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查爾斯·達爾文說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輸入,是指外界資訊傳送到大腦的內部。

學習的輸入是指大腦輸入有效的知識量(數量和質量),輸入越多你的腦容量就越大,大腦的連線就越多,知識的盲區就越小,思考的半徑就越大。

成長型的大腦是不斷輸入有數量、有質量的知識量;相反大腦的成長是停滯的,新的思考智慧無從談起,反而會把大腦的智力水平拉回更原始矇昧的水平,變成一個反智的現時代人。

有效輸入的大腦好比一座生機盎然的“千島湖”,而無效輸入的大腦就像一條一潭死水的“臭水溝”。

大腦輸入有效的資訊量越多,質量越高,它的儲存量就越豐富,可供大腦加工處理資訊“儲存、記憶;識別、關聯、比較;重組、建構、創造”的機會越多,這意味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理性。高質量思考的原點取決於大腦輸入有效的知識量。

心理學中有個“達克效應”,意思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種認知偏差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有科學研究證明:笨蛋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笨蛋。

意思就是告誡你,不要和傻瓜爭論,你說服不了他,只能證明你和他一樣無知;而他總是對自己充滿激情的自信,

越無知的人越盲目自信,越自以為是。但坦誠地說,幾乎沒有人不犯這樣的錯誤,只是程度大小,嚴重與否,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比如我剛開始寫策劃案時,研究了同類7、8份的案例,從第一份到最後一份逐漸滋生出了一種“蔑視的心理”;加上之前也經常接觸策劃案,雖然沒有具體做過這項工作,但此時心理已經產生了這樣的認知:這有什麼難的,我也能寫出這樣的策劃案。

然而,當真正到自己落筆寫的時候,才發現那些原本我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寫出來的文案,每一句話,每個概念、詞彙寫起來都是磕磕絆絆的,像穿越火線一樣那般艱難。每打一個字,都是在啪啪打臉,臉上騷得很,心裡很堵塞。看著很容易的事情,自己做怎麼就不行了呢?我掉進了“眼高手低”的無知中!

問題出在哪呢?

大腦的知識量太少,之前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輸入太少了。

最後只能老老實實,乖乖地看策劃類的書籍,輸入大量專業性的知識。

有句話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大腦的監獄,人是自己認知的囚徒!

怎麼破解達克效應?

個人的經驗是:

改變大腦接收資訊的反饋機制,倘若不刻意訓練自己改變大腦第一時間條件反射訊號的“排斥心理”,勢必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愚蠢。

務必以認真、平和的心態,認真看完書本或傾聽他人的思想、見地和建議。與自己的認知資訊做比較,看到差距在哪;鑑別真偽,是否適用自己,擇優錄取。值得信賴的,簡單相信照做,邊做邊驗證;如果存在疑慮,論證認知,找到合理的支撐理由。

《見識》的作者,吳軍博士認為: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的見識,而見識取決於環境和思維能力。

對於每個個體來說,一個人能走多遠,構成的因素太複雜;環境和思維能力,不確定性也太大。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輸入有效的知識量,意味著你能在很多地方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發出耀眼的光芒。

在這個鉅變的時代,科技、資訊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席捲了一切。網際網路真正讓大眾做到了“求知若飢”的瘋狂,卻也陷入了“自愚自樂”的狂歡,而並非“虛心若愚”。越來越多的“垃圾知識、垃圾資訊”掏空了很多人領悟、學習高階精神、知識的能力。

不刷手機幹嘛?

這已經成了不少人生活的主流方式。

每一個茫然無措的人,何去何從?

在社會學家芭芭拉眼中,快樂分為兩種:

一種是消耗型快樂;

另外一種是補充型快樂。

她發現,越是底層的人,越是會用一種消耗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肥皂劇、毒品、電子遊戲,等等。當頭腦的渴望和心靈的渴望相牴觸時,就是消耗型快樂。而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是會用一種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跑步、閱讀、學習等等,當頭腦渴望和心靈渴望達成默契時,就是補充型快樂。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選擇輸入什麼的資訊,最終決定你過享受什麼樣的人生和生活。

9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不知所措時,可以換一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