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報告原文117頁,超過5萬字,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核心要點:

科技週期醞釀“科技茅臺”,將從科技龍頭到科技藍籌

全球數字經濟佔 GDP 的比重不斷攀升,中國 2018 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 31 萬億元,2035 年中國數字經濟產值佔 GDP 比 重將超過 55%。中國數字經濟核心技術也不斷迭代,計算機行業疊加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產化大趨勢,2020 年有望是―IT 重構‖ 規模化落地元年,從 CPU、伺服器、儲存,到軟體作業系統、資料庫、中介軟體等都將呈現技術產品市場等相關生態重新構 建,同時相關上市公司必將 重新構建各自競爭 領域核心競爭力,因 此我們認為新時代 資訊產業發展已經 進入新起點,重構 IT 核心競爭力,是傳統 IT 廠商及科技創新創業公司的著眼點。同時,我們認為華為生態是科技公司重構競爭格局的重要支 點,鯤鵬產業鏈打造將會帶動相關公司充分受益“IT 重構時代紅利‖。科技重構之 IT 重構在計算機行業領域涉及關鍵資訊科 技基礎設施從核心部件到硬體軟體領域,相關龍頭公司將具有“科技茅臺”投資價值。

新時代資訊產業發展邏輯之一是“IT 重構”

IT 產業核心技術積累儲備及市場供需關係,加之中外產業背景環境等多重因素,IT 產業發展已經到―科技明斯基時刻‖,從芯 片作業系統等基礎技術到行業應用場景,科技重構將走向科技創新,IT 重構過程必然重構 IT 科技龍頭公司,未來三到五年 將是中國 IT 產業龍頭真正勝出的決勝時刻。

IT 重構,重構什麼?

我們認為“IT 重構”至少四重構,重構技術,重構產品,重構市場,重構競爭格局(細分領域公司格局)。IT 重構核心邏輯 是供需兩端,供給方技術、產 品等從歷史―不能用 ‖到―可用‖再到― 好用‖是科技重構的 硬實力,需求方先聚 焦特定市場,形成 初步產業競爭格局,後續有望形成 IT 重構規模化落地元年之後的燎原之勢。

整芯助魂是 IT 重構的科技硬實力之根

IT 領域 CPU 與 OS 猶如人之骨與神,本輪 IT 重構就是先落地特定領域脫胎換骨,整芯助魂的過程必然經歷 CPU、操作系 統等核心 IT 技術領域的整合,勢必也將決勝本輪―科技牛‖的長線龍頭,產業相關公司:中國軟體,中國長城,誠邁科技, 中科曙光等。

中介軟體,新時代 IT 重構的中間力量

中介軟體是基礎軟體三駕馬車之一,作為上一輪傳統 IT 系統整合專案建設的剛需,本輪 IT 重構過程中,將疊加新技術業態,呈現中國產龍頭崛起態勢,重構中介軟體相關公司競爭格局,產業相關公司:東方通、寶蘭德、中創、金蝶天燕等。

華 為生態是科技重 構核心驅動力

華為生態以華為鯤鵬產業生態為立足點,華為鯤鵬生態計劃涉及九大產業合作領域,包括:伺服器與部件、虛擬化、儲存、 資料庫、中介軟體、大資料平臺、雲服務、管理服務、行業應用 9 大領域,其中伺服器與部件以及行業應用兩大領域市場空 間約 6,000 億,鯤鵬產業生態覆蓋萬億市場空間。華為鴻蒙 OS 生態,華為 HMS 生態是華為生態展翅的兩翼,將協同生態 合作伙伴共建“科技復興”新時代的數字中國。

1. “信創”是“IT 重構”產業座標

1.1 IT 產業分工結構

中國 IT 產業自強不息,2020 年有望是“IT 重構”規模化落地元年,從 CPU、OS、資料庫、中介軟體到服 務器、儲存、外設等都將呈現在技術、產品、市場等領域的重新構建程序,同時相關上市公司必將重新 構建各自領域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們認為新時代資訊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新起點,重構 IT 核心競爭力, 是傳統 IT 廠商及科技創新創業公司的新徵程。同時,我們認為華為生態是科技公司重構競爭格局的重 要支點,華為鯤鵬、鴻蒙、HMS 生態建設將會帶動相關公司充分受益“IT 重構”時代紅利。中美科技博 弈下的“IT 重構”將爆發從“科技新基建”到資訊科技創新應用的十萬億現象級的數字經濟紅利,“信 創”是“IT 重構”的發源地和產業座標,本輪科技週期將重構 IT 科技龍頭公司,中美科技百年變局將 鑄就核心科技藍籌公司。

1.2 “IT 重構”戰略地圖

中國 IT 產業已到“科技明斯基時刻”,從晶片作業系統等基礎技術到行業應用場景,科技重構將走向科 技創新。我們認為,IT 重構,至少四重構,重構技術,重構產品,重構市場,重構競爭格局。IT 重構 核心邏輯是供需兩端,供給端的技術、產品等效能從“不能用”到“可用”再到“好用”是科技重構的 硬實力,尤其,整芯助魂是 IT 重構的科技硬實力之根,我們認為從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到需求端行業應 用,存在“IT 重構”投資邏輯座標地圖。

1.3 “IT 重構”主力軍團

以“863”計劃為起點,中國自主創新之路已走過 30 餘年,由最初的國家牽頭,發展至今,民營企業也 逐漸成為自主可控程序中的重要力量。整個自主可控產業鏈中,以中科院、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有限 公司(簡稱中國電子,CEC)、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科,CETC)和中國航天系統(航 天科工與航天科技等)為代表的―國家隊‖依靠自身優質的資源稟賦與深厚的技術基礎,產業鏈逐步延伸; 而以華為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廣泛吸納優質人才資源,依託合理的戰略規劃與佈局,其產品體系也日趨 完善,逐漸實現整個產業產品線的全覆蓋。

2. “IT 重構”的“跬步”與“千里”

2.1 自主創新IT 科技歷史程序概覽

第 0 階段:開始覺醒(1986~1993):

西方網際網路誕生之際,中國新進入資訊化 PC 時代,國外產品裝置佔據大部分市場。1986 年,國人立志 追趕世界高新技術的起跑線,863 專案誕生,中國自主可控萌動。

第一階段:自主可控初起步,核高基啟動助推加速(1993~2008):

1993 年,中軟推出了第一代中國產 linux 作業系統 COSIX1.0,為中國產作業系統寫下第一筆;同年,東方 通釋出中國第一款商用中介軟體產品訊息中介軟體 TongLINK/Q,開啟了基礎軟體自主創新之路,幾乎與世 界上第一個中介軟體 IBM MQ 同辰;浪潮研發 SMP2000 系列伺服器吹響了中國產伺服器廠商雄起的號角。 2001 年,方舟 1 號 CPU問世。2002 年,中國首款通用CPU龍芯 1 號流片成功。2004 年,深圳市海 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在華為積體電路設計中心的基礎上註冊成立。

2006 年,核高基專案啟動,對鼓勵自主創新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自主可控的思想開始在業界傳播。

該階段中,國家隊是自主可控推進的主力軍,民營企業開始加盟,作用逐漸顯現。

第二階段:自主可控加速發展,去IOE 是關鍵詞(2008~2016):

2008 年,阿里巴巴首提去 IOE,自主可控踏上高速路。

2010 年民用“中標 Linux”和軍研“銀河麒麟”合併,軍民兩用作業系統中標麒麟開始研發。2012 年, 華為開始規劃自有作業系統——鴻蒙,意在成為谷歌 Android 系統的替代品。

2013 年浪潮天梭 K1 小型機系統上市,標誌著中國掌握了新一代主機技術,同年年底,銀監會明確提出中國產化安全可控要求,中國產漸成必選。2015 年,飛騰釋出首款 ARM 架構 CPU FT1500A,底層核心產 品中國產化推進開始加速。

該階段,自主可控產品可用性極大提高,以去 IOE 為主線,中國產替代案例出現,為後來打下經驗基礎, 自主可控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晶片半導體安全可靠時代(2016~2018):

2014 年,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將重點投資積體電路晶片製造業,兼顧晶片設計、封裝測試、 裝置和材料等產業,實施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現已完成二期募資。伴隨著 2017 年始,安全可靠 專案的啟動,中國產廠商積極投入,意在解決中國產底層晶片等核心產品的中國產替代痛點。

至 2019 年,中國產 CPU迎來收穫期,兆芯 KX6000 亮相,效能極大提升;飛騰釋出新一代桌面處理器 FT-2000/4;華為推出相容 ARM 指令集的伺服器晶片鯤鵬 920,高達 64 個核心,並採用 7nm 工藝,在 工藝上領先其他中國產 CPU。

這一階段中,中國產底層晶片工藝與技術取得突破,效能破冰,產業生態豐富,大基金模式採用市場化資 本運作方式。

第四階段:從黨政軍到全方位替代:

政府行業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在自主可控程序中的重要地位,黨政軍系統是實施中國產替代的起點,更是 重要基點。但在自主可控的推進過程中,不但要立足於該基點,還要持續依靠自主創新賦能,實現從一 到多,由點及面的中國產替代。未來預計將從黨政軍始,逐步擴大替代範圍,階段性實現八大行業+黨政 等涉及國家關鍵命脈的核心行業的自主可控,最後到 18 大行業,全面進行應用業務系統替代。

2.2 戰略目標劍指萬億,2020 或是“IT 重構”元年

硬體方面:硬體是雲端計算、大資料、AI、區塊鏈等技術融合發展的基石,同時,更高的效能需求將催生 出具有更強算力或者更大容量的硬體產品,其市場空間天花板也將相應提升。據《鯤鵬計算產業白皮書》, 到 2023 年,全球伺服器市場空間 1121.3 億美元,企業儲存裝置市場 311.0 億美元,而中國產廠商若堅持 立足自主創新,抓住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克服過程中的種種挑戰,則有希望提升整個行業的中國產替代 速率。2023 年,預計中國伺服器市場空間 339.7 億美元,5 年複合增長率 12.4%,佔比超過全球市場的 30%。外接儲存市場空間 60 億美元,5 年複合增長率 6.9%。

軟體方面:軟體定義一切,5G 萬物互聯時代,軟體是數字經濟的原動力。中國在應用軟體商業化方面, 比較領先,但在基礎軟體方面,由於中國起點較低,在中國產化推進的過程中,或將面臨一段具有較高增 長邊際的快速成長期,基礎軟體中國產替代市場空間較大。依照《鯤鵬計算產業白皮書》,據 IDC,到 2023 年,全球資料庫市場空間 568.6 億美元,中國資料庫市場空間 39.8 億美元,5 年複合增長率 26.9%。雲 化、非關係型、多模、時序、圖等新型資料庫技術將持續賦能市場。受益於因為異構性提高而不斷增長 的使用者需求,2023 年,全球中介軟體市場空間 434 億美元,中國中介軟體市場空間 13.6 億美元,5 年複合 增長率 15.7%。

