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遮蔽什麼?我一直對你半年可見啊,不信你看...”

但殊不知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篇名為《朋友圈集體自閉!90後都在“裝死魚”?》的文章卻提醒了我,這並不是個例,而是同屬於90後的“普遍事實”---

其中最有意思的當屬兩點,一個是某某小夥可能已經被朋友“質疑”得有點兒不耐煩,於是在自己的簽名欄中註明了“不是我遮蔽了你,只是我從來沒發過”的澄清,想要將誤解扼殺在搖籃當中(話說我也應該換上了)---

而另一個則是財經網在1月份釋出的一個統計:據悉如今每天都有10.9億人開啟某信,而其中也有7.8億人次打開了朋友圈,但其中的其中也就在只有1.2億人次會發布內容,而這個數目也就只是總使用者的近1/10---

02.社畜的人生和熟人的凝視

其實當我看完上面的資料,我忍不住地陷入了沉思,而首先浮現腦海的解釋居然來自一個陌生的外國佬的身影。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他每天都會準時在下午3點刷屏我的所有群,他會操著嘴富有磁性且生疏的廣東話重複出如此魔性的一個句子:“喂!三點幾啦,做咩啊做,飲茶先啦...”

這個魔性的影片之所能夠爆紅,離不開它背後指向的年輕打工人的內卷化,而關聯到“逃離朋友圈”,似乎合情理的解釋當屬這樣一句話:“發咩啊發,日日996,邊有時間?”

所以說不是我們懶,而是年輕人是真的忙,而同理如今所謂的“生育率低下”也離不開年輕人根本就沒有時間談戀愛。

而再進一步說,諸如某信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他們為了確保生態內容的產出穩定性,為了不讓使用者逃離,我覺得就應該好好思索一番究竟如何緩解年輕打工人之間的內卷化問題了。

這不是威脅,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我清楚曾經飽嘗過“得年輕人得天下”紅利的某鵝也是很理解如上說法的正當性呢---

不過也和年輕人不愛結婚生育類似,這除了年輕人沒有時間之外也還有著另外一些關鍵因素(如房價實在太高,根本沒有資本和盼頭去組建家庭和撫養後代)。

而對於年輕的打工人來說,每天上下班的通勤也得有內容來消化,而在工作上積壓的怨恨難道我們就不想“功放”出來,並尋求報團取暖的共鳴吧?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但當代年輕人的共鳴尋求之地也不會在朋友圈,而是某博等等面向“陌生人”的社交媒介,而之所以這般也全因為我們真的非常懼怕來自熟人的凝視。

我分手需要找人安慰,我被甩了也想怒罵一下渣男渣女的不是,但我絕不想我的爸媽三姑六婆老師和領導等等通通都知道這個事情,我是真怕以後的面對面聊天的時候會在你我之間留下一道“傷疤”

類似的憤怒表達,我也只敢在自媒體平臺釋出了...

由此可見,在朋友圈曬“幸福”的東西,甚至擺拍一些高階的網紅場景也不是什麼裝叉不裝叉,而是這個生態本身就對負面的東西會有天然的牴觸,而此牴觸正是阻遏年輕人繼續在朋友圈創作的核心原因(而生處社畜生活的年輕人又豈有那麼多的美好呢?)---

沒有什麼懶惰不懶惰,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社畜生活”以及“熟人的凝視”,而這兩者也在相輔相成,最終也導致了年輕人對朋友圈的逃離,而那些動不動就一年不髮圈的小夥伴,在未來也只會越發成為常態呢。

當然,某信也不是沒有設法去緩解“生態內容缺失”的悲劇,比如在朋友圈之外劃分了一個“看一看”“S頻號”,前者給使用者提供了另一個分享文章的地方,而後者則便成了和某音某手類似的短影片平臺。

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使用者將時間更多地停留在自家APP之上,繼續鞏固自我的社交霸主的席位呢---

當然,如上操作是否真有效,目前還言之尚早。

但內容最後我還是想再次強調:以後千萬別錯怪朋友“拉黑”自己了,他很有可能正揹負著社畜人生以及熟人的凝視的沉重壓力呢。

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二十四節氣之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