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經歷了3次延期1次撤檔,年度最期待的大片之一《花木蘭》卻撲得如此徹底。

上映首日的票房還不到5000萬,豆瓣最低分到過4.7,國外評價也非常普通,IMDB5.5,實在是口碑全面崩盤。

劉亦菲做了電影咖,卻掛上了票房毒藥的頭銜,真的是演什麼撲什麼,評分還很低。本來以為靠花木蘭能飛昇,結果天時地利人和全不站在她這邊。

在《花木蘭》上映前,“爛片”就已經成了它的口碑定論,比如說這個low low的海報。南韓版代表了雙面的木蘭,日本版揭示了直面真實自己的花木蘭,美國版表達出了花木蘭是馳騁疆場的巾幗英雄,而中國版呢?這畫風也太敷衍了吧。

整部電影看下來,只有外衣是中國故事,核心還是歐美雞湯。內容和情緒的割裂愣是有一種穿越感,整體就是“西方人眼裡的中國女騎士”。

網友看完的反應也很真實:“花木蘭的氣哪來的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挺氣的。”

首先就是怎麼看怎麼奇怪的服化道。媒婆化著像殭屍一樣的妝容。花木蘭去相親時畫的妝容,這確定不是去馬戲團表演?

皇帝李連杰傅滿洲式的形象,妃子們則像西方貴族一樣在大殿外面悠閒漫步。

還有這些常識性的錯誤。電影裡花木蘭居然生活在福建土樓,但在北魏時期根本就沒這東西。

媒婆門前貼的兩幅對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簡體字就不說了,前一句是直到元代《西廂記》才有的啊。

軍營門口那兩個很尷尬的門神,大概是在寺廟裡才會見到的。

還有木蘭家門口放一條龍和一隻鳳凰是什麼鬼?

然而相比於粗製濫造的海報和奇怪的服化道,劇情才是觀眾拒絕《花木蘭》的根本原因。有人說花木蘭魔改或許是受了冰雪奇緣的啟發?

單純從敘事來說,確實很爛。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各種象徵意象詮釋得不到位,又吃不透中國傳統文化。就導致影片敘事為了想表達的內涵,生硬又勉強的在那裡強湊。

女巫堅持的立場突然轉變?有超能力的她被一箭射死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和動畫版相比也差得很遠。真人版少了動畫版那些小動物以後,肅殺感和血腥氣也重了一些,處在一個兒童片和史詩片都不大像的尷尬境地,打戲也是漂亮又奇怪。

動畫版最後大戰,有木蘭幾個戰友喬裝成女人去對付匈奴的情節,變裝時搭配男子漢的音樂,暗示了男人與女人其實沒有區別,女人可以裝扮成男人,男人也可以裝扮成女人,只要能建功立業。這才是安能辨我是雄雌,比真人版生硬地解釋詩句好多了。

人物的塑造上,影片直接神話了花木蘭。始終在強調花木蘭身上的“氣”,但花木蘭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她雖然出身平凡,但卻英勇善戰的精神。怎麼就成了需要藉助“氣”了呢?

坦白來講花木蘭並不是迪士尼傳統意義上的公主片,這個角色其實有更多女性身份的探討空間,任選一個角度都有可挖掘之處,可惜最後被當成了一個售賣異國奇觀的空心皮囊。

還有鳳凰本可以成為一個特別好的女性力量的象徵圖騰,但影片顯然沒有利用好。鳳凰出現的場景不多,且完全是為了出現而出現,沒能喚起情感共鳴。

雖然是東方背景,但是花木蘭是一部美國爆米花電影,是整個西方視角下對東方文化的錯誤解讀和異化。故事的核心本來應該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走向勝利,結果變成了已一己之力翻轉局面的英雄主義電影。核心價值體系還是西式的,就把它當作西方女騎士電影看就可以了。

無論是歐洲騎士還是美國大兵,強調的都是honor,家族榮耀。一人成英雄,全家得光榮。這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文明的家族情誼。對於父母,他們沒有那種中式的孝道,更多的是一種家人的關心。

為了避免爭議並保證能在中國上映,在諮詢中國顧問的同時,迪士尼還請國內相關部門過目了劇本。但不管迪士尼做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的誠意,最終的效果還是令人非常失望的。

想要在中國獲得高票房,如何講好花木蘭的故事和打磨好影片的品質,才是王道。品質不行,僅是一些異化的中國元素的堆砌,哪怕小心思再多,也無濟於事。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用明星名字編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