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李安新片。

讓殺姐衝去看一部電影,這四個字足夠。

《喜宴》《推手》《色戒》《斷背山》《飲食男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家庭、同性戀、愛情、奇幻、冒險…

從嘗試不同的題材,到從視覺、技術上帶給觀眾“新鮮”的體驗…

李安從不甘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永遠想整出點新東西來。

這麼愛折騰的導演,怎麼不讓人期待。

10月份,李安的又一新作上映。

聽說這一次他還挑戰了電影極限?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雙子殺手》

2019-10-18(中國大陸)

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一個槍法了得的殺手。

凡是被他盯上的人,就沒有活下來的。

一天他接到上司的命令,去刺殺一名來自俄羅斯的恐怖分子...

本來他就打算幹完最後這一個任務就退休,誰料在他退休之際竟發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

先是發現自己被跟蹤,緊接著夥伴被殺死,再然後亨利被一個神祕殺手日夜追殺…

更詭異的是,亨利發現:

追殺他的那個神祕殺手,竟然和自己長的一模一樣???

於是,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其實早在一週前,《雙子殺手》就已經在北美公映,但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撲了街。

1.38億美元的投資,首周票房僅有2050萬美元。爛番茄新鮮度只有25%,IMDB評分5.6,Metacritic評分38……

很多影評人都在“感嘆”:

“李安殺死了新技術”,“之前想過它爛,沒想到爛成這樣”,“平庸和濫俗到了極點”,“李安跌下神壇”…

當時殺姐還沒看過這部影片,但是卻看到了鋪天蓋地批評的字眼,說不忐忑是假的~

2019年10月18日,《雙子殺手》終於在中國上映,殺姐第一時間買了票,衝到了電影院。

回來後坐在電腦前,寫下了我心裡的一些想法。

先說劇情,和很多網友一樣,殺姐也覺得這次李安的故事沒講好。

其實克隆人這個題材本就很常見,而李安又將它講成了 一個俗套常規的故事,常規到在故事上沒有一點驚喜,接下來的劇情一下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劇情不夠飽滿,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沒有信服力。

比如,養父為什麼偏偏讓雙子去殺亨利,這不明擺著在讓這個克隆人去揭開真相嗎?

還有,在得知“真相”後,雙子很容易就拋棄了養父,所謂的掙扎和憤怒呢?

另外,《雙子殺手》在臺詞處理方面也很尷尬。

每次煽情部分,都會大段大段的念臺詞。好像在著急表示:聽到這些,都給我哭…

但殺姐覺得,有時候一些微表情和肢體動作比臺詞更讓人信服和動容。

我記得李安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觀影體驗,遠不止講故事而已。”

但想要有一個好的觀影體驗,故事講好是前提。

無論是光與影的運用還是新技術的加持,要架在一個飽滿的故事上,才會讓一部作品更有魅力!

而《雙子殺手》在故事方面,給我的是一種“空”的感覺。

好像他們只是憑藉一些“打戲”在我身體外撞擊,螢幕內他們的酸甜苦辣並沒有進到心裡去。

這也是很多網友給差評的原因吧~

雖說劇情有點薄弱,但這部電影殺姐還是推薦你們去看的。

因為:3D+4K+120。

這是李安在《雙子殺手》中一項新技術的運用。

3D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殺姐就不再贅述了。

4K指的是解析度,也叫清晰度。

傳統電影是2K解析度為2048×1080,而4K整體畫素數為2K電影的4倍,所以會更高清更真實…

至於這個120幀,或許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攝影機每秒都在撒謊,每秒24次。

這個24說的就是幀數,我們以往看到的電影大都是傳統的每秒24幀顯示的平滑運動,也就是每秒熒幕上就會更新24張畫面。

幀數越低,越容易出現卡頓模糊重影等現象。

可以做個試驗,大家去截《復聯》或《速度與激情》等電影的一些動圖畫面,你會發現:截圖是糊的。

但如果截《雙子殺手》的動圖,就可以得到如下高清的圖片。

因為它每秒熒幕上更新120張畫面,畫面流暢高清,真實到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

亨利掉進水裡時泛起的波紋,雙子在隧洞時背後的雕像,甚至火車高速運動時車裡的人影…

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可見。

好像你能“看穿”一個人,看透他的面板,感受到他的疼痛…

這是李安對新技術的挑戰,其實早在他之前的影片《比利·林恩》,他就小試過這種技術。

3D+4K+120的運用,使得眼淚在男主流動的“小波折”都清晰可見。

新技術的運用,也讓《雙子殺手》的打戲顯得格外真實,格外的…疼!

