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風投抱著”餵飽更多人“的偉大理想傾囊時,我們也要用新的態度看待農業了。

作者 | Lexie

編輯 | Lu

2020年我們的地球確實不太穩當,這邊疫情還沒結束,加州的山火又燒起來, 惡劣的自然環境讓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再感到那麼安心,除了自然災害,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讓全人類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危機。資料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百億,但可耕地空間卻在減少,像是加州等重點農耕地區還陷入了”反移民“政策下勞動力匱乏的難題。

毫無疑問,利用科技手段將成為改善現有農耕模式,提升糧食產量的關鍵,在過去的五年內,湧現了許多專攻不同農業科技方向的創企,他們正在打破我們對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認知。

風投們對於農業科技也十分看好,根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在2018年和2019年全球農業科技領域的融資額都達到了40億美元,今年截至到8月中,這一領域的融資額已經達到了26億美元,照這個速度將妥妥破前兩年的記錄,今年以來的融資事件包括:

4月,總部位於伯克利的Pivot Bio完成了由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和Temasek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將繼續推廣專研的微生物氮技術,通過”喚醒“土壤中的微生物來減少在農場中使用合成氮肥,提升環境效益的同時也減少肥料成本。

8月,農業資訊網路平臺Farmer’s Business Network完成了2500萬美元的F輪融資,此輪由BlackRock領投,Baron Capital Group, Balyasny Asset Management, Mandi Ventures, Lupa Systems等家跟投。

同在8月,來自芬蘭的iFarm獲得了由Gagarin Capital領投,Matrix Capital、Impulse VC等參投的400萬美元融資,將用更多資金投入垂直農場科技的發展,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在都市的環境內種植蔬菜水果等作物。同在垂直農業領域的Unfold也在8月獲得了由拜耳農業和淡馬錫投資的3000萬美元,除了發展垂直農業科技,Unfold還採用了遺傳學知識開發了新的種子品種。

沒錯,在各種各樣能夠改變農耕模式的科技中,垂直農業最為火爆。

垂直農業:都市版QQ農場

垂直農業這一詞彙最早由哥大教授Dickson Despommier提出,出於對節省資源和空間的考慮,他的設想是採用無土栽培的方式,在室內採用多層結構生產,比如一樓養魚,二樓種菜…實現資源迴圈利用的同時也減少環境汙染,目前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了他們的“都市農場”實踐。

就在9月,德國創企室內農場Infarm完成了1.7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LGT Lightstone 領投,現有投資者Atomico、TriplePoint Capital、Mons Capital 和 Astanor Ventures也都參投,公司目前總融資超3億美元。

通過使用溫室模組,Infarm開發出來的室內垂直農業系統能在超市和餐廳等場景下種植植物,消費者可以自行採摘草藥和蔬菜,這一邊種邊賣的套路讓超市的生鮮選品更有競爭力。

種植生產的過程也比傳統農業更加環保,與土壤種植的方法相比少佔99.5%的空間,少用水95%,運輸減少90%,而且不需要任何的化學農藥,90%的用電都是來源於可再生能源,接下來一年將致力於達到食物生產零排放的目標。

Infarm創始人野心雄雄,計劃在2025前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垂直農耕系統,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的總佔地要超過46萬平方米。

除了超市,垂直農業讓植物還能長在宛若夜店的集裝箱裡!

現在已有4個年頭的Square Roots便是這些集裝箱背後的推手,Square的創始人不是別人,正是Elon Musk的弟弟Kimbal Musk。

Kimbal來自烹飪背景,曾創辦了多個健康餐廳以及非盈利組織The Kitchen Community,當Elon Musk朝思暮想如何帶著人類離開地球時,他的弟弟正在用新的農業科技餵飽更多人。

Square Roots的新型農場是一個個320平方英尺的集裝箱,植物都豎直的長在內壁上,集裝箱裡有感測器和照明系統,還可以通過電腦控制溫度、溼度、LED燈強度等因素,讓農場一年四季都成為種植的好時節。

自從創立,Square Roots已經成功種植了超過120種莊稼,包括綠色植物,蔬菜,草莓,番茄等等,在科技手段和生產效率方面也在進行不斷的優化,在去年和食品配發服務巨頭Gordon Food Service達成了夥伴關係,將把足跡從布魯克林擴充套件到北美的各個城市。

