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李安和張藝謀,這兩個中國最頂尖的導演,拿獎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張藝謀拿過兩次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李安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

但很難想象的是,他們都同病相憐:

他們拍電影很有水平,但總是駕馭不好商業片。

他們曾想太多,也曾不去想太多,但拍商業片總是步步驚心!

/1/

李安曾“想太多”,拍砸了《綠巨人浩克》

《綠巨人浩克》是李安第一部真正的商業大片,投資成本高達1.37億美元,

但它的最終票房僅有2.45億美元,而且福斯口碑也不太好,在豆瓣上僅有6.7分,國外的IMDb評分也僅有5.6分,無論票房和口碑都不盡人意。

它失敗的原因,可能就是李安“想太多”了,他把這部超級英雄電影拍得太細膩了!

這種超級英雄電影,觀眾可能更喜歡“無腦”的劇情,更喜歡的是看到綠巨人打打打!

《綠巨人浩克》

而《綠巨人浩克》雖然有“打打打”的場景,但更大的篇幅放在刻畫人物,以及描述人物之間的關係上。

而李安卻在很多細節裡想得很到位,嘗試把這種電影拍得完美,很細膩。

但這樣的綠巨人,觀眾最終不賣賬,

因為觀眾想要的“爽”感,李安沒能帶給觀眾,

而且看這部電影又有點費腦,

比如它的劇情有點複雜,如果在電影院只看一遍,也許大部分觀眾連“究竟綠巨人的父親是愛他的,還是純粹當他是實驗品?”,這個核心問題也許都沒搞懂!

李安想太多了,他是很認真,但他拍出來的,卻不是觀眾想要的“菜”,因此這部商業大片失敗了。

/2/

與李安相反,張藝謀曾"不去想太多",但也拍砸了《長城》!

李安第一部真正的商業大片是《綠巨人浩克》,而張藝謀的第一部真正商業大片是《長城》。

《長城》是屬於中美合拍的電影,投資成本高達1.5億美元;

但不幸的是,這部電影的最終命運,也和《綠巨人浩克》一樣:口碑和票房都失利了!

全球的最終票房僅有3.3億美元,豆瓣評分僅有4.9分,國外IMDBb評分僅有5.9分。

它的失敗,主要原因,卻是與《綠巨人浩克》相反,是因為張藝謀“不去想太多”。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國際市場,為了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懂這部電影,張藝謀在這部電影裡的很多設計,都“不去想太多”。

劇情儘量簡化,讓人一看就明白,比如裡面的中國歷史背景,完全淡化,連商紂王都說成是很久以前的暴君。

整部電影都被設計成一部類似漫威的爆米花電影,劇情的重點都在“打怪獸”上。

但就是因為“不去想太多”,結果這部電影沒太大的新鮮感,僅有畫面感,以及中國元素而已。

它既不像《盜夢空間》那樣讓人腦洞大開,也不像漫威的電影充滿娛樂,並且劇情也不是很有深度,結果《長城》最終慘淡收場。

不是說李安和張藝謀沒水平, 只是他們的商業片發揮不穩定,比較難對福斯觀眾的胃口,常常難以達到觀眾對他們這種大導演的期望。

他們也有成功的時候,張藝謀的《英雄》,李安的《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口碑和票房都很好。

但更多時候,他們拍商業片,總是不穩定,要麼是票房好,口碑不好,要麼是“叫好不叫座”。

比如張藝謀的《十面埋伏》,票房是賺了,但口碑很不好。

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國外市場,口碑和票房表現都很差;

今年他的大製作《雙子殺手》,目前在國外市場,已經是口碑和票房均崩了,而在國內口碑和票房都比較平淡。

無論是想多了,還是“不去想多”,張藝謀和李安這樣的大導演,拍商業片總是“步步驚心”!

他們拿威尼斯獎,拿奧斯卡獎都可以,拍商業片卻不行,為什麼會這樣?

也許他們是很懂電影,但未必懂市場

/1/

藝術片和劇情片,它們和商業片差別是很大的

從製作方向來看,

藝術片和劇情片,更像是藝術品,觀影體驗可以不兼顧,但電影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一定是追求深度,能引人思考的。

而商業片,主要考慮的,是觀眾的觀影體驗。

如果說藝術片和劇情片更像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那麼商業片就是網路小說,更注重的是讓大部分觀眾都覺得“爽”,因為要“賣出去“。

從製作方式來看,

藝術片和劇情片,它們和商業片的思路也是很不同的。

製作藝術片和劇情片,需要導演像“匠人”一樣,好好挑選好題材,然後精雕細琢地製作好電影,讓電影表達的內容更有價值。

比如電影裡有一批騎兵,究竟他們什麼時候“從左往右”跑,什麼時候“從右往左”跑,也要認真考慮。

因為“從右往左”跑和“從左往右”跑,實際上給觀眾帶來的感覺是很不同的,“從右往左”跑更能突出騎兵行軍的艱辛。

這些小細節,都是製作藝術片和劇情片的時候,要細心考慮的;

又比如王家衛的電影,主要都是文藝片。

福斯觀眾總以為王家衛的電影裡,有的只是高逼格的臺詞,

實際上,其實不然,他的電影都是精雕細琢的!

