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第一次錄入“大資料”,從而確立了大資料的產業地位,同時點明大資料相關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至此,大資料名正言順,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位居產業鏈上游的資料交易,由此迎來新機遇。

金秋十月,中國大資料產業雙喜臨門!十九屆四中全會重大決定,“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資料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是中央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資料可作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國家發改委10月30日旋即公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下文簡稱“2019年本《目錄》”),第一次錄入大資料。

新版目錄首次確立大資料產業地位

2019年本《目錄》將在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簡稱“2011年本《目錄》”)同時廢止。對比兩本目錄,2019年本《目錄》第一次提出,“大資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人工智慧”,並且將它們納入“鼓勵類”產業,從而第一次確立它們在中國的產業地位。面世較早的“雲端計算”則是再度入選。

而且,“資料”“數字”“智慧”“智慧”“人工智慧”等關鍵詞,出現頻次均大幅增長:“資料”從2011年本《目錄》的17次增至2019年本《目錄》的27次;“數字”從39次增至52次;“智慧”從0次增至7次;“智慧”從21次猛增至99次;“人工智慧”從0次增至4次。它們均與大資料密切相關,協同共進,體現了大資料產業的蓬勃發展。

大資料相關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

縱觀2019年本《目錄》全文,六次提到“大資料”,不僅確立大資料產業地位,更點明了大資料相關產業。其中,“資訊產業”明確包含“大資料、雲端計算、資訊科技服務及國家允許範圍內的區塊鏈資訊服務”,正式確立大資料產業地位;“大資料安全服務”被納入“科技服務業”,“大資料基礎設施”被納入“人工智慧”,反映了它們與大資料的密切關係。

同時,2019年本《目錄》鼓勵類的“衛生健康”產業明確“醫療大資料應用”,鼓勵類的“建材”產業提出“非金屬礦開釆、加工、貿易、應用、投資等產業大資料平臺技術開發和建設”,鼓勵類的“城鎮基礎設施”產業明確“基於大資料、物聯網、GIS 等為基礎的城市資訊模型(CIM)相關技術開發與應用”,充分反映了大資料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成為中國鼓勵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

至此,大資料產業名正言順,成為中國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中國2018年約產生7.6 ZB資料,2025年將增至48.6 ZB,已成為全球矚目的資料資源大國,從而為中國大資料產業發展創造了豐厚的基礎。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預測,中國大資料核心產業規模2019年預計有望突破7200億元,增速將維持在25%~30%左右。

其中,資料交易位居大資料產業鏈上游,驅動資料有序高效流通,支撐大資料深化應用,深入釋放資料價值。國務院2015年《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早已明確“引導培育大資料交易市場”,2019年《關於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而提出“暢通政企資料雙向流通機制”。中國更是在2017年強調,要制定資料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相關制度。

大資料交易作用承重,迎來新機遇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李合偉:郵政銀行存50萬,定期3年可獲利息6萬,請問大家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