在鯤鵬計算產業發展峰會上,華為也公佈了根據目前第三方——如 Gartner 等,對中國未來 IT 細分市場 空間進行的預測,到 2023 年,中國伺服器與部件市場可達到 4000 多億元,中介軟體市場預計為 226 億 元,較前文預測甚至更大,也反映了外界對中國中國產替代前景多持樂觀看法。2020 年將會是中國產替代 走上快車道,IT 重構開啟的重要關口。

3. “IT 重構”之基礎軟體格局已成

3.1 作業系統是“IT 重構”的根基

作業系統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不但完成了對記憶體的管理與配置,起到了協調管理與平衡的作 用,同時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與系統互動的操作視窗。作業系統的重要地位是相關軟體公司的價值支撐。

3.1.1 國內作業系統產業現狀:微軟絕對佔比優勢,麒麟、統信起步初期

 市場格局

憑藉自身強大的生態與預裝優勢,微軟公司的 Windows 系統幾乎佔據中國桌面作業系統市場。根據 Statcounter 的統計資料,截至 2019 年 4 月,Windows 系統在中國桌面作業系統份額中高踞 90%。移 動作業系統領域則主要是谷歌的 Android(佔比 75%左右)和蘋果的 IOS(佔比 25%左右)瓜分市場。

 市場規模:OS 是 IT 之魂,規模生態發展任重道遠

儘管作業系統市場幾乎被幾家巨頭公司壟斷,但中國在過去十年間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作業系統軟體產 品收入平穩增長。按照 Gartner 的資料,2018 年全球企業基礎設施軟體市場規模2100 億美元左右,其 中作業系統部分大約在 280 億美元,中國市場約佔 10%的份額,約 189 億元。而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 究院的資料,2018 年中國中國產作業系統的市場規模約為 15.13 億,則相當於約佔銷售市場份額的 8%左 右。

3.1.2 市場空間:十年 20 倍的機遇

黨政先行,中國產替代率先創造需求。全球 IT 產業正在發生質變,作業系統市場玩家可能出現更迭變換, 我們預計未來三五年中國對政企機關單位的作業系統創新應用需求十分強烈,伺服器與 PC 作業系統到2023 年市場空間中性預期百億元。

由點及面,逐步推進,中國產作業系統將從黨政進一步擴大到 8+2 行業。目前包括金融、醫療、電信、制 造、能源、流通、交通、教育為代表的八大重要行業將啟動中國產化替代專案並穩步推進。這些部門是國 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對安全性要求較高,因此需要使用國家作業系統來確保資訊保安。市場驅動專業服 務業(如軟體、IT 資訊服務相關行業)及通訊行業展現出了旺盛的活力;更多城市軌道交通、鐵路線路 的運營通車,激發了眾多控制中心,培訓教室的需求;而醫改政策的持續推動,醫療衛生行業數字化轉 型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大型三甲醫院建立起網際網路醫療業務,同時隨著分級診療制度逐步完善,基層醫 療衛生機構診療量持續上升,其相應投入也持續增加。而這些行業的新購入 PC 未來會漸漸用中國產操作 系統替代 Windows 系統,中國產作業系統前景廣闊,市場空間可進一步擴大。

低滲透、大可能,民用市場空間廣闊。依照現有存量考慮,截至 2018 年末,目前中國作業系統滲透率 約為 21.8%,即 3.1 億套,若仍按照每套家庭版 PC 作業系統單價 80 元計算,僅作業系統的消費級市 場存量可替代空間就有約 240 億元,若考慮到中國作業系統滲透率在未來的增長,那麼中國產作業系統的 潛在市場空間或可翻番。

我們預計,若中國 PC 滲透率在未來 10 年每年增長 3.5pc,那麼截至2030 年,中國 PC 較 2018 年將 出現約 3 億臺 PC 的增量,那麼未來十年,中國產作業系統潛在市場空間合計約為 2100 億元。

而從實際替代的角度測算,2018 年中國作業系統市場規模約為 189 億元,我們預計到 2023 年可以實現 黨政系統共大約 1860 萬臺伺服器與 PC 的作業系統的中國產替代,形成約為 96 億元的中國產作業系統市場 規模增量,並假設消費級市場中中國產作業系統認可度提升,那麼截至 2023 年,中國產作業系統的市場規 模約有 208.70 億元;而到 2030 年我們預計可以幾乎全部事業單位的作業系統中國產替代,再形成約 240 億元的中國產作業系統市場規模增量,並假設消費級市場中中國產作業系統認可度進一步提升,那麼到 2030 年,中國產作業系統市場規模約為 970 億元,市場份額達到約 45%,在十年內出現近 20 倍的增長。

3.1.3 主要公司:中國產雙雄脫穎而出

從產品線豐富程度與軟硬體生態建設兩個維度對現有中國產作業系統廠商進行評價,並參考目前使用者使用 體驗,綜合對比,我們預計,階段性來看,中國中國產作業系統市場或由誠邁科技與中國軟體共同組成雙 寡頭格局。

……

3.2 中介軟體是“IT 重構”的中間力量

中介軟體(Middleware)是打通底層作業系統和應用的一種通用服務。中介軟體與作業系統、資料庫並稱 為基礎軟體的“三駕馬車”,而中介軟體由於其平臺性質,既遮蔽了底層的異構性,也為上層軟體提供應 用支撐,是連線底層與頂層應用的一個可複用、並能實現異構系統互操作的“媒介”,在企業級系統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介軟體是貫穿 IT“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剛需。從應用支撐的角度來看,中介軟體為應用軟體開發提供了一 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極大地簡化了開發複雜度和流程,提升了效率和速度,同時減少維護成本並簡化流 程。而從遮蔽異構性的角度——這是更為重要的一點,隨著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硬體更新週期縮短, 計算能力與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在軟體角度上,應用程式規模擴大,種類趨於多樣化,整體來看,分化 愈加明顯,同質化水平下降由於可以使不同的應用程式在執行協議不同,支援功能不同且硬體平臺也不 同的異構網路上正常執行,中介軟體的重要性已經得到驗證;加上軟體根本邏輯架構不斷推陳出新,尤其 是在此大趨勢不可逆轉,只會越來越明顯的前提下,在未來,中介軟體存在感及其在 IT 系統中的地位會不 斷提高。

3.2.1 中國中介軟體產業現狀:國內公司打破 IBM 與 Oracle 雙寡頭格局

 市場格局:IBM、Oracle 為主,國內公司初具規模

中介軟體作為三大基礎軟體之一,其市場絕大多數份額被 IBM、Oracle 等國外巨頭廠商所佔有,而隨著近 年來外部局勢動盪,加速自主可控的程序、在基礎軟體上實現中國產化替代顯得尤為重要,中介軟體行業也 迎來了政策紅利,一批中國產中介軟體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佔據市場份額最高的主流中介軟體廠商中,包括 IBM、Oracle、東方通、寶蘭德、中創股份、金蝶天燕、 普元資訊。據 CCW Research,於 2018 年,IBM 和 Oracle 市佔率分別為 30.7%和 20.4%,總和佔比過半, 兩家國外軟體巨頭 IBM、Oracle 由於技術發展最早,加上技術壁壘帶來的一定程度的寡頭壟斷,在行業 初期搶佔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這兩家廠商體量巨大、產業豐富,有著完整的產業佈局、大量的技術人才,生產的中介軟體軟體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在產品製造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中國部署中介軟體產品的行業, 最初也大多選擇此二者。中國產中介軟體廠商市佔率第一位為普元資訊,佔比為 5.1%,東方通緊隨其後,市 佔率為 5.0%;寶蘭德、中創股份和金蝶天燕的市佔率分別為 1.9%、1.7%和 1.4%。由此可見,雖然本土 中介軟體逐漸在部分行業或公司完成了對傳統外資巨頭的替代,但中介軟體中國產化腳步仍需繼續推進,規模 上仍有增長空間。

由於中國產廠商在技術、經營模式等方面的不斷提升,中國產中介軟體迅速崛起,外國廠商佔比下降趨勢明顯, 由 2016 年的近80%,降至 2018 年的約 30%。中國中介軟體市場格局正由 IBM、Oracle 兩家獨大逐漸轉 向為多元化。

 市場規模

根據 CCW Research 資料顯示,2015 年以來,中國中介軟體軟體銷售額不斷增加,行業發展整體向好,增 速較快。

 下游主要客戶

中介軟體市場結構較為穩定,需求總量可觀,行業客戶佔比較大,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電信等行業領 域。

在政務領域,受益於數字政務的程序推進,政府資訊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產替代訴求日益強烈。考慮到 中介軟體產品對於政府市場降低建設成本、解決資訊孤島、便捷公共服務和支撐政務決策,政務資訊資源 的整合共享等方面有重要意義,預計在未來,中國產中介軟體將成為數字政務領域強有力的支撐,反過來看, 在政府領域,中國產中介軟體產品將持續享受市場紅利。

而金融與電信行業作為對中介軟體有較大需求的細分行業,都有著要求中介軟體產品高穩定性、功能性、可 靠性等特點,導致具有技術優勢的國外廠商產品(主要是 IBM、Oracle)率先佔有該領域市場,但隨著 中國產中介軟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金融與電信行業的中國產替代腳步正加速邁進。

傳統的製造、能源和交通等行業也都在面臨新一輪資訊化應用及資訊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在這過程中 中介軟體的需求持續增加,市場空間不斷擴大。

3.2.2 市場空間:百億空間潛力巨大

《鯤鵬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指出,到 2023 年,IDC 預計全球中介軟體市場空間 434 億美元,5 年復 合增長率 10.3%,中國中介軟體市場空間 13.6 億美元,5 年複合增長率 15.7%。使用者對於中介軟體工具的需 求不斷增長,中介軟體廠商面臨市場滲透空間較大。據 CCW Research,2019 年後未來 5 年,中介軟體市 場增速穩定,保持在 10%以上,預計在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過百億。

3.2.3 主要公司(略)

 東方通 寶蘭德 金蝶天燕 中創股份

……

3.3 資料庫:基礎軟體核心要件

資料庫是按照資料結構來組織、儲存和管理資料的倉庫。由此可見,資料庫是一個高度複雜的軟體系統, 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資料的獨立性和共享性是資料庫系統的重要特徵。資料共享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為資料庫系統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3.3.1 中國資料庫產業現狀:Oracle、IBM 為主,國內公司初具競爭力

