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年來,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廣泛應用於金融業務,提升了金融效率,驅動了金融創新。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定義金融科技為“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體現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特徵。

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金融科技時代與時俱進,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監管能力、進行有效的金融監管是基層人民銀行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金融科技發展現狀

目前,得益於中國全面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在中國銀行業的應用充分展現其便捷化、移動化、智慧化的優勢,提升了金融創新和服務能力。

1. 金融科技完善信用評價體系

大資料技術的成熟應用完善了信用評價體系。當前,中國線上消費群體規模龐大,公民在網際網路的行為資料被相關平臺記錄、儲存。通過篩選這些行為資料,整合、處理和分析與信用評價相關的資訊,能夠更加準確地刻畫公民的個人信用狀況,對比傳統徵信僅能獲取信貸記錄、收入狀況和歷史履約情況等有限資訊,基於大資料的信用評價模型資料獲取渠道豐富,資料維度多樣化,提升了信用評價的有效覆蓋面,補充、完善了徵信體系。

2. 金融科技豐富電子支付場景

依託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廣闊的市場和龐大的使用者體量,網際網路支付、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日趨成熟,圍繞第三方支付、消費者及商戶打造的掃碼、指紋識別、語音識別、NFC 等支付手段的應用,簡化了支付流程,縮短了支付時間,突破了傳統金融的地域界限,促進了交易場景動態化。

3. 金融科技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金融科技通過技術發展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拉低了金融服務消費門檻,優化了使用者體驗,提升了金融效率,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客觀上增強了金融服務的滲透力和普惠性。近年來,國務院、人民銀行及其他部委連續出臺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普惠金融佈局,中國數量龐大、地域分佈廣、難以被傳統金融服務覆蓋的農村貧困地區人口,依託金融科技開發了扶貧貸款、移動支付等創新型金融服務,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一大批具有普惠性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應運而生,拓展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4. 金融科技助推消費金融繁榮

消費金融因其風險小、流動性強、收益率高等優點成為金融機構零售業務重點關注的領域。依靠日趨完善的金融資訊基礎設施,金融機構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挖掘消費者行為資料背後蘊含的消費需求,不斷豐富消費場景,細化金融產品服務物件,拓展面向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務,不僅滿足了長尾客群的金融服務需求,還帶動了金融機構和線上、線下各類企業、平臺的深度合作,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構建具備使用者黏性的消費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推動了消費金融的創新、發展。

金融科技在基層人民銀行監管應用中的不足

當前,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不斷提升自身金融服務能力,推動了金融創新,與此同時,基層人民銀行亟需通過金融科技升級監管工具,提升金融監管能力。

1. 存在資料孤島現象

金融科技時代,資料是核心資源。目前,基層人民銀行監測的資料維度、時效性均存在較大不足,資料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難以檢驗。一方面 , 金融科技巨頭憑藉其在網際網路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大量行為資料和金融消費資料,產生資料寡頭,帶來資料壟斷。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出於保護商業祕密或降低資料整理、處置成本等原因不願共享自身資料,而各監管機構之間的資料共享和對接的渠道仍然有限,產生資料孤島現象,導致基層人民銀行對轄區金融執行資料的掌握程度有限。

2. 資料分析處理能力不足

金融機構已普遍將金融科技應用於日常業務處理過程中,比較而言,基層人民銀行的監管報告、資料報表的收集仍普遍依賴紙質檔案和電子表格,尚未全面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監管資料的辨偽識別、分析處理和整合歸納能力,在金融監管的效率和科技含量等方面落後於金融市場。

3. 風險預警速度不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金融機構積極捕捉使用者的新需求,加快應用場景和金融產品的更新速度。在改善了使用者體驗的同時,存在的漏洞和風險的可能性加大,而當前部分金融業務網路化的特點導致風險傳播速度加快,負面影響放大,對基層金融監管的挑戰進一步加劇。目前基層人民銀行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快速感知潛在的風險隱患,憑藉傳統的監管方式勢必影響風險識別的實時性、準確性,造成風險處置滯後。

4. 資訊保安事件影響加大

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建立在資料真實可靠的假設之上,目前基層人民銀行缺乏低成本、快速鑑別虛假錯誤資料的手段,虛假錯誤資料進入資料分析體系可能導致錯誤的預測和決策,隨著資料規模的增大,這種風險帶來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此外,資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資訊保安風險,相關資料使用機構通過資料操作、管理技術可以輕易獲取使用者大量私密資訊,這 些資料如果不規範使用,就可能洩露使用者個人敏感資訊。同時,資料安全隱患還可能來自網路攻擊等方式。

5. 監管人才隊伍結構單一

當前金融機構相關部門人員結構顯示依託金融科技發展 的金融業務需要大量技術和金融專業複合型人才。同理,基層 人民銀行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加強金融監管能力,也需要複合型 監管人才。如監管規則的程式碼化需要將基於文字的金融監管規 則轉換為機器可以理解的數字特徵,風險預警指標的設定和描 述需要兼具金融監管專業性和技術實現的可行性,監管一線人 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料提取和整理能力以及準確從系統的角度 描述監管目標和需求的能力。目前,基層人民銀行監管隊伍專 業化程度較高而複合型技能儲備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複合型 人才隊伍建設。

基層人民銀行應用金融科技提升監管能力對策

1. 重視資料資源,構建數字化監管體系

大資料時代,資料是最寶貴的資源。基層人民銀行應在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框架內,最大限度地獲取金融機構相關執行資料,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的資料資源共享,做好資料收集、辨偽和清洗工作,探索應用有效的資料分析技術和模型及時發現、預警、處置金融風險和隱患,運用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演算法等先進技術構建金融體系風險模型,及時發現並掌握銀行之間及銀行與其他金融主體之間深層次的金融關係,快速識別風險可能爆發的地域和行業等要素,預判風險傳播的關鍵鏈條和路徑,制定有效的應急處置方案,針對性地阻止風險惡化。打破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之間的資料壁壘,推動基層人民銀行逐步具備智慧化、動態化的監管能力。

2. 通過金融科技推進“穿透式”監管

基層人民銀行可以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強化“穿透式”監管,建立適應金融業發展和金融風險防控的長效監管機制,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分析手段把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最終投向等各環節穿透連線,注重對金融集團關聯方之間的資金往來、負債和治理結構等關鍵要素的關聯稽核,匯聚全鏈條資料判斷業務屬性,準確識別真實風險,提升監管效率。

3. 加強金融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

金融資訊基礎設施是金融業務平穩開展的基礎保障,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金融資訊基礎設施的基礎性支撐地位。基層人民銀行應加強資訊共享和釋出,及時通告網路安全風險預警資訊,指導、協調轄區金融機構防範、化解金融網路安全風險,督促轄區金融機構落實網路安全防護要求、保障網路安全防護基礎投入,提升轄區金融機構應對重大網路安全威脅、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全力保障金融業務連續穩定執行。

4. 培養複合型監管人才,壯大基層監管力量

金融科技兼具專業性和綜合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金融和科技的專業性逐漸融合,基層人民銀行監管人才隊伍應與時俱進,不僅精通金融業務,還應深刻理解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發揮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僅熟知監管法規,還應對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技術保持足夠的敏感。金融和科技專業人才在監管一線加強協同合作,形成順應金融科技發展的人力資源合力。加強人民銀行與傳統金融機構及新興金融科技企業的人才交流學習,打破業務和技術的壁壘,培養和發現具有複合型業務能力的監管人才,加強基層人民銀行人才隊伍建設。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天下糧倉:2020年2月10日大豆、小麥及玉米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