被追殺時,亨利掏槍開了一槍:

砰!

聽到聲響,殺姐的心顫了一下,好像那一槍打在了自己心口上。

從那一刻起,疼痛感便開始了…

摩托車追殺戲,雙子將摩托車一次次的狠狠摔到亨利身上,每摔一次,殺姐都忍不住“撕”的一聲,好像都摔在了自己身上。

太真實了,真實到隔著螢幕都感到疼痛。

當亨利躲在房子裡面時,玻璃爆炸碎片四濺時,殺姐的身體都不由自主的縮了一下,那碎片分別正朝著我飛來,馬上要扎到自己身體裡了……

這種“扎”在殺姐心裡的疼痛感,幾乎出現在《雙子殺手》的每一場打鬥戲。

不只為幾乎身臨其境的自己感到疼,還替裡面的人疼。

因為除了能清晰看到每一次開槍、彈殼落地的過程。

殺姐甚至能觀察到兩個殺手廝打在一起,臉上痛苦的表情。

整部電影看下來,殺姐覺得特別爽(感覺以前的電影的白看了)

你們也可以去電影院感受一下那種十分真實的疼痛感。(選擇 60/120幀 + 3D的影院放映廳)

但這種“過度真實感”也有點讓人不適。

沒有了人物背景的模糊,連打鬥戲也不存在“刀光劍影”般的模糊…

很大一部分網友感覺失去了電影的質感,好像只是在看一部高清電視…

而且由於太過畫面清晰,這對主演的要求也特別高。他們臉上的細微表情被精確捕捉,並且數倍放大。

所以但凡人物有一點的僵硬,在熒幕都都清晰可見,整部電影的味道就不對了…

所以迄今為止,3D+4K+120幀的電影都只有李安一個人在拍。

主要原因:費心費錢費力費勁還不討好。

雖然觀影體驗不是很好,但是我依然很開心有這種技術的出現。

因為無論結果與否,我們都是在“革新”。

就像李安自己說的:

“其實我對120幀也沒有準頭,是摸著石頭過河,像重新學走路一樣。我覺得電影很久沒有變了,需要一個新的開始。”

新電影劇情稍有薄弱,新技術體驗也不是特別好,但是我依然很佩服李安。

因為他這種敢於創新的勇氣,死磕的精神,並不是每一個電影人都具備的。

除了對3D+4K+120幀的探索,李安對“數字造人”技術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我敢肯定,至少有一半觀眾覺得克隆人雙子是個真人。

或者是男主角威爾·史密斯化了個年輕的妝拍的,或者是找了一個年輕的替身…

但其實,這次製造出來的克隆人,是特效合成的。

特效部門不僅是對男主角的面部“減齡”,還製作了整個身體,即便是面部,也有肌膚、骨骼、眼睛、牙齒光澤的再造…

就這麼,用數字“造”了一個人出來。

觀影過程中,我一直都覺得克隆人是真人飾演的,因為他的一舉一動,臉上劃過的淚水,都是那樣的真實,真到殺姐沒有絲毫懷疑……

事後才知道他竟然是個“假人”,震撼,真的太震撼了。

各種各樣的題材,以假亂真的特效,沒有人敢涉足的新技術…

不得不說,李安對光與影的追逐,真的是永不停歇。

他從來不甘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總是第一個走出去。

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他也會毫無退縮的繼續前進,看一看電影是否還有新的魅力挖掘,是否還能帶給觀眾一種新的視覺體驗……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他總會抱有期待的原因吧。

或許在李安艱難的探索中,會撞的頭破血流,但他不會就此止步…

就像有些人看到他這次的“新突破”,或許會覺得不太喜歡,但依然不會就此放過他的下一部新片:

因為我們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中總會注入一種“新鮮血液”。

無論這種“新鮮”帶給我們的是驚喜還是驚嚇,我們都保持期待。

因為他是李安,他總讓觀眾相信:電影還有無限可能。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矛盾化解!愛德華·諾頓表示願意迴歸漫威,可以扮演任何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