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最近接連給大家安利了《異星災變》和《異形》系列,很多讀者興奮冒泡,紛紛為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叫好,期待雷老在科幻之路上再戰五百年……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雷德利·斯科特其實是一位全能型導演。

除了科幻,他還執導過各種風格、題材不一而足的經典大作。

比如女性主義公路片《末路狂花》,

奧斯卡最佳影片《角鬥士》,

歷史題材戰爭片《黑鷹墜落》,

以及同樣給很多人留下童年陰影的驚悚片《漢尼拔》……

被科幻迷奉為經典的《銀翼殺手》和《異形》,甚至都不是他評分最高的電影。

不過,40歲才當上電影導演的雷德利·斯科特,雖然經典作品不少,但一直沒有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這從側面說明,他的電影看似好萊塢大片,其實並沒有照搬好萊塢推崇的那種套路。

不論是何種題材,他都力圖在影片中堅持著個人化的表達。

這其中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就是2005年的——《天國王朝》。

從製作規模來看,《天國王朝》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大片。

演員陣容非常耀眼:

導演選取西班牙和摩洛哥作為拍攝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了12世紀的耶路撒冷聖城。

由於涉及多場戰爭戲,影片光是戲服,就做了至少一萬兩千件。

然而,這部成本1.3億美元的大片,全球票房僅為2.18億。

按照票房與成本3:1的回本標準,《天國王朝》妥妥地賠慘了。

但這個慘烈的結果,其實主要是製片方的責任。

雷德利·斯科特當時給電影的定位,是一部“審視宗教衝突的史詩級電影”,力求真實客觀。

但在製片人看來,影片應該像《角鬥士》那樣,走“動作冒險”的路子。

於是生生刪減了50分鐘,導致整個故事喪失了史詩氣質,完全淪為一部“草根英雄成長流水賬”。

後來,雷老自己出了《天國王朝》的導演剪輯版,影迷們這才發現,自己當年在影院裡看了個寂寞……

《天國王朝》的故事基於真實歷史,展現了十字軍與穆斯林大軍爭奪“聖城”耶路撒冷的一次大戰。

片中的核心人物,便是奧蘭多·布魯姆飾演的貝里昂。

他原本是個有過戰場經歷的普通鐵匠,因為妻子流產後抑鬱自殺,貝里昂認定自己與妻子是有罪之人,從此生無可戀。

基督教義認為自殺是一種罪,會下地獄

直到他偶然間得知,自己是戈弗雷男爵的私生子,命運從此改變。

他聽說,每個前往聖城耶路撒冷的人,都可以贖罪,於是毅然加入了生父率領的十字軍。

在途中,貝里昂的生父遇襲,命不久矣。

他在臨終前冊封貝里昂為騎士、新任男爵,囑咐他效忠耶路撒冷王。

這裡要指出,男主所處的時代,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約90年。

那時,耶路撒冷由十字軍佔領,但掌權的鮑德溫四世,與穆斯林君主薩拉丁有一個和平協定:任何宗教的信徒,都可以來耶路撒冷朝聖。

整個聖城一片包容、繁榮與和平的氣氛。

但在和平的表象下,基督教與穆斯林的矛盾依舊不斷。

主戰的聖殿騎士團,經常燒殺劫掠穆斯林商隊;

而在聖城外駐紮的穆斯林大軍,則一直伺機奪城,想一雪之前被十字軍屠城的恥辱。

鮑德溫四世雖然努力化解紛爭,但最終還是因麻風病英年早逝。

之後,好戰的新王令聖殿騎士團屠殺穆斯林,不斷生出事端,引發了戰爭。

原本只想贖罪的男主角,就這麼被捲進了宗教戰爭。

抵禦穆斯林大軍的守城重任,也最終落到了他的肩上。

影片花了半個小時的篇幅,詳細刻畫了這場守城之戰。

導演設計的分鏡十分精彩,同時展現對戰雙方的局勢,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可能是這段戰爭戲實在是太精彩了,以至於後來被南韓人盯上了。