 市場規模

近幾年來,資料庫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國內外資料庫市場收入均有所提高,據中研產業研究院資料,2018 年,中國資料庫市場規模達到 149.96 億元,預計 2020 年將突破 200 億元。

細分來看,由於中國產資料庫與國外資料庫相比,儘管在技術、效率以及產品的穩定性等方面尚存在著不 小差距,但中國產資料庫廠商業績增長較快,基本保持在 35%上下,是海外資料庫廠商的三倍左右。高增 長一方面印證了中國資料庫產業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預示了中國產資料庫的廣闊市場空間。《鯤鵬計 算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指出,根據 IDC 預測,2023 年資料庫產業的投資額在 569 億元左右。

 市場格局

由於資料庫技術門檻較高,國外資料庫廠商在中國資料庫市場上長期處於優勢地位,Oracle、IBM、微軟、 SAP 四大廠商合計份額接近 90%,中國產份額不足 10%。中國現階段正在打造完整的全產業鏈自主可控電腦 與伺服器生態,其中資料庫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產資料庫廠商抓緊政策機遇快速發展,國內資料 庫廠商借中國產化大潮,逐步搶佔國內新興行業市場。目前電信、金融、軍隊、政府等關鍵行業的資訊設 備中國產化替代程序已經開展,核心業務系統的資料庫也逐漸採用中國產資料庫,國內資料庫市場將迎來難 得的市場發展機遇。

2017 年國內資料庫市場中,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南大通用、 達夢佔比較高,山東瀚高、愛可生、人大金倉、神舟通用等廠商也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來看,中國產資料庫廠商競爭格局已初顯端倪。從營收角度分析武漢達夢和南大通用作為第一梯隊地 位穩固。而隨著中國資料庫行業的不斷成長,一批中國產優秀資料庫紛紛湧現。2017 年 Gartner 報告首次 入選了三家中國資料庫廠商,阿里雲、SequoiaDB(巨杉資料庫)以及 Gbase(南大通用)。其中,巨杉資料庫主要應用於金融領域,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其許多場景的應用型別和技術要求遠高於海外同類 金融企業。2018年入選的中國產資料庫廠商達到5家,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華為、星環科技(Transwarp)、 巨杉資料庫。

考慮到目前尚缺專注中國產資料庫的上市公司,加之資料庫具有使用的慣性,如此一來,有強大股東背景、 稟賦充足、市場與技術基礎紮實的廠商在未來或能迅速實現價值轉化。

 下游主要客戶

政府、軍工等領域仍是資料庫產品的主要市場。根據智研諮詢資料,2017 年中國資料庫軟體市場規模增 長至 120 億元。而中國資料庫需求市場主要在政府、軍工、能源、金融、消費品等領域。在去 IOE 的大 環境背景下,中國產資料庫市場仍然享受政策紅利和藍海市場機遇。

3.3.2 主要公司

中國國內有四家典型的資料庫研發廠商,分別是武漢達夢、南大通用、人大金倉和神舟通用。

長期以來,企業 IT 基礎架構都採用 IOE 架構,市場份額排名前四的廠商均為外資,而隨著金融、國防 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對自主可控的訴求愈發強烈,中國產資料庫開始逐漸取代 Oracle 資料庫。中國產 四大資料庫廠商均有不凡的表現。達夢背後的上市公司是中國軟體,神州通用背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產四大資料庫廠商抓住國家自主可控的政策機遇,大力研發和應用資料庫,均有不凡的市場表現。而隨著雲端計算的發展,廠商對資料庫領域的愈發重視,億阿里、騰訊和華為為首的一批優秀企業也相繼推 出了效能優異的資料庫產品。

隨著國家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對網路安全建設需求的提升,安全可控已經成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 武漢達夢始終將“安全可控”作為自身技術發展的目標,堅持原始創新、獨立研發,掌握全部原始碼, 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已覆蓋公安、電力、航空、審計、通訊、金融、海關、國土資源、電子政 務等軍口、民口 20 多個行業領域。

……

3.4 基礎辦公軟體:從普及到升級

3.4.1 受益網路外部性,市場基礎穩定,受益“線上科技”崛起,辦公軟體剛需持續攀升

隨著多終端融合,5G 應用普及,“線上科技”改變社會形態,在辦公軟體使用者數量將劇增,形成網路正 外部性,基礎辦公軟體市場剛需將無處不在。2017年全年中國辦公軟體月獨立裝置數穩定在6.5億左右, 並在 12 月突破七億,整體滲透率處於高位,印證辦公軟體剛需性質。

辦公場景多樣化使得線上辦公成為潛在剛需。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全球化,企業業務也趨於多樣化、 全球化,異地辦公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企業降低辦公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訴求日益強烈,辦公場景 不斷豐富,日常辦公需求逐漸突破空間限制,企業日常生產開始實現從“數字化、資訊化”到“網路化、 雲化”的轉變。新式辦公工具日漸成熟與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完善,也為移動辦公的發展構建了良 好的土壤,在未來,線上辦公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新式辦公模式的出現並不會衝擊基礎辦公軟體,一定程度上,全新的辦公需求會加速基礎辦公軟體的迭 代,重構產品形式,更好的匹配下游需求。

3.4.2 市場空間

使用者規模穩中有增,受益自身剛需特徵,中國基礎辦公軟體市場空間前景明朗。2012 至 2018 年,中國 基礎辦公軟體使用者規模呈上升態勢,但隨著滲透率的提高,增長邊際收窄,2018 年中國基礎辦公軟體用 戶規模為 6.55 億人,同比增長 4.8%。至 2018 年,中國辦公軟體市場規模已達 85.34 億元,同比增長 9.71%,預計 2023 年將達到 149 億元的市場規模,總量可觀。

PC 端平穩增長,移動辦公或成藍海。依照辦公軟體適用平臺不同,我們將基礎辦公軟體劃分為桌面端 與移動端兩大市場。PC 為基礎辦公軟體傳統的使用平臺,其未來市場空間與 PC 出貨量息息相關,增速 穩定;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提升較明顯,外加考慮到 5G 技術提高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天花板,基礎辦公軟體移動端市場或由此開啟,產品價值逐步顯現。

而從下游客戶來考慮,企業使用者仍是基礎辦公軟體的主要客戶群體。據賽迪顧問,2018 年中國辦公套件 的使用群體中,只有 9%是家庭與個人使用者,而隨著中國各行業產業化推進,企業數量將持續增加,辦公 軟體使用者中的企業客戶佔比預計將進一步提高。同時順應數字化大勢,目前計算機與網際網路在企業中使 用逐漸普及,現代企業生產力開始出現結構性升級,基礎辦公軟體作為企業日常剛需,在雲端計算與大數 據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同樣有可能依靠新形式突破增長侷限,並拓寬市場,完成二次增長。

而從下游客戶行業分析,辦公軟體的重要使用主體包括政府與製造業,其佔比總計近 70%,這兩者同時 也是中國資訊產業實現自主可控的先導目標領域。所以說,政府與製造業是中國產辦公軟體率先完成價值 兌現的平臺,背靠兩大支柱,中國產辦公軟體將逐步在市場立足。

3.4.3 競爭格局:將誕生真正與海外巨頭比肩的軟體公司

國內辦公套件主要的玩家包括微軟 Office 以及金山辦公的 WPS Office,此外還有中國產的中標普華 Office 以及永中 Office,但這兩個產品的市佔率並不高。具體來說,WPS 在移動端的表現更佳,而在 PC 端, 微軟 Office 的優勢則相當明顯,據計世資訊調研資料顯示,在 2016 年,微軟 Microsoft Office 產品依然 憑藉強勢的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預裝優勢,在 PC 端市場保持霸主地位,市場滲透率達 97.31%;而金 山 WPS 則憑藉在大型行業客戶的重點拓展、個人級客戶免費使用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廣等策略,保 持市場滲透率為 61.74%;移動端則截然相反,受益於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良好發展勢頭,中國地區微軟 Microsoft Office系列在移動端的滲透率為44.62%,而金山WPS Office在移動端的滲透率達到了73.21%。 而在企業級市場,金山辦公的政府採購率達到 90%,自主可控程度較高,符合預期。

3.4.4 中國產辦公軟體排頭兵:金山辦公

……

4. 中國產計算機硬體擁抱“IT 重構”新時代

4.1 CPU:本輪“IT 重構”的硬科技

4.1.1 中國 IC 產業現狀:自給率低,亟待轉型

大市場,低自給率,中國 IC產業亟待轉型。據 IC Insights,2018 年中國 IC 市場總規模約為1550 億美 元,約佔全球份額的 37.2%,而預計到 2023 年年將達到2290 億美元,5 年 CAGR 約為 8%。而與之形 成對比的,是中國的 IC 生產規模,2018 年,中國 IC 生產規模約為 240 億美元,自給率僅 15.5%,缺 口較大。而 CPU 作為 IC 產業重要一員,其自主可控的實現意義重大。

4.1.2 CPU 市場剖析:Intel 與 AMD 雙寡頭,鯤鵬、飛騰、龍芯等有望接力

 市場格局

總體來看,目前 CPU市場呈現 Intel 與 AMD的雙寡頭格局,x86 指令集仍是PC和伺服器CPU的主流, 其他參與者還包括 VIA、IBM 等。而移動端則是另一番光景,ARM 架構佔有份額較多,主要參與者包括 高通、蘋果,三星 LSI、聯發科以及華為海思等。據 Strategy Analytics,2019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 機應用處理器(AP)市場收益為 48 億美元,高通以 40%的收益份額保持領先。

中國 CPU 廠商雖然起步較晚,但技術進步迅速,外加大基金的成立為產業帶來資本推力,近年來,以 龍芯、海光、飛騰為首的一系列中國產 CPU 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由於 CPU 研發技術難度大,成本 高企,還要經歷漫長的設計研發與生產週期,中國產 CPU 廠商在市場上佔有率劣勢較為明顯。

 市場規模

按照適用平臺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例如桌上型電腦(Desktop)、移動式(Mobile)和伺服器(Server)CPU。

據 IC Insights 和 statista,伺服器與 PC CPU是 MPU(Micro Processor Unit)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 年至今基本保持在整個 MPU 市場的 50%以上,並有上行預期;而移動終端 CPU份額約佔 25-30% 左右,預計在 2020 年略有下降,約佔 21%。在 MPU 市場逐漸回暖的大環境下,2018 年全球 MPU 市 場規模約為 801 億美元,並預計在 2020 年將會達到917 億美元。合計來看,三大平臺 CPU 的全球市 場規模預計在 2020 年達到 610.6 億美元。

