑞幸最好喝。這個“盲測”在本怪盜團的私人紅包群裡引發了長達三十分鐘的群嘲。有人問:“這50人都是他們辦公室的同事吧?”

用辦公室同事搞“盲測”不丟人,起碼這體現了一種對草根調研的追求和拙劣仿效。最丟人的是某些券商報告連這種象徵性的“草根調研”都不搞,直接上來就說瑞幸如何改變了零售商業模式,如何能做到“星巴克 X 7-11 X COSTCO X 亞馬遜”。相比之下,人家雷軍老師只敢說小米是“騰訊 X 蘋果”,真乃業界良心。

附帶說一句,“星巴克 X 7-11 X COSTCO X 亞馬遜”這個段子是寫在瑞幸咖啡路演PPT上面的。上市公司講這種段子已經夠恬不知恥了,分析師正兒八經的援引這種段子……算了,不說髒話了。

十幾年前我入行的時候,當時帶我的師傅就說:“一切尊嚴和榮譽都是自己爭取的,你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研究這件事情,就沒人尊重你。”十幾年過去了,越來越沒人尊重我們這些“專業”分析師了。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證券分析師(或者叫投資分析師,隨你怎麼稱呼)這個職業還有救,唯一的藥方是:接地氣,去第一線,做真正的調研。坐在玻璃幕牆、中央空調、充滿甲醛氣味的寫字樓裡,有什麼可研究的?一天到晚跟董祕、證代發紅包講笑話,算是做研究了嗎?

把Excel模型做好、把會計準則搞清楚、把上市公司財報讀透,這些確實是做研究,但僅僅是其中的一小步。悲哀的是,現在很多人連這一小步都做不到。我是真心不明白:一天到晚加班來加班去,到底是在研究啥?

有些人覺得“分析師不靠譜”是大A股市場特有的問題——然而外資投行的分析師也很不靠譜。當初那個“神華100元目標價”的鬧劇就不說了,拼命鼓吹瑞幸咖啡和神州租車的分析師有幾個不是外資行的?當然,投行關係是需要維護的,IPO和增發的佣金是要賺的,我知道,我知道。不過這並不影響外人對分析師的惡劣觀感。

現在的券商(包括內資券商和外資投行)研究報告,在生動活潑方面打不過自媒體,在貼近專業方面打不過諮詢公司,在資料嚴肅性方面打不過第三方資料商,在草根接地氣方面打不過渾水,在資訊及時性方面打不過財經媒體。那麼問題來了:研究報告,以及創作它們的分析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僅僅是為了抄一大堆媒體和自媒體、當上市公司的傳聲筒、寫一些貌似公允其實是廢話的“分析結論”,那麼完全沒必要從名校招聘一批考過CFA/CPA的人來當分析師。交給AI就夠了,甚至眾包就夠了,甚至直接取消也可以。

瑞幸咖啡垮了,渾水又紅了,“專業”分析師要好好考慮自己怎麼變得真正專業了。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千萬不要等到一切盡失之後。

最新評論
  • 1 #

    所以證券分析師要像一些期貨研究員一樣,要去實地調研,看看商品的庫存和需求,再來寫那些報告,而不是靠自己腦子裡憑空的YY來寫~

  • 2 #

    分析師也好基金經理也好寫出來的公司報告業績都是逐年遞增,產銷也是。沒有充分評估異常或不正常情況,都是一片欣欣向榮。反觀才知道人家事無鉅細,做事穩穩妥妥,原原本本,不靠吹弄耍花招。所謂的專業分析師之類還不是靠腦靈筆尖,油腔滑舌,東抄西拼。

  • 3 #

    2月4日,中金公司發表題為《匿名沽空指控缺乏有效證據》的關於瑞幸咖啡的研究報告,對渾水提出質疑。中金公司表示,沽空報告草根調研資料代表性不足,單店觀察天數和小票等樣本較小,沽空報告對在店消費的包裝產品適用增值稅稅率理解有誤,以及關於虛增廣告費用和單店盈利的指控較為主觀等三點理由,“力挺”瑞幸咖啡。

  • 4 #

    我在6個核桃當送貨司機半年,6個核桃就純過年禮品,平常賣不動。又貴'。6個核桃是飲料然而比純牛奶還貴。終端商手裡庫存多,庫房又潮溼灰又多。我敢斷定6個核桃即養元飲品100%要倒

  • 5 #

    說的很清楚,金融證券全行業的分析師絕大部分都是看ppt寫有偏向的報告,自己家資金買了就描繪未來。不要靠報告,包括上市公司的財報。今年年報大家拼誰虧得多。

  • 6 #

    在某主機板上市公司工作的兩年中,我多次列席公司經營工作會議,總是聽到老總和智囊們滔滔不絕的專業術語及資料模型,對自己淺薄的理論根底羞得想找個地洞,也對公司總玩不過競爭對手而困惑不已。後來我主動請纓調研下轄工廠的生產成本,才發現工藝引數控制居然靠工人的目測和紀律性,當場石化了……我的調研報告和離職報告都建議公司工藝自動化控制,Ms公司到今天還在玩資本運作

  • 7 #

    不是無能,是大環境不允許。

  • 8 #

    不事分析師不行,是有利益關係,當你是局內人,利祿薰心,黑會變白。渾水只不過分析得這麼只細都是利益問題。

  • 9 #

    A股分析師敢寫賣出和看空股市的文章時再來說分析吧

  • 10 #

    你說這種零售業,做審計的,客戶核查。最基礎的做法就是蹲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不知道麼?給瑞信做保薦的投行不知道麼?

  • 11 #

    國內業務公司去美國上市,都是被褥羊毛的。一波接一波,這是明規則了,那些資本大鱷不是慈善家。阿里和京東就是例子,這麼大的體量都難撐。那些小體量的,就等你做大,合適時機收割。

  • 12 #

    文章開始時的感嘆,總給人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感覺,這樣很不好。如果你真的感嘆了並且有確定無疑的證據你感嘆過,那還可以拿出來說說,否則不說為好。總之,事後諸葛亮是不受歡迎的,我沒有往下看

  • 13 #

    因為是幫上市公司寫的,不是從實際出發寫的。

  • 14 #

    毛主席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最簡單的方法最管用。

  • 15 #

    咱們的調研,都是這個流程:打電話預約,找個會議室開座談會,提問回答,贈送禮品,回去寫研報釋出,結束!

  • 16 #

    瑞幸財務造假,哪些為瑞幸出局財務報告的,為瑞幸承保的等一些會計事務所,投行,我知道他們一定知道,一定知道,即使現在東方是發了,又能怎麼樣,去年康美藥業財務造假,現在結果是如何呢?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高瓴資本(張磊):未雨綢繆,佈局線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