除了解決飢飽問題,Kimbal也想讓更多的年輕人蔘與到這場運動中,曾公開召集農場主,培養下一代的“集裝箱企業家”。

Square Roots的技術還能夠訂製口味,通過操控光照、溫度、溼度來讓你的番茄更甜,小蘿蔔更脆,這新鮮而美味的生蔬得到了眾多高檔餐館的青睞,包括紐約海鮮餐廳Seamore’s,Kimbal自家餐廳NextDoor等。紐約諸多超市已經上架產自Square Roots Garden的蔬菜

面對著全球糧食短缺的未來,這一都市農場運動吸引了環境保護者、建築師、主廚、公共健康專家等各個領域的關注,投資者也並不例外。

Square Roots最新一輪融資在2019年底,籌集了1900萬美元,至今融資總額約為2450萬美元,以往參投者包括Collaborative Fund、City Light Capital、矽谷早期投資人郭威、PowerPlant Ventures等。常被和Square一起提起的總部位於舊金山的Plenty曾經也讓初次見面的孫正義就心動到砸下2億美元,目前融資總額超4億美元。

對於想要農產品更“近水樓臺”的消費者來說,也有辦法。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Rise Gardens近期剛獲得了由True Ventures 領投,Michael Alter、Pat Vihtelic、Lee Rosenberg、Howard Tullman、Jai Shekhawat等參投的 26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Rise Gardens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智慧室內園藝系統,使用者可以用45分鐘的時間就將硬體系統組裝起來,按模組進行生菜、番茄、芝麻菜等的種植。為了適應都市家庭,Rise的套裝分桌子、架子、儲物室三種尺寸,產品特有的水培法無需土壤和Sunny,只需養料和水就能夠滋養植物。

在軟體上,Rise自帶的app還會提醒使用者何時該澆水以及追蹤植物的成長,一套軟硬體套裝下來要$550起,價格走一個輕奢路線,但買賬的大有人在。

自從居家隔離令開始,Rise的銷量有750%的增長,在疫情的高峰每週都能賣出6000左右的種子,能產出1500磅左右的農產品。疫情的發生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營養的重要性,隨著“有機、自然、非轉基因”漸漸成為各國國民購物的指標,將有更多人願意為家庭植物園掏錢。

除去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新農業科技也想在解放人力上有所突破,讓農民伯伯不再起早貪黑,機器人和自動化便是這一里程的關鍵詞:

機器人種菜:不再是科幻夢想

總部位於灣區的Iron Ox成立於2015年,目標是通過大規模自動化來提高農作物生產的效率和品質,疫情時代人類將面臨更嚴峻的勞動力短缺的挑戰,甚至是感染病毒的風險,使用機器替代部分人力便可以解決部分挑戰。

Iron Ox在2018年在總部San Carlos建立了首個8000平方英尺的室內水培農場,一年能生產出2.6萬顆綠色蔬菜,這樣的生產效率放在室外農場上需要5倍大的場地。

Iron Ox的兩個”選手“分別是重一千磅、負責拾取和運輸托盤的Angus,和負責播種和移植等精細操作的機械臂Iron Ox,還有”大腦“來監控調節整個過程,包括農場內的氮含量、溫度、機器位置等等,整個照料的過程無需人力,還可以通過AI來檢測病蟲害,防患於未然,不過雖然號稱全自動,農場目前仍需要人類幫助來播種和打包成品。

就在9月,Iron Ox揭幕了位於加州Gilroy的佔地一萬平方英尺的室內農場,它已經開始向包括Whole Foods和Bianchini’s Market等州內大大小小的零售商和餐館提供蔬菜服務了。

同月,Iron Ox完成了由Pathbreaker Venture 領投,Crosslink Capital、Amplify Partners、ENIAC Ventures、R7 Partners、Tuesday Ventures、At One Ventures 和 Y Combinator 參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至今融資總額達到了4500萬美元。

許多人對於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未來並不看好,創始人Brandon Alexander表示他心中的願景並不是讓人失業,而是用機器來填補目前農業勞動中人力的短缺,這能夠讓農業主可以在都市近郊進行種植,避免花大價錢僱傭都市勞動力,對於消費者來說也可以獲取無需跋山涉水就來到餐桌上的更加保質的生鮮。

但像Iron Ox等使用機器農耕的公司也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那就是如何降低成本,讓自己的產品跟傳統產品比相比起來價格上仍有優勢,只有解決了這一難題才能順利的進行市場擴張。

Iron Ox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者並不少,今年以來整個產業也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根據Dealroom的資料顯示,今年截至到8月份,全球農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產業的融資額增長了40%。