同時 CPU 作為各類 IT 終端的核心組成部分,下游整機出貨量很大程度上影響其需求。

PC 終端市場需求走低,新興技術助推伺服器市場,中國下游景氣度提振 CPU 需求。據 IDC 資料,2018 年中國 PC 市場銷售量約為 5210 萬臺,同比下降 2.31%,儘管未見回升,但下降邊際較前幾年略有縮 減,估計 2019 年 PC 銷售量為 5060 萬臺,伴隨全球 PC 端需求回暖,中國 PC 市場或將開始轉向明朗。 而在伺服器端,據 IDC 資料,2018 年中國伺服器出貨量約為 330.93 萬臺,同比增長29%,受益於雲 計算、5G、AI、IOT 等技術迅猛發展,作為 IDC 底層重要基礎設施的伺服器需求或將迎來上升拐點,同 時也為伺服器 CPU 帶來廣闊增長空間。

IC 產業供需缺口較大,間接為中國產晶片開啟市場空間。 2016 年,中國 IC 產業進口額達到2300 億美元, 超過原油和大宗商品,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17 年更是達到了3770.1 億美元。巨大的供需缺口 側面證明中國晶片市場在未來存在近乎萬億的市場空間。

4.1.3 CPU 是 IT 產業發展原動力

……

4.1.4 中國產 CPU 廠商:上士聞道,礪行而致遠

 龍芯 天津飛騰 華為海思 海光 申威 兆芯

……

4.2 伺服器:守得“雲”開見月明

4.2.1 伺服器產業鏈

伺服器是指網路環境中的高效能運算機,其構成與計算機類似,包括 CPU、記憶體、磁碟等——這也構成 了伺服器產業鏈的上游供應產品。但與普通計算機相比,伺服器對穩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 高得多,價格也往往更昂貴,因此伺服器下游應用主要在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

4.2.2 市場規模

 市場規模

受益雲端計算產業的迅速發展,為了使伺服器資源分配,頻寬分配,業務支撐能力,流量防護和清洗能力 得到更好的發揮,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資料中心建設需求量不斷增加,由此帶動全球伺服器出貨量不 斷增加。據 IDC,2019 年第三季度,全球伺服器廠商收入 220 億美元,同比下降 6.7%;出貨量 307 萬 臺,同比下降 3%。但市場規模總體上升趨勢不變。

中國作為全球伺服器市場的重要增長點,增速跑贏全球整體。據 IDC,2017 年中國伺服器量為 256 萬 臺,同比增長 7.7%;伺服器銷售收入為 112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2018 年二季度,中國伺服器市場 出貨量增速為 42%,達到 83.6 萬臺,收入增速高達 70%,上升至 43.6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 市場空間

從下游需求來看,雲端計算、 5G、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是伺服器市場高速增長的源泉活水。伺服器是雲端計算、 大資料等新興技術的重要底層硬體,為計算產業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援,作為重要載體,極大地推動了 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發展;反之亦然,下游新興產業的迅 速崛起擴大了需求,對伺服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擴大了行業市場空間的同時,也使伺服器行業在技 術方面得以實現突破,完成飛躍。

基於雲端計算的方式,軟硬體可以通過共享提供給多個終端使用,使用者無需獨立部署,有效地利用了現有 資源,效率得以獲得極大的提升。據中國信通院的《雲計算髮展白皮書 2019》,截至 2018 年,全球公 有云市場規模 1363 億美元,至 2022 年預計達到2733 億美元,四年 CAGR 約為 19%。Gartner 預測, 到 2020 年,全球雲端計算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4114 億美元。

中國雲端計算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成長迅速,技術創新踏上高速路。面對日益擴大的企業“上雲” 存量需求與雲端計算引入的全新需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行業培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有競爭力的國 產雲端計算產業。據中國信通院資料,到 2018 年,中國雲端計算整體市場規模 962.8 億元,同比增長 39.2%, 其中公有云市場成長迅速,2018 年規模 437 億元,同比增長高達 65.2%;到 2022 年,中國雲端計算市 場規模將達到 1172 億元,四年 CAGR 約 32%。但總體來看,中國雲端計算市場佔全球比例較小,未來仍 有較大滲透空間。

受益 IDC 的高速成長,中國伺服器市場將迎來上升拐點。由於雲端計算創造了新需求,並引發了替代需求, 一批雲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對底層硬體效能與算力要求也愈發嚴格。而資料中心作為雲端計算技術的 重要基礎設施,為雲端計算提供了重要的底層硬體支援,雲端計算產業的發展也就離不開擁有效能優異,算 力強大的伺服器的資料中心。加之 5G 商用落地,全新的通訊技術將拓寬資訊承載量並要求更佳的傳輸 方式,作為伺服器重要需求主體的運營商預計將一定程度上週期性擴大伺服器採購量,在 5G 大時代下 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部署,開始新一輪建設。

據科智諮詢,中國 2018 年 IDC 市場規模約為 1228 億元,近年來增長率維持在 30-40%,高於全球增速, 目前正處於高速成長期,由此推測,快速向上的 IDC 市場或將帶動中國伺服器市場進入一段快速放量的 增長黃金期。

以購代建,政務雲平臺建設推進,存量冰山續寫私有云成長。目前中國雲端計算應用已經開始實現從互聯 網向傳統行業的逐步滲透,但由於存量體量較大,為了更好地解決建設運營、資訊保安等多方面問題, 未來以購代建或成為政務雲平臺實現的最佳方式——既控制了後期支援服務的成本,又提高了資源利用 的效率。據《政府採購資訊報》不完全統計,2018 年,全國伺服器政府採購專案約 2110 個,採購支出 23.17 億元,我們預計未來政府部門或將持續加大對伺服器的採購支出。

信通院資料顯示,2017 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已達292.6 億元,2018 年預測市場規模達到 390.9 億元。 政務雲用雲量增長迅猛,超過了工業、金融、網際網路等其他行業,預計未來幾年仍保持穩定增長,到 2021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813.2 億元。同時考慮到中國政務雲建設尚處於

AI 與大資料借力伺服器核心算力,反哺伺服器市場。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核心之一,其根本途徑也是 通過大量的樣本訓練,使機器具有線上推理能力,這就要求計算平臺有強大的算力——GPU 伺服器可以 很好地承擔此類任務;而各地政府不斷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對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的技術需求日益高漲, 這不但進一步打開了政府部門市場,也為中國伺服器市場規模再跨臺階提供可能。

根據 IDC 資料,2018 年全年中國 GPU伺服器市場規模為 13.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1.2%。到 2023 年中國 GPU 伺服器市場規模將預計達到 43.2 億美元, 5 年 CAGR 為 27.1%。而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 示,2018 年應用於大資料領域的伺服器市場規模約為 81.8 億元,近年增速維持在 40%上下,成長性較起好,在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023 年有可能達到 317.5 億元。

而從上游來看,指令集與儲存的趨勢變化有望重構伺服器市場。目前大多數伺服器使用 x86 指令集,而 x86 伺服器憑藉著自身成本較低相容性較好的優勢在市場中廣泛使用,這不但造就了 Intel 的霸主地位, 也導致 x86 伺服器同質化嚴重。目前 x86 伺服器多應用於中低端網際網路市場,目前,x86 整體上在資料 中心市場面臨來自 ARM 技術的新壓力,以華為為首的提供 ARM 等 RISC 指令集的伺服器廠商開始突破 現有市場格局,中國產伺服器廠商或將引領未來。

對於儲存,目前隨著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技術的不斷成熟,SSD 應用也愈加廣泛。由此帶來的,或許是伺服器市 場的轉型,新硬體的替代開始,一定程度上短期內上修伺服器市場空間。

總體來看,伺服器市場上行大勢不改,全球市場來看,伺服器出貨存在週期性,時間大約為2 年,而我 國伺服器市場於受益 5G、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目前正享受前期增長紅利,成長性 體現大於週期性,表現為高速增長,到 2020 年預計市場規模超過 1200 億,年增長率基本維持在20% 以上。

4.2.3 市場格局:國內廠商不斷提升市場佔比,將誕生新龍頭

IDC 資料顯示,2019Q3 出貨量和銷售額的前三位依然是戴爾、HPE/H3C 和浪潮。其中,戴爾和 HPE/H3C 出貨量份額分別同比下降 10.2%和 0.9%,而浪潮同比增長 11.1%,是唯一實現兩位數逆增長的主流廠 商。中國伺服器市場出貨量 86.3 萬臺,同比下降 4.1%,銷售額 49.3 億美元,同比增長0.7%,整體情 況好於全球市場。2019H1,浪潮市場份額 28%,保持中國第一,之後依次為戴爾、華為和 H3C,中國產 廠商份額佔比超過 70%。

4.2.4 海外領先企業:Dell Technologies

Dell 公司成立於 1984 年,由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Michael Dell(邁克爾·戴爾)創辦。2013 年,戴爾先生聯合銀湖資本,完成對 Dell 公司的收購。2016 年 8 月,公司收購資料儲存公司 EMC Corp., 合併後公司更名為“Dell Technologies(戴爾科技)”。2018 年 12 月 28 日,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 所上市。公司還收購了網路儲存裝置供應商 EqualLogic、網路儲存公司 TNWSC 等多家公司。

戴爾科技包含 Dell、Dell EMC(戴爾易安信)和 VMware 等七家企業,為企業提供“邊緣-核心-雲”的 科技、服務組合。面向企業和中端市場,公司提供涉及雲、AI、IoT 等內容的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幫助企 業資料分析和決策更優,利用 Dell EMC 的伺服器、儲存、資料保護、融合等 IT 基礎架構實現企業現代 化、數字化轉型,藉助 Dell 的 PC 和顯示器實現員工生產力最大化。Dell EMC 的伺服器包括高效能機 架、刀鋒伺服器、塔式伺服器和超大規模伺服器。

4.2.5 主要公司

 神州數碼 東華軟體 拓維資訊 浪潮資訊 中科曙光

……

4.3 儲存

4.3.1 儲存行業發展

儲存器作為計算機的關鍵部件之一,既可以在程式的執行過程中暫時儲存運算資料,也可以完成對資料 的長時間記錄。最早的儲存裝置基於磁性介質,自 20 世紀 50 年代直至 70 年代初,磁芯儲存一直是計 算機主存的標準方式,所有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也採用了這一系統。