他們只換了換服化道,就把這段戲原原本本地山寨進了某部意淫歷史大片……

然而,南韓電影人看出了導演對戰爭戲的把控能力,卻並沒有看出導演的人道主義情懷。

《天朝王國》裡有這麼一段攻城戲——

穆斯林大軍瞄準最薄弱的大門猛攻,撕裂了十字軍的防守,雙方就在狹窄的城牆豁口混戰。

這時影片的鏡頭慢慢拉遠,你根本分不清雙方的士兵,隱喻著戰場上只有人,沒有宗教。

《天國王朝》的導演剪輯版,還完整刻畫了男主角貝里昂追尋信仰的轉變過程。

一開始,他是恪守教義的教徒,認定自己是有罪之人,為了贖罪來到耶路撒冷。

而“為了贖罪而戰、殺異教徒不是謀殺”,正是歷史上十字軍東征最煽動人心的說辭。

然而等男主角來到耶路撒冷,在耶穌殉難的地方禱告了一夜,卻沒有聽到上帝的迴應,他的信仰開始動搖。

當他在戰場上看到人們為了各自的“信仰”而死時,之前信奉的一切直接崩塌。

這也是當時耶路撒冷王想讓貝里昂掌管大軍,他卻斷然拒絕的原因——再也不想看到有人因為戰爭而死。

他開始領悟戈弗雷男爵生前的那句話:耶路撒冷是仁義之國,如果不如此,便一無是處。

在最後的守城戰中,貝里昂把城中所有能打仗的人都冊封為騎士,並向所有人傳達了自己在耶路撒冷得到的感悟——

我們保護耶路撒冷,並不是為了保護這些石頭(基督教聖殿),而是城內的人。

這也正是導演在電影裡的核心觀點——十字軍東征是假借信仰的掠奪和搶劫,通過殺戮達成的信仰並不是真正的信仰,也不能救贖靈魂。

這種在真實歷史中加入個人思考的改編方式,也體現在片中另外兩個重要角色上。

一個是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耶路撒冷王,鮑德溫四世。

這個角色雖然全片都戴著面具,但愛德華·諾頓依舊能通過犀利的眼神、精湛的臺詞功底和出色的肢體語言,詮釋出耶路撒冷王的氣場。

看過電影的人都會記得,鮑德溫四世與薩拉丁協商撤兵時的沉著與霸氣,以及之後他親手懲罰挑撥矛盾的領主時的憤怒。

另一個,便是片中率軍攻城的穆斯林君主薩拉丁。

攻城戰開始前,雙方預設穆斯林大軍一旦進入耶路撒冷,必定展開瘋狂的屠城報復。

然而,薩拉丁卻在即將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時刻,與貝里昂進行談判。

他答應釋放所有基督徒,不會進行任何報復性殺戮。

進入耶路撒冷後,他甚至沒有破壞基督教聖殿的十字架,而是帶著敬意繞開經過,這段只在導演剪輯版出現的鏡頭,正是薩拉丁這個角色最出彩的一段刻畫。

正因如此,貝里昂最終才會在談判中答應獻出耶路撒冷,保全了城中所有人的性命。

貝里昂曾問薩拉丁:耶路撒冷到底有什麼價值?

薩拉丁回答:沒價值,(又轉頭)無上的價值。

這是片中最出彩的一段對白,也最引人深思——真正的信仰不會令人無端狂熱、排斥異己,反而會讓人產生向善的共鳴。

影片結尾,貝里昂回到故鄉,重新當起了平凡的鐵匠。

當獅心王理查經過此處,想要尋找那位“耶路撒冷的捍衛者”時,貝里昂並沒有表明身份。

他強調自己只是個鐵匠,因為此刻的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從改編歷史的角度來說,《天朝王國》的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比如真實歷史中的貝里昂,並沒有與耶路撒冷王的妹妹有過情史,

比如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後,還是有一部分人,因無力支付贖身錢而做了奴隸。

但不得不說,《天朝王國》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級大片。

導演並沒有刻意抹黑或奉承其中一方,而是客觀權衡地表現兩個宗教陣營中的理智、狂熱、大義、偽善。

重看這部導剪版,就會發現雷德利·斯科特不僅僅是個科幻片導演,他在作品中對於商業屬性和個人表達的把控能力,是很多好萊塢導演所不及的。

而誕生於15年前的《天國王朝》,同樣以預見性的眼光印證了當下——誰以宗教與自由之名到處攪局,誰就離真正的信仰與正義越來越遠。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美人魚2》與《功夫2》星爺電影你們更期待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