來自挪威的Saga Robotics最近剛完成了1100萬美元的融資用於創新研究,他們的主打機器人Thorvald十分全能,能在田野、隧道、果園、溫室等多個環境下作業 ,還可以變身成運輸車、割草機,還能灑農藥和除黴菌。

英國創企Small Robot Company的創始人表示疫情期間購買機器人的訂單電話”響個不停“,他們的機器人團隊有三位高手,”Tom“負責用AI技術監控莊稼的健康狀況,“Dick”會使用非化學方式去除雜草,它還是全世界第一個能這樣做的機器人呢!Wilma則是一個機智的AI大腦,會用Tom收集到的諮詢來生成關於種植的可行建議並由Dick執行。

根據每個作物的需求進行作業會減少對土壤的傷害,用可持續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化學農藥也會讓產量上漲40%的同時成本降低60%。同時SRC的資料顯示機器可以減少農民90%投入在種植上的精力,這可以將農民從單調繁雜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多值得人力創造性的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市場調研,包裝產品,聯絡買家等等。

Small Robot Company 在今年年初完成了270萬美元的眾籌融資,至今為止總融資額約為560萬美元。

在中國,植保無人機也成為了各地農耕的重要裝備,農民們不再需要揹著大藥筒下地,無人機打藥成了新常態。36氪資料顯示,到2022年,中國植保無人機市場或將達到300億元的規模。

Faas(農業即服務)

提到的Small Robot Company向客戶售賣的套路便是目前許多農業科技初創公司所採用的模式 - FaaS(農業即服務)。我們都十分熟悉SaaS(軟體即服務)的定義,而FaaS便是在農業領域將管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等服務帶給農戶,讓農業更加可持續化。

比如Small Robot Company就將機器人專家及全套的資料監控及執行打包售賣,而農民並不承擔硬體的債務及風險,只享受訂閱服務的便捷。

機器人種菜改變了種植這一環節的傳統模式,FaaS則是將日常管理、金融、採購等環節進行革新。

來自肯亞的Apollo Agriculture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們針對中小規模的農民打造出了一個全能的平臺提供包括金融服務、種植經營方面的建議,災年相關的保險保障,市場人脈等等,是不是有點農業”支付寶“內味兒了?讓通常難以接觸到最新科技的農民們只需一個平臺就夠了。

來自紐約的室內農場智慧平臺Artemis在去年完成了800萬美元的融資後也獲得了不少眼球,當平臺以Agrilyst這一名字剛出現的時候,主要業務還只是幫助室內農場主和溫室種植者們更好的收集和利用植物生長方面的資料,幾年下來已經成為面向企業的一體化種植管理平臺,不僅包括種植方面的服務,而且還能夠管理僱員,還提供與食品安全和大麻相關的法律法規資訊。

農業大國印度近幾年來也在FaaS方面有了比較多的突破,比如將農場到工廠、農場到餐桌、農場到倉庫緊密相連,給予農民更多自主權、切掉債權者和中間商的Agribolo;比如讓農民可以通過移動程式更容易獲得農場裝置的“滴滴租拖拉機”服務Gold Farm; 還有Trringo和Oxen Farm Solutions等公司都是在簡化農民獲得農業裝置的流程上下了大功夫。

農業自媒體35鬥將未來的FaaS發展方向總結成三大類:

一是資料驅動的農場管理決策軟體;

二是管理物資、存貨等生產過程的軟體;

三是將生產者、消費者、採購商等多環相連線的市場服務類平臺。

不管是全球變暖加劇農耕危機的大環境,還是消費者追求更加新鮮有機的食物的市場趨勢,都意味著這一波農業科技打破傳統農耕將是必然。當眾多創企正在用新奇技術和軟體試圖掀起第四次農業革命,風投抱著”餵飽更多人“的偉大理想傾囊時,我們也要用新的態度看待農業。

科技只是一個開始或是輔助,如果說2020教會了我們什麼的話,那就是對於自然的敬畏和對於生命的尊重,我們不能再對於吃進肚子裡的糧食感到理所應當,也要對我們的生存有著更加未雨綢繆的意識。

References:

https://techcrunch.com/2020/05/27/rise-gardens-raises-seed-funding-for-a-indoor-hydroponic-gardening-system/

https://news.crunchbase.com/news/infarm-lands-170m-to-grow-urban-farming-network-as-vcs-pour-billions-into-agtech-space/

https://www.cnn.com/2020/02/28/business/musk-vertical-farm/index.html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18/10/03/139937/new-autonomous-farm-wants-to-produce-food-without-human-workers/

-END-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渭源電商」星光電商服務點再“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