早先為了尋找更好的儲存器,磁、光、電等都曾作為儲存介質進行過一定時期的實驗與應用。直到半導 體產業崛起,為行業提供了穩定的儲存介質,1984 年,東芝首提快速快閃記憶體儲存器的概念,1989 年,世 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儲存行業踏入快閃記憶體時代。

而目前隨著儲存技術變化日新月異,為了配合雲端計算與大資料需求雲端儲存、軟體定義儲存等一系列全新 的概念不斷出現,定義越來越自由,儲存的形態日趨多樣,發展空間也變得廣闊。

而從儲存系統網路架構來看,儲存系統從最早的直連儲存(DAS),到後來的集中儲存(SAN、NAS、 全閃等),而目前隨著企業使用者儲存資料量的增加,分散式儲存的優勢開始逐漸體現。分散式儲存將位 於不同空間的資料就近儲存,完成了資料儲存的去中心化,各個節點的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協調,由於 利用了更多的機器處理更多的資料,單機壓力減小,頻寬要求降低,同時也解決了傳統的本地檔案系統 在檔案大小、檔案數量等方面的限制。

光儲存技術是用鐳射照射介質,通過鐳射與介質的相互作用使介質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將資訊儲存下 來的技術。

和傳統磁、電儲存技術下的儲存相比,光儲存具有使用壽命長、資料穩定不易丟失以及環保等特點,具 體比較如下圖所示。

光儲存產品是伴隨影像發展起來的,更高的影像容量催生對更大儲存空間儲存產品的需求,促進更高分 辨率影像的普及。從光儲存的鼻祖——CD 面世,再到其進化版本 VCD,隨後的 DVD,直到現在的藍光 和 HD DVD。

目前光儲存技術已經升級到藍光儲存(Blu-rayDisc,簡稱 BD),國內藍光儲存掌握記錄材料、底層編碼 策略後,藍光儲存生產相對自主可控。其中一次性記錄藍光儲存介質(BD-R)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儲存 壽命長、綠色節能、單位儲存成本低等獨特優勢,在海量資料儲存時代的冷資料儲存方面具有顯著的優 勢。

4.3.2 市場規模

目前半導體儲存作為行業內的主流技術,發展迅速,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規模與佔比 持續走高。據 SIA,2018 年,全球半導體儲存器市場規模佔整個半導體行業的 33.8%,超越邏輯電路, 在所有細分應用中比例最高。

企業級需求支撐市場,雲端計算拓寬空間。WSTS 資料顯示,2018 年全球半導體儲存市場規模超過 150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6.4%。IC Insights 預測,至 2021 年,半導體儲存的重要組成——快閃記憶體市場規模將 達到 642.4 億美元;企業級儲存市場將佔據近半壁江山,以較為穩定的增速,在 2022 年達到 324 億美 元。

我們預計,隨著中國雲端計算與大資料等新興技術由成長逐漸走向成熟,半導體儲存需求將迎來爆發期, 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提升。

市場規模處世界前列,本土供給仍需提升。根據IDC的資料顯示,2018 年,中國儲存市場規模達到213.13 億美元,其中外部儲存市場規模為 29.24 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外部儲存市場;整體市場 資料量需求達到 7.4ZB,而在消費儲存市場,中國實現收入 84.65 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存量增量需求並舉,國記憶體儲市場空間無限。在未來受益於雲端計算與大資料技術的普及,中國資料儲存 需求增量或持續保持高增長。據中國快閃記憶體市場統計,中國在 2018 年消耗了快閃記憶體產能的32%用以滿足龐 大的資料需求量,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較為匱乏的中國產儲存裝置。目前世界儲存晶片製造多集中於 美國、日本與南韓,中國儲存器產業初步覺醒,尚處於迅速成長階段,伴隨著中國產儲存廠商堅持獨立自 主,中國儲存器晶片長期、高度依賴海外的問題或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根除。

隨著中國產替代不斷加速,中國產廠商的崛起有望開啟中國目前龐大的企業及儲存的存量市場,IDC 預測至 2025 年,中國儲存市場規模約為 373 億美元,中國產儲存廠商機遇無限。

根據 IDC 的研究報告,2016 年以來,全球資料存量以每兩年翻倍的速度發展,2020 年這一數值將達到 44ZB,其中訪問率極低的冷資料將達到 35.2ZB,約佔資料總量的 80%。其中 2019 年大資料與商業分 析解決方案全球市場的整體收益將達到 1896.6 億美元,相比 2018 年增長 12.1%。在 2019 年~2023 年 的預測期內,全球大資料市場相關收益將實現 13.1%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預計總收益將在 2023 年達到 3126.7 億美元。

隨著海量資料時代的到來,光儲存憑藉長期、安全、低成本、綠色節能等效能優勢,在企業級儲存應用 領域被重新賦能,成為光磁電混合儲存架構的儲存技術基礎之一。

4.3.3 市場格局:競爭廠商相對分散,中國產廠商有望滲透高階市場

技術進步帶來發展機遇,中國產儲存崛起期逆轉。半導體儲存工作過程幾乎全都在數字域,無需精密機械 部件和模擬訊號處理部件,而效能甚至更加優異,儲存行業進入全新紀元。

以典型產品 HDD(硬碟驅動器)與 SSD(固態硬碟)為例,儘管 HDD 因為成本低廉等因素依然佔據著 硬碟市場的主要份額,但隨著 SSD 執行速度、功耗、輕便等優勢在實際應用中表現愈發明顯,未來取代 HDD 大勢所趨。

快閃記憶體的發展與普及,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應儲存技術的進步與成熟,由於生產門檻降低,早先的儲存 巨頭的技術優勢愈發難以體現在競爭中,多個廠商把握機會新進入市場,中國產廠商迎來機遇。

據 Gartner 的 2018 儲存技術成熟度(hype cycle)曲線圖,固態陣列(Solid-State Arrays,SSA)已從中 消失——說明已經不是新興技術,目前已發展較為成熟。2018 年中國全快閃記憶體(All Flash Array,AFA) 市場規模達到 33.98 億美元,同比增長 79%,也側面印證了目前快閃記憶體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應用。

2014 年 Gartner 根據不同的技術和效能指標將儲存裝置分為低端儲存、中端儲存和高階儲存。高階儲存 不但定價較高,而且對技術與效能有較高的要求。

中國產廠商率先搶佔中低端市場,逐步滲透高階市場。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資料,國記憶體儲廠商日益崛 起,市場份額佔比逐步攀升。2015 年,國記憶體儲廠商市場份額佔比首次達到 50%以上,至 2018 年, 國記憶體儲廠商市場份額佔比已經達到超過 60%,蓄勢待發。

以外部儲存為例,在低端儲存領域,國記憶體儲廠商市佔率較大,進入市場排名的廠商的總市場份額超過 80%。在中端儲存領域,國記憶體儲廠商中只有華為、浪潮、巨集杉、同有、宇視、曙光、聯想、DCN進入 市場份額排名,總市場份額達到約 60.0%。

在高階儲存領域,國記憶體儲廠商中只有華為、曙光、DCN、巨集杉進入市場份額排名,總市場份額達到近50%,也在形成逐漸滲透的趨勢。總體來看,2016 年中國外部儲存市場中,華為、海康、曙光、浪潮、 大華、同有、宇視、巨集杉、聯想、DCN 等國內廠商的總市場份額已經達到約 60%,平均增速達到 21.4%, 佔據了中國儲存市場的半壁江山。

4.3.4 主要公司

 同有科技

 易華錄

 紫晶儲存

……

4.4 韌體——“信創”的畫龍點睛一筆

4.4.1 何為韌體?

韌體是寫入裝置內部只讀儲存器(ROM)中的裝置“驅動程式”,擔任著一個系統最基礎、最底層工作 的軟體。廣義來看,韌體賦予一切硬體裝置“生命”,經過韌體,硬體才可以在電源啟動後與軟體形成 聯動,對於某些硬體裝置,韌體可以說是其擁有的唯一軟體程式。

常見的韌體包括 BIOS 韌體和 BMC 韌體等。

BIOS 韌體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英文簡寫,它是一組固化到計算機內主 板上一個 ROM 晶片上的程式,儲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式、開機後自檢程式和系統自 啟動程式。

BIOS 主要功能是為計算機提供最底層的、最直接的硬體設定和控制。儘管它屬於一類軟體,但由於其 作為韌體與硬體的緊密聯絡,通常將其與底層硬體一併討論。形象地說,BIOS 應該是連線軟體程式與 硬體裝置的一座橋樑,負責解決硬體的即時要求。

BMC 韌體指 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基板管理控制器的英文縮寫,它是伺服器的基本核心 功能子系統,負責伺服器的硬體狀態管理、作業系統管理、健康狀態管理、功耗管理等核心功能。

4.4.2 產業現狀:受益 IT 重構,國內公司有望鑄就直面競爭實力

 產業鏈上下游情況

中國產 CPU 成長之勢勢如破竹,為 BIOS/BMC韌體廠商提供了良好的上游合作基礎。自 2014 年以來, 中國半導體晶片中國產化程序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產晶片走出實驗室,在工藝與效能上均取得質的飛 躍,以龍芯、海光為首的中國產晶片標杆企業開始實現量產,並不斷進行迭代更新,鞏固了整個中國產替代 的底層根基,或為 BIOS/BMC 韌體市場進行重定向。

下游伺服器裝置出貨量拉動韌體需求,受益萬物互聯,IoT裝置或成韌體市場新的需求增長點。PC、伺服器和其他 IoT 裝置均是雲端計算相關的重要終端,BIOS/BMC 韌體使其不可缺少的軟硬體橋樑,因此, 終端裝置量一定影響著 BIOS/BMC 韌體需求。

尤其是近年來,雲端計算與萬物互聯從概念發展至現實,計算裝置市場總體呈現出伺服器和 IoT 裝置快速 發展的態勢,而 PC 市場基本企穩。

據 IDC,受益於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大型企業和中型資料中心對於伺服器需求的增長,2018 年 1-3 季度, 全球伺服器出貨量已達 880 萬臺,較 2017 年同期增長了20.71%,而 2017 年全年的伺服器出貨量為 1,018 萬臺。根據 Gartner 分析,2018 年,PC 的全球出貨量為2.60 億臺,2020 年全球IoT 裝置數量 將達到 204 億臺。

