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原標題:光明網評:銀行董事長每天報40萬花銷,誰受得了

轉自煙語法萌

山東人民“太苦命了”。所謂山東省“自籌”的360億元救命資金,分別來自山東省財政、濟南市財政、青島市財政和煙臺市財政。而財政的錢來自哪裡?還不是來自從公眾腰包掏出去的納稅款!也由此可見,這些銀行高管的吃喝玩樂貪敗霍,最終埋單者究竟是誰。

光明網評論員:12月24日有媒體報道說,恆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在任期間,平均每天報銷的花銷額竟達40萬之巨。董事長如此,董事長之下的高官也緊跟效尤。由此,這家銀行成了眾多高管的提款機。這些高官吃喝玩樂貪敗霍,灑脫得好不愜意。當然,這樣的銀行結果能怎樣,不問可知。

公家的銀行淪為私人提款機,這等聳聞源自於一封舉報信。據報道,2016年5月,一封“恆豐銀行高管私分公款”的舉報信被曝光。恆豐銀行前行長欒永泰和前董事長蔡國華的相互舉報,導致倆人雙雙被查,由此暴露出了恆豐銀行的鉅額爛賬:該行貸款約4500億元,其中逾期貸款已近3000億元;通過股東權益、存款準備金多渠道沖銷後,最終形成逾1400億元不良貸款,即使算上其中可處置回收貸款800億元,最終也將形成近600億元的黑洞。

恆豐銀行地處煙臺,是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於2003年完成整體改制,並由煙臺住房儲蓄銀行更名為恆豐銀行。

改制後的這家銀行,在長達10年時間內,只有董事長,沒有行長。直到2013年底,蔡國華出任恆豐銀行董事長後,才聘請了欒永泰為行長。

2014年10月,卸任不到1年的前任董事長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繼而在2018年7月被訴至法院,庭審表明其涉案金額達7.5億元。

2016年9月,退休1年多的欒永泰實名舉報董事長蔡國華“侵吞公款3800萬元、違規運作員工股權激勵機制,違規控制恆豐銀行”,並承認參與私分公款獲得2100萬元。

2017年11月,恆豐銀行時任董事長蔡國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

在銀行前後任高管這樣的“前腐後繼”下,銀行能經營好,那才是見了鬼。一週前(12月18日),恆豐銀行官網釋出的《恆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方案》等議案顯示,為了給這些銀行高管的胡作非為“擦屁股”,恆豐銀行不得不非公開發行每股1元的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1元1股的價格,以該行在2016年每股淨資產5.6元的價格相比較,相當於將恆豐銀行的老股東的股權摺合到了約兩折。

在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中,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認購600億股,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認購360億股,40億股由其他股東認購。而中央匯金認購的600億股中,有300億股為“名股實債”。有報道稱,“本次重組實質上是山東省政府借300億元,再自籌360億元”。

此謂山東人民“太苦命了”,並非沒有道理。據報道,上述所謂山東省“自籌”的360億元救命資金,分別來自山東省財政(出資100億元)、濟南市財政(出資100億元)、青島市財政(出資100億元)和煙臺市財政(出資60億元)。

而財政的錢來自哪裡?還不是來自從公眾腰包掏出去的納稅款!也由此可見,這些銀行高管的吃喝玩樂貪敗霍,最終埋單者究竟是誰。問題在於,類似這樣需要“救命”的銀行,還不止恆豐銀行一家,由公開報道看,錦州銀行、包商銀行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恆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平均每天報銷花費40萬元,也算是公開報道中的記錄了吧。十幾年前,中石化時任總經理陳同海每日揮霍4萬多,月均100多萬,年均1500萬,理由竟是“我一年上交稅款200億,花這點算什麼”。

現在看來,在蔡國華面前,陳同海只是“小巫”一枚。一個把銀行虧得一塌糊塗的國企高管,也仍是窮奢極欲,將掌管的國企當成私人提款機,讓貪腐沒了邊沿。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印度央行宣佈P2P監管新政:借貸雙方限額提升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