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走進位於合肥市濱湖新區東南端的安徽創新館內,映入眼簾的是1100多件代表安徽創新發展的展品。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量子通訊、同步輻射、無人預警機……每一件展品,都閃耀著安徽創新發展的光芒。

窺一斑而知全豹。

2018年,全球經濟持續調整,國內巨集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安徽的“成績單”卻讓人眼前一亮——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增長8.02%,較全國高1.42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增長7.8%,較全國高1.6個百分點。工業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居全國第四位。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超過35%和40%……

助力中部崛起,創新,已成為安徽高品質發展最強勁的動力。

“痛點”變“亮點”:掙脫核心技術“卡脖子”

小到智慧手機、智慧電錶,大到高鐵、飛機、衛星資源,晶片已經無所不在。然而,受制於全球寡頭壟斷,中國晶片的進口依賴仍然十分明顯。

不過,這樣的局面有了重大轉機——近期,總投資約1500億元、位於合肥的長鑫儲存記憶體晶片自主製造專案宣佈投產,與國際主流DRAM(動態隨機存取儲存晶片)產品同步的10奈米級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設計產能每月12萬片晶圓,這標誌著中國在記憶體晶片領域實現量產技術突破,擁有了這一關鍵戰略性元器件的自主產能。

“晶片行業屬於高技術行業,也是高壁壘行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不會受制於人。”長鑫儲存董事長兼執行長朱一明深信,加快發展晶片事業是決勝未來的必然要求。

“晶圓製造的產業拉動性強,能夠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包括設計、封裝、裝置和材料企業的發展;結合本地產業特色,依託強大的市場需求支撐,能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總經理袁飛說。

過去幾年間,以長鑫儲存為龍頭,安徽積體電路企業數量及產業規模持續上升,初步形成了涵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裝置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位居全球前五的晶圓製造企業力晶科技,國內封裝企業龍頭通富微電,聯發科技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紛紛落戶這裡。

以創新為引擎,近年來,安徽在關鍵環節、核心領域發力,助推高品質發展。圍繞動態儲存晶片、智慧語音、超薄玻璃、工業機器人伺服器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安徽實施科技創新“攻尖”計劃,截至目前,第一批36個專案累計完成投資50億元,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安徽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原創性科技成果。量子科學、人工智慧、超高音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走在國內前列。”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說。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會群眾遊行方陣中亮相的“美好安徽”彩車上,向大家揮舞著國旗的智慧語音機器人就應用了科大訊飛的智慧語音技術。此外,安徽還誕生了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應流集團研製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打破國外壟斷等。

“製造”變“智造”:緊牽產業創新“牛鼻子”

“一臺電子裝置,開啟就是一部PAD,摺疊起來只有一部手機大小。”電子顯示屏也可以像紙張一樣摺疊起來,這已不是天方夜譚,正在安徽京東方變成現實。來自這裡的柔性螢幕(OLED),特點是低功耗、可彎曲,對可穿戴式裝置、新一代智慧手機的應用均有深遠影響。

“如果說晶片是電子資訊產業的‘大腦’,顯示屏就是它的‘臉’,兩者缺一不可。”京東方科技集團副Quattroporte、合肥區域總經理張羽告訴記者。京東方不僅把國內領先的液晶顯示屏生產技術帶到了安徽,還帶動形成一個“從沙子到整機”的新型顯示全產業鏈叢集。

專家指出,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微笑曲線”——在製造業價值鏈曲線上,製造加工環節始終處於產業鏈低端,而產品研發、售後服務處於價值鏈曲線的高階。

以此為鑑,在產業謀篇佈局中,安徽著力做好存量和增量的“加減法”,一方面推進傳統產業脫胎換骨、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培育形成電子資訊、智慧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五大新興產業,努力搶佔“微笑曲線”制高點。

“微笑曲線”背後,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顛覆。

在中國聲谷,一款滑鼠看起來和普通滑鼠差不多,但是本領卻不少:語音打字、同聲翻譯、音訊直譯、語音上網等功能一應俱全。

“未來,中國聲谷將積極構建產業生態,集聚創新技術、推進行業應用,在2020年實現千家企業、千億產值的發展目標。”中國聲谷運營單位黨支部書記郭鐵說。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安徽放眼長遠,緊盯產業發展新方向。“以往談起安徽,最先想到的是馬鞍山的鋼鐵、銅陵的銅礦等,安徽經濟的‘銅’牆‘鐵’壁,在全國範圍內知名度很高。現在,這一標籤正在被‘芯’‘屏’‘器’‘合’替代,即晶片、顯示屏、裝備製造及機器人、人工智慧和製造業融合。”安徽省經濟資訊中心高階經濟師阮華彪認為。

“如果說原始的理論創新是‘錢變紙’,那麼產業創新就是‘紙變錢’。”李錦斌說。近年來,安徽既在“錢變紙”的理論創新上持續發力,又突出“錢變紙”的產業創新,通過協調推進,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過去的薄弱環節“高階製造”與“智慧製造”,正成為安徽今後發展的著力點。

“腹地”變“高地”:破解轉化鏈條“腸梗阻”

有了科技之花,這個長三角的腹地必然會結出產業之果。安徽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支援科技創新的政策,打通人才、資金、平臺之間的壁壘,把實驗室裡的高精尖研究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今年4月投入運營的安徽創新館,就是一個集智慧財產權評價與交易、金融服務、產業孵化等功能於一體的科技大市場。這裡好比智慧財產權交易的“天貓商城”,目前已經成功對接30多個知名科技機構和專案團隊,舉辦30餘場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釋出130多項科技創新成果。

“接下來我們還將進一步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和市場化運營,著力整合全省智慧財產權和技術交易各類平臺主體,建設國際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合作發展的‘創新苗圃’,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匯聚轉化。”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說。

創新,核心在技術,關鍵是制度。打造中部崛起高地,制度創新必須全力跟上:

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安徽不僅建設創新館、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等設施,同時力推“科技+基金”,積極發揮省級股權投資基金的槓桿作用並發展相關金融產業,加強產學研合作轉化;

為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品質發展,2015年以來,安徽陸續出臺《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意見》《支援“三重一創”建設若干政策》等檔案,並對新能源汽車、現代醫療醫藥、工業機器人等產業制定專項政策,從落實責任、過程管控、要素保障等多方面持續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為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安徽落實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出臺支援民營經濟發展30條,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前三季度,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下降0.44元,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0.1%,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3%……

在改革和創新的土壤中,安徽正向世人展現制度創新帶來的濃濃暖意。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進博會:助推全球數字貿易平臺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