“自主、安全、可控”的資訊保安戰略進一步拓寬韌體替代需求。X86 架構的伺服器逐漸成為本輪雲計 算投資中的核心裝置。2017 年中國出貨量為256 萬臺,同增 7.7%,市場景氣度跑贏全球;IDC 預計到 2020 年,在中國本土市場上,X86 架構伺服器的出貨量將達到 301.53 萬臺。而目前 X86 伺服器的核心 軟硬體如 CPU、作業系統主要來自於國外廠商,如何確保此類核心軟硬體均來自於國外廠商的計算裝置 安全,對於維護國家資訊保安至關重要。

BIOS、BMC 韌體作為計算裝置連線 CPU和作業系統的橋樑,具備有效降低資訊保安風險的能力。因此, 在目前 CPU、作業系統等中國產化程序相對緩慢的情況下,中國產 X86 架構 BIOS、BMC 韌體的應用一定 程度上提高資訊保安能力。隨著國家資訊保安戰略的推進,使用中國產 BIOS、BMC 韌體產品的計算裝置 不斷增加。

 競爭格局

按照 BIOS/BMC 韌體所適配的平臺架構可以分為 X86 架構和非 X86 架構兩種型別,其中 x86 型別佔比 較多。由於韌體技術門檻較高,投入成本多,研發出週期長,而中國相關人才又較為匱乏,外加在產業 鏈上下游話語權較弱,目前中國的 x86 架構韌體市場主要由美國的 Phoenix、AMI,以及中國臺灣的 Insyde 三家公司所佔據,這三家老牌 BIOS/AMC 不但資金充足,而且技術儲備豐厚,在市場份額中遙 遙領先內地廠商。

但隨著自主可控的不斷推進,中電科技與中國長城等中國產替代先行者也不斷髮 BIOS/BMC 韌體領域, 2018年12月29日,中國長城自主研發的UEFI BIOS成功點亮,支援長城信安最新研製的飛騰FT-2000+ 伺服器平臺,初步實現了 BIOS 設定介面、作業系統安裝與引導、伺服器主要元件驅動、記憶體管理等主 要模組,這同時標誌著中國長城具備開發中國產 UEFI BIOS 的能力,掌握了這一伺服器整機的關鍵技術。 至此,CEC 與 CETC 的中國產 IT 產業鏈佈局趨於完善。

 市場規模

以 PC、伺服器為代表的計算裝置出貨量的增長,為 BIOS 韌體和 BMC 韌體市場規模的擴張奠定了良 好的基礎。按照每臺 X86 架構伺服器 BIOS 韌體及 BMC 韌體 200-300 元人民幣的行業水平,相關的市 場規模可達到 37 億元。按照每臺 X86 架構 PC 的 BIOS 韌體 10-15 元人民幣的行業水平,相關的市場 規模可達到 39 億元。BIOS 和 BMC 韌體合計的市場規模在 76 億元人民幣左右。

IoT 裝置的快速增長,為韌體市場帶來無限可能。據 IoT Analytics 預測,到 2020 年,全球活躍的物聯 網裝置數量將達到 100 億臺,到 2025 年將達到 220 億臺;另據 Enterprise CIO 預測,到 2020 年,全球 物聯網市場將增長到 4570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 28.5%。IoT 裝置由於種類多、技術開發難度 不同,其 BIOS 價格也不同,但整體價格低於 PC 的 BIOS 韌體價格。考慮到其海量的出貨量,市場空 間廣闊。

4.4.3 主要公司

 卓易資訊 中電科技

……

4.5 GPU

GPU是圖形處理器,是專門在個人電腦、工作站、遊戲機和一些移動裝置上做影象和圖形相關運算工作 的微處理器,其特點是有大量的核和高速記憶體,專為執行復雜的數學和幾何運算。GPU按照接入型別可 分為整合 GPU和獨立 GPU。

儘管 GPU 與 CPU 一樣,主要用來完成計算任務,但二者設計目標與處理的程式型別不同,這就導致了 GPU 與 CPU 在結構與效能上的差異,而且二者難以相互替代。

4.5.1 GPU 產業現狀:NVIDIA 與 AMD為主,景嘉微正從軍用走向民用

 市場格局

獨立 GPU 市場 NVIDIA 與 AMD 兩強割據,整合 GPU Intel 獨領風騷。整體來看,GPU 市場呈現三足 鼎立的態勢,NVIDIA、AMD 與 Intel 是主要參與者。NVIDIA 專注獨立 GPU,領跑獨顯細分市場;Intel 憑藉自身預裝優勢,在整合 GPU市場上遙遙領先,並依靠龐大的基數佔據整體 GPU市場的主要份額; AMD 在兩領域均有涉獵,但稍有劣勢。

獨立 GPU市場領域:截至 2019 年第三季度,NVIDIA 的獨立 GPU市場份額達 72.92%,具有明顯領先 優勢。

整合 GPU 市場領域:英特爾受益於自身CPU 在 PC 中的巨頭地位,佔有率優勢顯著。在整體 GPU市 場,英特爾核心顯示卡佔比最大。2019 年第三季度,英特爾市場份額高達 65%。

移動GPU適應智慧手機時代,市場逐漸呈現集中趨勢。當前移動GPU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ARM, Qualcomm,蘋果,Imagination 和 vivante,其中,ARM 以 43%的份額位居第一,Qualcomm 和蘋果 分別為36%和 12%。ARM的手機圖形處理器Mali屬於高階GPU,其安卓智慧機中的佔有率逼近30%, 華為的海思麒麟、聯發科 x 系列、三星 Exynos 都是 Mali 的客戶。

中國產 GPU廠商技術儲備依舊,市場有待全面迸發。中國目前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 GPU生產框架,景嘉 微是目前國內唯一量產 GPU的行業龍頭,其 GPU產品廣泛應用於國內民用和軍用領域。除此之外,以 西郵微電、中科曙光為代表的公司也致力於民用 GPU的研發與生產,長沙韶光(母公司航錦科技)和 中船重工研究所則主要投入研發軍用 GPU。

2018 年與 2019 年上半年,景嘉微的圖形顯控領域產品收入增速均保持在 30%以上,成長性良好,未來 值得期待。

4.5.2 主要公司

……

5. 資訊保安——為“信創”保駕護航

5.1 產業鏈概覽

資訊保安貫穿整個 IT 重構過程的始終,也是其關鍵一環。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資訊保安產業上游主要是 計算機軟硬體與終端供應商,經過資訊保安整合商最終向以黨政軍、金融等關鍵行業為主的企業客戶銷 售產品與服務。

從下游需求來看,政府、電信和金融等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是資訊保安產品的主要需求 物件,總佔比接近 65%。根據 2018 全球網路安全融資領域分佈情況,身份管理與訪問控制領域獲得融 資佔比約 12%,是在整個資訊保安領域中較能吸引投資者目光的賽道,該細分領域或在未來有較大想象 空間。

按照產品型別,資訊保安市場主要由安全硬體、安全軟體和安全服務三大主要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又包 括多種細分產品。

根據 IDC,IT 安全軟體指執行在各類終端裝置上的軟體形態安全產品,主要包括身份管理與訪問控制軟 件、涉及安全內容與威脅管理的終端安全軟體,安全性與漏洞管理軟體等。主要產品包括防病毒軟體、 資料洩露防護系統、數字證書身份認證系統、身份管理與訪問控制系統等;IT 安全硬體通常指以物理硬 件的形態直接整合到網路中的安全裝置,主要包括防火牆硬體、入侵檢測與防禦硬體、統一威脅管理硬 件、安全內容管理硬體,VPN 硬體等。安全服務主要包括資訊保安相關諮詢、實施、運維和培訓等。

據 IDC,在未來中國 IT 安全軟體、硬體、服務市場將保持較快增速,預計 2022 年總市場規模將達到 115 億美元,四年 CAGR 為 23.8%。IT 安全硬體是整個安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國政府、電信 以及金融等行業不斷佈局私有云與升級迭代現有資訊系統,IT 安全硬體剛需性質日趨明顯,是網路安全 防禦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IDC 預計,2018–2022 年中國 IT 安全硬體的複合增長率將 達到 26.7%,預計 2022 年市場規模約為 72.9 億美元。

企業上雲大勢所趨,保障企業網路安全將更為依賴專業化的安全服務,2018–2022 年中國安全服務市場 CAGR 預計為 16.2%,2022 年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1.4 億美元。目前來看,安全軟體產品仍是中國市場 的技術熱點,大型客戶不斷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2018–2022 年該子市場 CAGR 約為 23.7%,2022 年 市場規模預計達到 20.3 億美元。

5.3 重要資訊保安領域之網際網路安全

5.3.1 三六零:城市安全大腦,自主可控瀏覽器

三六零公司成立於 2005 年,是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和移動安全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是網際網路免費安全的 首倡者,先後推出 360 安全衛士、360 手機衛士、360 安全瀏覽器等國民級安全產品,PC 安全產品月 活使用者 5 億以上,移動安全產品月活超過 4.6 億。同時為上百萬家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包括安全 諮詢、安全運維、安全培訓等全方位安全服務。

360 發展戰略為“3+1”,其中“3”包括國家安全大腦、城市安全大腦、家庭安全大腦。“1”為網際網路 戰略,包括 360 搜尋、資訊流、遊戲、導航、短視訊等業務。三級安全大腦保障大安全時代的國家安全、 城市安全、家庭安全,網際網路的內容商業化為安全技術創新提供強力支撐,助力 360 打造大安全時代的 “新增長極”。

隨著國際網路安全形勢日益複雜多變,三六零致力於中國網路資訊保安事業,未來政企業務可期。2018 年營收中,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佔比 81.18%,網際網路增值服務佔比 8.97%,智慧硬體佔比 7.73%,其餘 為遊戲等業務。由於公司對外轉讓所持奇安信的全部股權,共確認相關投資收益約人民幣 29.8 億元(含 稅),公司深化“大安全”戰略轉型,拓展政企安全、城市安全業務。

三六零主要從事網際網路技術的研發及網路安全產品的設計、開發、運營。通過向個人使用者提供免費、優 質的網際網路及移動安全產品及服務積累了大量使用者,並在此基礎上拓展了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網際網路增 值服務、智慧硬體業務等一系列商業化業務,最終構建網際網路生態體系。

360 安全大腦:深入智慧安全防護領域

2018 年 5 月,公司開創性地釋出了全球最大的分散式智慧安全系統——“360 安全大腦”,以此構建了 大安全時代的整體防禦戰略體系,應對萬物互聯時代帶來的全新安全威脅和挑戰。

“360 安全大腦”與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傳輸模式類似,包括四層威脅響應流程結構。