《一代宗師》從籌備到開拍花了10年的時間。

他的很多電影,都是從一萬分鍾,甚至是十萬分鐘裡剪出一百多分鐘來的。

他的電影,“裝逼”只是其次,實際上更多是探究人的一些細膩的感覺。

比如《重慶森林》裡,警察663失戀後,因為無法接受事實,又感到迷茫,經常會對著毛巾,布娃娃,甚至肥皂自言自語。

而商業片,在製作上,可以不考慮內容的完美,更考慮的是福斯的觀影體驗。

在題材挑選上,商業片更多是挑選比較有趣,甚至讓人刺激的題材。

而表現的形式,更多考慮的是讓福斯觀眾看得懂,覺得更有趣。

比如《食神》裡這一幕,相比日常生活,情節是有點誇張,

但用這種方式,觀眾清晰明白劇情講的是什麼,而且能感到電影裡的笑點。

劇情一般人都能看懂,有“段子+特效”,觀影體驗好,觀眾當然很喜歡。

就連《星際穿越》裡也會讓本應該對蟲洞很清楚的主角——庫珀,去請教別人“什麼是蟲洞?”,這也是考慮福斯的觀影體驗。

《星際穿越》

再簡單地總結,藝術片和劇情片更注重的是電影的內容,而商業片,更關注的是觀眾的觀影體驗!

拍藝術片和劇情片,導演要更像一名藝術家,一名工匠;

而拍商業片,導演更像是一名“廠家”!

李安和張藝謀都擅長於拍藝術片和劇情片,但拍商業片,要切換自己的定位,他們也許就不能輕易做到了。

他們非常懂電影,對於製作電影,他們是行家,

但拍商業片,要考慮觀眾的定位,考慮觀眾的需求,更要取悅觀眾,把電影更好地賣出去!

考慮這些市場因素,他們就未必擅長了。

商業片《少林足球》

/2/

而且在商業片中,他們都有各自放不下的東西

張藝謀最放不下的,是電影的美感。

網友稱他為“國師”,那是因為他在電影裡排程場面,營造美感的能力很強。

《滿城盡帶黃金甲》,《英雄》,《長城》,還有上年的《影》都是畫面感一流的。

張藝謀在畫面上的能力幾乎是媲美黑澤明的,而且是有自己的風格的;

今年他導演的國慶晚會,就再次證明了他的能力。

在拍商業片的時候,他過多地將電影的時間用於營造美感,不能兼顧電影的娛樂性或觀影體驗,這讓他的商業片,看起來更像是文藝片。

像是文藝片,但它的電影劇本又不夠優秀,因此他的商業片又像是打了折扣的黑澤明電影。

比如《影》就非常像黑澤明的《影子武者》,

但兩部電影的差別,就是《影子武者》更加耐看,值得思考,而《影》就僅僅有爾虞我詐。

過多地執著於美感,因此讓他的電影不夠商業性,不討好觀眾。

李安放不下的東西,是細膩地表達內容

不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李安都很注重細膩地表達內容。

這就讓他拍的商業片,總有讓人覺得明明是期望看無腦,純爽的東西,但進電影院後,發現要用腦的感覺,

就比現在年的《雙子殺手》,很多家長以為它是一部簡單的爆米花特效片,所以他們帶孩子去看,結果進電影院後,家長髮現自己都看不懂,而這部電影娛樂性又不夠,因此覺得無聊。

都不是“商業一條龍”的導演,所以他們拍商業片“步步驚心”

為什麼他們拍商業片,總讓觀眾步步驚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商業片領域,他們都不是優秀的“一條龍”導演。

什麼是“一條龍”導演? 就是能夠一個人獨自擔任電影的製片,導演,編劇,甚至擔任更多角色的導演。

“一條龍”導演因為有能力控制電影大部分的關鍵環節,因此電影品質會更穩定。

好萊塢的老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一個優秀的“一條龍”導演,他甚至是片場的“暴君”,有能力把控電影製作的各個關鍵環節,所以他的電影品質,都很穩定。

《泰坦尼克號》就是他自己擔任了製片,導演,編劇,甚至電影有一幕需要畫畫,都是他自己“親身上陣”的,因此這部電影才那麼完美,兼顧了商業性和藝術性。

又比如諾蘭導演,之所以“諾蘭出品,必屬精品”,原因也是因為他是“一條龍”導演,所以他拍的電影,品質穩定。

在華語影壇中,

李小龍,周星馳他們的導演能力不是很出眾,但他們是“全面一條龍”導演 ,能夠自編自導,還能自演,而且自己還是自己電影中,最優秀的演員,

所以他們自己主演的電影,品質都是很穩定的。

李安和張藝謀也許在藝術片,劇情片的領域是優秀的“一條龍“導演,

但在商業片的領域,他們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他們很難控制好自己的商業片的品質,因此拍商業片總是步步驚心。

最後,儘管他們的商業片總是讓觀眾步步驚心,但這兩位大導演是值得尊敬的。

他們都已經60多歲了,仍然在不斷地追求進步,

張藝謀導演當初拍《長城》,其實就是在為中國電影的“輸出”,尋找出路;

而李安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就是在革新電影技術,間接造福觀眾!

希望他們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好的作品!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成龍《我是誰》中經典一跳獲得吉尼斯紀錄 ,這個大樓也因此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