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據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是那個特殊的十年前後,國內拍攝的電影很少,有人統計故事片一共只有55部。算起來真的不多,平均每年五六部而已。

正因為拍攝發行的影片很少,很多電影就會在電影院或者大操場上反覆放映,也使得一些影片知名度很高,幾乎婦孺皆知。

這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春苗》、《海霞》、《創業》、《決裂》 、《青松嶺》、《豔陽天》、《偵察兵》、《金光大道》、《激戰無名川》、《閃閃的紅星》,等等。

那時,《春苗》、《決裂》這類特殊題材的電影,公映後都會引起一陣轟動,成為政治鬥爭的風向標。作為普通人或者孩子們來說,關注點不在這裡,他們會發現《春苗》、《海霞》、《青松嶺》和《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很好聽,因此也就會流行很長一段時間;還有電影中的反派人物往往比高大上的正面主角更出彩,令人記憶非常深刻,比如《閃閃的紅星》裡的胡漢三,《決裂》裡高談馬尾巴的功能和非洲斑馬的教務主任等等。

這個時期,也重拍了一些經典的老電影,比如《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年青的一代》等等,這類影片,故事情節基本沒有多大改動,只是影片從黑白的變成彩色的,有些改成寬銀幕,人物對白更加純正標準,但同時也失去了一些原版黑白片淳樸的味道。好在這些翻拍片大多都是戰爭題材,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口味。印象中,1974年重拍的《渡江偵察記》很不錯,看過很多遍,其中那個國軍情報處長,簡直活靈活現,演得太有味道了。

這段時期,戲曲搬上銀幕的很多,尤其是京劇樣板戲。比如1965年的《紅燈記》(京劇),1970年的《智取威虎山》(京劇) 和《紅色娘子軍》(舞劇), 1971年的《沙家浜》(京劇) 和《白毛女》舞劇) ,1972年的《海港》(京劇) 、《龍江頌》(京劇) 和《奇襲白虎團》(京劇) ,1973年的《半籃花生》(越劇),1974年的《杜鵑山》(京劇) 、《平原作戰》(京劇) 和《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 ,1975 年的《草原兒女》(舞劇) 、《渡口》(河北梆子)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 、《揀煤渣》(淮劇) 、《人老心紅》(淮劇) 和《沂蒙頌》(舞劇) ,等等。

至於不是很出名的影片,有《紅雨》、《阿勇》、《金鎖》、《反擊》、《同心壩》、《戰船臺》、《小螺號》、《楓樹灣》、《鎖龍湖》、《牛角石》、《車輪滾滾》、《烽火少年》、《黃河少年》、《江水滔滔》、《碧海紅波》、《長城新曲》、《長空雄鷹》、《雁鳴湖畔》、《山村新人》、《開山的人》、《園丁之歌》、《海上明珠》、《雷雨之前》、《鋼鐵巨人》、《青春似火》、《崢嶸歲月》、《山裡紅梅》、《芒果之歌》、《南海長城》、《第二個春天》、《沙漠的春天》,等等,這些影片很多人甚至看都沒看過。

我模糊記得看過的,有《一副保險帶》、《難忘的戰鬥》、《沸騰的群山》、《阿夏河的祕密》、《向陽院的故事》、《歡騰的小涼河》 、《無影燈下頌銀針 》、《豔陽天》 、《節振國》、《火紅的年代》、《南海風雲》等等。

說到那個年代的電影,一定不能忘了譯製片。譯製片大多是戰爭題材,而且枯燥的說教和煽情段落比較少,所以節奏緊湊,場面激烈,備受大家喜愛。

這其中北韓片是最多的,有 《在燦爛的Sunny下》、《高山之鷹》、《大地的兒子》(二、三集) ,《一個戰士的故事》、《血海》(上下集)、《在鐵道線上》、《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空中舞臺》、《禿魯江畔之花》、《軋鋼工人》、 《永生的戰士》、《軋鋼工人》、《火車司機的兒子》、《一個護士的故事》、《三妯娌》、《延豐湖》、《為了新的一代》,等等。經常看的片子有《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 、《原形畢露》等等。

越南片有《森林之火》、《戰鬥在繼續》、《火》、《前方在召喚》,經常看的有《琛姑娘的松林》、《回故鄉之路》。

當然還有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的譯製片,也是經常看的,比如《第八個是銅像》、《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山鷹之歌》、《創傷》、《最後一顆子彈》、《多瑙河之波》。

那個年代的電影,技術條件和投資都非常有限,所以都是小製作,並沒有什麼大片,更談不上使用多少特技。但是演員大多比較樸實,表演生動自然,故事和情節來源於生活,所以很接地氣,胡編亂造的東西很少,看很多遍都不覺得心煩。

加上那個年代,娛樂方式很少。看電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最好的消遣和精神享受。也因此,不少的電影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長久難忘。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最有魅力的五大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