“360 安全大腦”綜合運用“IMABCDE”( I-IoT 智慧感知、M-行動通訊、A-人工智慧、B-區塊鏈、C雲端計算、D-大資料、E-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具備威脅感知、推理溯源、攻擊預警、決策輔助、自我 學習五項核心能力。基於公司在網際網路安全領域深耕多年積累的網路安全大資料,運用人工智慧計算分 析平臺,結合三六零安全專家的人機協同效應,可自動實現對網路攻擊的預測預警、監測發現、關聯分 析、追蹤溯源、漏洞挖掘及自動化攻防,在保護使用者、社會、國家網路安全的基礎上,將智慧安全防護 能力進一步延伸到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物聯網、城市安防和個人人身安全等領域。

360 企業安全瀏覽器:為政企塑造安全開放生態環境

360 企業安全瀏覽器通過技術可控、全面相容、效能提升等三大產品核心點來幫助企業實現跨平臺體驗 一致性、系統相容性、操作安全性,同時降低政企在 Web 應用上的開發成本,幫助政企塑造更加安全、 更加開放的生態環境。

根據 iMedia Research 報告,2018 年中國 PC 瀏覽器使用者規模達到 6.60 億人,在PC 瀏覽器使用者首選 品牌使用佔比中,360 瀏覽器佔比 32.2%居首,Chrome 瀏覽器、QQ 瀏覽器以20.4%、13.6%的佔比 緊隨其後。對比國內主流的 Firefox 瀏覽器,360 安全瀏覽器在指令碼效能上提升 30%,在排版引擎效能 上提升 30%,在圖形效能上提升 50%,在 WebGL 圖形效能上提升 100%,在渲染速度上提升 200%。

2019 年,三六零與最高檢察院總設計團隊協作推出了“最高檢統一業務平臺 2.0 專用瀏覽器解決方案”。 通過可控極速核心,實現效能大幅度提升,輔以國密演算法支援和檢察機關知識搜尋管理功能,提升檢察 機關的使用者體驗及辦公效率,保障檢察機關資料安全。

360 安全瀏覽器在現有功能基礎上,已全面支援中標麒麟、銀河麒麟、中科方德、深度等作業系統,龍 芯、兆芯、飛騰、海光等 CPU,支援電子公文、電子簽章、流版式辦公外掛等近百款國內主流應用軟體, 並且首次在中國產 CPU上實現高清 1080p 視訊線上播放,能夠實現跨平臺的適配和相容

360 企業安全瀏覽器目前已經與政企行業內市場佔有率較高的OA 廠商、CAS 廠商、外掛廠商、閘道器廠商、CA廠商等各類產業鏈中的重要角色進行產品級融合,為客戶提供貼近實際 IT 環境的整體解決方案。

適配統信軟體,安全大腦賦能中國產作業系統

2020 年 2 月,三六零與統信軟體聯手展開多項合作,360 公司為統信軟體中國產作業系統 UOS 提供安全 賦能,從系統漏洞挖掘、系統證書體系建設、應用安全、基礎應用開發等維度,深度參與建設和維護 UOS 生態安全體系。

在合作中,360 公司主要從四大方面構建 UOS 生態安全體系。

此外,在 UOS 桌面作業系統方面,360 全系列 PC 軟體,包括個人瀏覽器、企業瀏覽器、防毒、終端安 全防護系統、安全衛士、視訊播放器、壓縮工具、安全雲盤等,均已全面適配 UOS 的各技術路線版本, 入駐 UOS 應用商店,並將在 UOS 適配中心進行產品展示。

伺服器作業系統方面,360 企業瀏覽器服務端、終端安全防護系統服務端,以及雲安全、網路安全等服 務器側產品,也將全面適配 UOS 伺服器版本。

5.4 重要資訊保安產品之 PKI產品

5.4.1 PKI 技術概述

PKI 即公鑰基礎設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是產生、管理、儲存、分發和撤銷基於公開金鑰密碼 學的公鑰證書所必須的軟體、硬體、人、策略和處理過程的集合。

在 PKI 體系中使用的是公鑰和私鑰密碼相結合的混合加密體制,即加密時採用私鑰密碼,金鑰傳送則採 用公鑰密碼。這樣既解決了金鑰管理的困難,又解決了加解密速度的問題。

數字簽名是一個加密的資訊摘要,附在訊息後面,可以確認傳送者的身份,同時也提供了 PKI 系統中的 資料完整性保護和不可否認性服務。數字證書是 PKI 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經證書授權 中心數字簽名的包含公開金鑰擁有者資訊和公開金鑰的檔案。數字證書的引入解決了公鑰持有者身份確 認的問題。

5.4.2 PKI 產品市場規模與未來空間

技術成熟伴隨戰略推進,未來 PKI 市場空間或將進一步擴大。隨著商用密碼技術不斷創新,中國商用密 碼產業蓬勃發展。根據統計,2017 年中國商用密碼產業規模達到 239.14 億,較 2016 年增長 57.9%。 近三年產業規模的平均增長率為35%。按照這個增長規模,預計到 2020 年商密行業規模可突破400 億。 自 2012 年以來,中國 PKI 產業不斷髮展,增長迅速,據賽迪顧問,2015 年市場規模已達到 19.78 億元。 隨著中國 PKI 技術進入成熟期,加之國家安全戰略不斷推進,安全保障能力的現實要求不斷提高,一批 國密演算法接連出現,未來中國 PKI 行業預計將持續保持 20%以上的增長速率,2020 年預計達到 55.67 億元。

5.4.3 PKI 市場格局:中國產化率高,優勢企業主導產業發展

中國產化程度高,PKI 市場中國產廠商爭豔。在整個身份和數字信任軟體市場中,中國主要參與廠商有吉大 正元、格爾軟體與數字認證等企業,中國產廠商佔比較大,中國產化程度較好。而在中國 PKI 產品市場中, 格爾軟體、吉大正元等該細分領域的優勢企業,憑藉著自身掌握的 PKI 基礎設施及 PKI 安全應用領域的 關鍵技術,在技術創新與研究開發方面處於行業優勢地位,加之其擁有豐富的行業相關經驗與客戶資源, 從而主導著 PKI 產品市場的發展。

5.4.4 PKI 關鍵環節——CA

PKI 通過引入 CA(Certificate Authority), 將使用者的公鑰和使用者屬性資訊組合,然後進行數字簽名,按 特定的格式標準組織,實現數字證書的集中籤發、更新、撤銷和驗證,其核心功能是對數字證書的發放 和管理。

5.4.5 電子認證產業現狀:應用日漸廣泛,產品趨向整合化、視覺化、硬體化

隨著資訊化推進,電子認證服務應用日漸廣泛,產品種類也日益豐富,整體市場規模穩步提升。截至 2018 年 Q1,中國有效電子認證證書持有量合計 3.82 億張。目前相關產品有整合化、視覺化、硬體化的趨勢, 下游客戶以網際網路、電子政務、金融、電子商務等行業為主。

5.4.6 主要公司

 格爾軟體 數字認證 衛士通 吉大正元

……

5.5 重要資訊保安產品之“三合一”

三合一,即涉密計算機移動儲存介質安全管理系統,是一款專用保密防護系統,通常由三合一軟體、保 密 U盤、單向匯入裝置三部分組成,具有檢測阻斷涉密計算機違規聯接網際網路、移動儲存介質管理、外 部資料單向匯入三項功能。從認證授權、訪問控制、加密鎖定、違規監控、資料加密、安全審計等方面 對移動儲存介質進行失洩密防護管理,用技術手段實現移動儲存裝置資訊保安的“五不”原則,即:進 不來、拿不走、讀不懂、改不了、走不脫。

5.5.1 主要公司

 中孚資訊 北信源

……

6. 重要外設——印表機

6.1 印表機概述

印表機作為重要的辦公用品,經歷長時間技術發展與形態演進,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日常辦公與生產中, 在消費市場也有一席之地。常見印表機包括針式印表機、噴墨印表機和鐳射印表機三類。

6.2 產業現狀:列印趨向自助化、服務化和虛擬化

6.2.1 市場規模

移動化辦公的普及與無紙化辦公的推進對傳統印表機市場一定程度上造成衝擊。全球來看,印表機市場 規模增長邊際近年來開始走低,據 IDC,2018 年全球印表機出貨量 9899 萬臺,Smithers Pira 預測至 2022 年,全球整個印表機相關產業市場規模約為 1148 億美元。

中國印表機市場在近幾年表現平穩,增長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市場規模總量較為可觀,可推測滲透率 情況較好。截止 2018 年,中國印表機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1249.87 億元,同比增長 12%。

細分來看,噴墨印表機和鐳射印表機作為印表機市場的兩種使用最為廣泛的產品,近幾年來增速穩定, 一定程度上作為關鍵驅動,帶動中國印表機市場。

從比例來看,鐳射印表機由於自身效能的獨特優勢,在中國市場份額上佔據較為明顯優勢,比例超過 50%, 但噴墨印表機憑藉價效比優勢,其市場佔有在近幾年上升勢頭明顯。全球來看,二者比例相差不多,激 光印表機份額稍多,變動較為平穩,波動幅度不大。

儘管全球列印裝置需求呈下降趨勢,但由於未來企業一體化辦公的需求越來越多,激光復合一體機的需 求呈上漲趨勢。據 IDC 統計,2015 年全球激光復合一體機出貨量約為 2000 萬臺,未來四年激光復合一 體機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 4.9%,2019 年預計達到 2450 萬臺。

全球企業的電子化辦公趨勢雖然在一方面降低了列印硬體的需求量,卻在另一方面帶動了列印管理服務 (Managed Print Serices,MPS)市場的增長。據 IDC 統計,2015 年全球列印管理服務市場規模約為 134 億美元,預計 2019 年全球列印管理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 218 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 10.3%。

隨著傳統印表機市場不斷飽和,未來列印行業將趨向於自助化、服務化、虛擬化。通過藉助移動終端與 雲平臺,依靠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流程管理或自助協作辦公軟體,完成列印。

成長迅速,中國列印耗材市場漸開。列印耗材作為印表機產業的主要利潤源頭,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 加之印表機耗材生產技術成熟,專利護城河較深,產量和需求大體保持穩定。2018 年,全球印表機耗材出貨金額為 777.3 億美元,同比增速約為 0.2%;中國市場增速略高,約為 2%,出貨金額為 1421.4 億元。

硒鼓和碳粉是鐳射列印的重要耗材,可以說,對於鐳射印表機使用者來說,印表機的價值幾乎集中於硒 鼓。中國硒鼓行業不斷髮展,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18 年中國硒鼓市場出貨額約為 783 億,同比增速 約為 3.5%,3 倍於全球。2018 年中國硒鼓市場規模 113 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全球硒鼓市場規模 35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中國硒鼓市場規模全球佔比超過 30%。

2012-2017 年全球碳粉的需求增速約為 3.44%,至 2017 年,消耗量保守預計將達到 27 萬噸,銷售額約 750 億元。2017 年中國碳粉市場規模 60.5 億元。

列印耗材晶片往往可以記錄資訊,例如墨盒晶片可以記錄墨水量,並根據資訊控制印表機。根據其所應 用的耗材屬性差異,可以將印表機耗材晶片分為原裝列印耗材晶片和通用列印耗材晶片。目前,全球列印耗材晶片市場整體較為平穩,受專利壁壘等的影響,通用耗材處理晶片營收佔比較低,而國內佔比則 較高,2018 年中國通用耗材晶片市場規模估計值在近 20 億,佔中國整體列印耗材晶片市場約 1/3。

6.2.2 市場格局:廠商眾多,高階市場海外廠商佔據,納思達有望突破

印表機行業由於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得專利者得天下,所以市場集中度較高。惠普是全球印表機市場 的絕對領軍者,儘管產品線上確實針式印表機,但仍佔據近 50%的市場份額。隨著其他廠商不斷進行技 術創新與革新,一批日系廠商逐漸在鐳射列印市場立足並獲得一定份額。噴墨印表機領域,愛普生憑藉 自身技術優勢,在行業中地位不可撼動。

海外龍頭領先優勢明顯,中國產廠商替代空間廣闊。中國印表機行業長期被惠普以及一系列日系廠商佔據, 中國產廠商市佔率不足 10%,一部分中國產廠商也多以 OEM 模式為主,自主性較低,但考慮到中國產程序不 斷加速,中國產印表機廠商替代空間十分廣闊。價值考慮到中國印表機耗材市場中,以納思達為首的一批 中國產廠商份額優勢十分明顯,這位中國產印表機整機的製造提供了可能,未來中國產印表機市場有望加速替代,速度與總量同時超預期。

6.3 印表機行業中國產化路在何方

海外廠商壟斷了印表機的核心技術——雖然部分中國產廠商已在軟體與晶片上實現了自主,儘管目前列印 機關鍵技術已發展較為成熟,然而由於受到專利保護,其他廠商通常難以直接“拿來”。而對於印表機 的部分機械結構——例如噴墨印表機噴頭,囿於技術限制,中國產廠商精密度與效能往往又滿足達到要求。

加之印表機整機利潤較薄,在沒有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中國產廠商大多以 OEM 的形式生產,但這一定程 度上降低了印表機的自主可控程度,但涉及印表機的資訊保安不容忽視。

但隨著這一問題不斷被各方重視並著手解決,一批中國產廠商不斷髮力,從相容或通用列印耗材開始,既 避免了專利侵權問題,又依靠印表機耗材豐厚的利潤為再生產打下了資金生產要素基礎。目前國內生產 相容墨盒、墨水的企業已有 200 多家。由於這些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珠海,由此珠海被全球列印耗材行業 譽為―世界列印耗材之都‖。2011-2017 年珠海列印耗材基地特色產品累計出口額達370 億元,年均增長 6.8%。2017 年供應了全球 78.6%以上的色帶、68.4%以上的相容墨盒、40.1%以上的再生鐳射碳粉盒 元件,主要產品在全球出口份額佔比絕對優勢。至 2018 年,中國產印表機耗材份額已佔據大部分市場, 中國產印表機已經邁出了重構的一大步。

隨著無紙化辦公不斷普及,印表機市場增長開始步入瓶頸,印表機行業老牌廠商開始轉移重心,改變策 略,傳統印表機市場不再是巨頭角力的競技場。而這同時也為中國產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一方面中國產 廠商加速成長,面對海外廠商所佔有的較大的存量空間,不斷滲透,形成替代;另一方面,巨頭轉型難 免會影響其對現有使用者的關注,一部分使用者步入替代週期,考慮到使用者習慣具有黏性,中國產廠商有望抓 住時機,利用高效智慧的產品,消除減弱前期的劣勢,重新與海外廠商站在同一起跑線。

6.4 中國產印表機先行軍——納思達

……

7. 地理資訊基礎軟體

7.1 超圖軟體:根植 GIS,打造智慧城市作業系統

超圖成立於 1997 年,是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地理資訊系統(GIS)軟體廠商,由母公司超圖軟體及 旗下的超圖資訊、超圖國際、上海南康、南京國圖、北京安圖、上海數慧等一級(全資)子公司,地圖慧、 日本超圖等二級(控股)子公司組成。

超圖聚焦地理資訊系統相關軟體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下設基礎軟體、應用軟體、資料智慧三大 GIS 業 務線,並構建生態夥伴體系,通過 1000 餘家生態夥伴為數十個行業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資訊化全面賦 能。目前,SuperMap 在 GIS 基礎軟體中國區域的市場份額已超越國外品牌。

據美國 ARC 諮詢集團釋出的《地理資訊系統市場研究報告》,SuperMap 位居全球 GIS市場份額第 3、 亞洲 GIS市場份額第 1 的位置。同時,ARC 認為,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超圖軟體已成為全球市場最大 的中國 GIS 廠商,也是中國區市場最頂級的 GIS 廠商。超圖軟體目前業務分為 GIS 基礎軟體業務線、GIS 應用軟體業務線、GIS 雲服務業務線和 GIS 國際業務線四部分,分別由不同的子公司負責。

GIS 基礎軟體業務線:2015 年,SuperMap 超越國外品牌,躍居 GIS 基礎平臺軟體中國區市場份額第 一,佔領國內 GIS 平臺軟體市場 32%的份額。其中 SuperMap GIS 9D(2019)是超圖軟體研發的新一代 GIS 基礎軟體,實現並創新了 GIS 軟體四大技術“CCTB”,即跨平臺 GIS 技術、雲端一體化 GIS 技術、 新一代三維 GIS 技術和大資料 GIS 技術,相容自主軟、硬體,滿足多行業、多層次的 GIS 應用需求。

GIS 基礎軟體是超圖的核心業務,也是 GIS 中最核心的軟體技術,其在 GIS 領域的地位相當於軟體產業 裡的作業系統。其發展歷經 SuperMap 應用平臺、SuperMap GIS 6R、SuperMap GIS 7C、SuperMap GIS 8C、SuperMap GIS 9D 和 SuperMap GIS 10i 等產品。目前,超圖軟體是自主創新 GIS 基礎平臺 軟體廠商中技術實力最強、品牌知名度最高、銷售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公司 GIS 基礎軟體目標市場主要有數十個政府行業(如應急、軍事、公安、國土、規劃、房產、礦產、 水利、環保、地震、衛生、林業、農業、交通、測繪、統計、海洋、資訊辦、旅遊、教育、科研等), 以及十餘個企業行業(如通訊、電力、石油石化、銀行、保險、煤礦、物流、菸草、廣告、大型製造企 業、大型零售企業等)

GIS 應用軟體業務線:公司全資子公司超圖資訊、上海南康、南京國圖、北京安圖、上海數慧專注於 GIS 應用軟體業務,重點領域為智慧城市、規劃、國土、不動產登記、資源環境和國防軍工等。目前有 四大產品線,分別為大資源產品線、大智慧產品線、大環境產品線和大國防產品線。

其目標市場主要是國土、統計、測繪、數字城市、房產管理和軍事公安等 6 個重點和戰略性行業。

GIS 雲服務業務線:公司提供 IaaS、PaaS 模式的線上 GIS 平臺 SuperMap Online 和 SaaS 模式的地圖 慧,為行業使用者提供線上 GIS 應用服務,為企業客戶及合夥伴提供線上地圖資料與 API 服務,以及福斯 化的線上地圖繪製和地理分析服務。目前已有 2,129,254 幅地圖,1,652,155 人註冊。

地圖慧是集線上製圖、看圖、企業應用以及大資料商業分析於一體的網際網路門戶,企業版完成了產品的 持續優化和迭代,將小微企業平臺和大客戶企業平臺打通,並完成了業務流、智慧預警等功能模組的開 發。為滿足客戶的二次開發需求,地圖慧釋出了底層 Paas 開放平臺,併為有開發能力的客戶提供 API 介面。地圖慧積極拓展市場,新簽了物流、家電、零售、金融、製造、食品等行業的客戶,並與包括海 爾、美的、方太、太平洋保險等大客戶順利續簽。

國際業務線:超圖是華為、中興等 IT 企業的GIS 軟體全球供應商,將 SuperMap GIS 基礎軟體推廣到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已成功進入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其 GIS基礎研發機構專注於 GIS 基礎軟體產品研發,設定上、中、下游三層研發機構,其中上游先進技 術實驗室負責前沿技術探索,中游大資料與 AI 研發中心、三維研發中心、雲產品研發中心、端產品研發 中心等負責產品研發,下游質控與支援中心等部門負責產品品質保障。

華為 HMS 生態建設合作伙伴

2020 年 1 月華為宣佈了 HMS Core 4.0,這是華為終端雲服務、移動服務開放能力的合集,超圖表示, 已經支援華為 HMS,協助華為構建地圖能力。因為華為沒有自己的衛星業務,地圖系統是跟第三方合 作的,其中就包括超圖軟體。

超圖自 2007 年起就與華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廣泛的 合作落地,並取得了成果。超圖軟體自 2019 年下半年開始與華為 HMS 構建內建地圖能力,利用地圖渲 染技術儲備和豐富的產品線支撐華為 HMS 的地圖能力構建。此外,公司簽約了華為的數字沃土平臺, 也是率先加入華為鯤鵬凌雲計劃的中國產自主可控 GIS 平臺軟體廠商。

2019年9月,超圖SuperMap GIS 9D產品正式通過基於鯤鵬晶片的華為TaiShan 100伺服器和EulerOS 2.8 作業系統技術相容性證明報告,是首個通過該項測試的 GIS 基礎軟體廠商。

9 月 20 日,在 2019 華為全聯接大會期間,華為與超圖舉行了“沃土數字平臺”簽約儀式。“沃土數字 平臺”是華為面向企業市場的數字平臺參考架構,構建在雲基礎設施之上,整合了 IoT、AI、大資料、 視訊、融合通訊、GIS 等多種新 ICT 能力,實現技術與業務、IT 與 OT、多樣化資料的深度融合。此次 簽約之後,SuperMap 將作為“沃土數字平臺”標配的 GIS 基礎平臺軟體,與華為一起驅動企業數字化 轉型升級,服務萬億數字化產業。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阿里巴巴帝國超乎你想象,一圖簡讀阿里Q3財報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