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一般來說,除非是像《007》這種每部作品都較為獨立的系列,否則大多數續集電影製作時都必須要考慮到與前作或系列作的關聯,並在確立人設、創作劇本時按照角色在之前作品的弧度延伸下去。

倘若一部連續性的續集電影不按照這種規律去創作,那就會出現兩種很奇怪的現象:

電影本身是好電影,但卻不像是系列的續集。

主角明明還是那個主角,卻總給人一種與前作或系列完全割裂的感覺。

今天要說到的《蜘蛛俠:英雄遠征》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及格線以上的電影

首先要說明,單純從獨立電影的角度去看《蜘蛛俠:英雄遠征》,這絕對是一部及格線以上的影片。

它有著非常驚豔的特效,從視覺效果上能給觀眾帶來很大的感官刺激。

它有著各種笑點,延續了所有商業電影的幽默感,使觀眾可以得到輕鬆愉悅的觀影感受。

笑點也有

它的故事雖然並沒有太大的深度且也沒有多出色,但前後邏輯基本自洽,單純以劇情而論,也達到了商業電影的及格線(畢竟商業影片對劇情的要求本來就不高,只要不是太爛即可)

故事不算非常好但及格

因此,從電影本身去看的話,《英雄遠征》是一部非常標準的商業大片。

然而問題就在於,《英雄遠征》作為漫威第三階段的謝幕作,同時也是漫威宇宙裡《蜘蛛俠》系列的第二部影片,本身就不能將它跟其他作品完全割裂的。

《復聯4》的蜘蛛俠

而一旦將前作《英雄歸來》以及蜘蛛俠有出場的《美隊3:內戰》《復聯3~4》都搬出來聯絡一下,即會發現《英雄遠征》這部電影硬傷非常多。

蜘蛛俠在漫威宇宙的定位

由於漫威宇宙的設定與原作漫畫不同,因此有必要先確認蜘蛛俠在電影宇宙的定位。

除了眾所周知“紐約市民的好鄰居”以外,蜘蛛俠另一個定位是以鋼鐵俠等老牌英雄為榜樣的年輕英雄。

以鋼鐵俠為榜樣

要知道的是,這兩個定位之中,前者是靜態的,也是蜘蛛俠這名英雄的核心,所謂友好鄰居指的就是蜘蛛俠就像是在身邊的鄰家男孩一樣,走的是接地氣的親民風格,這個定位不但適用漫威宇宙的蜘蛛俠,即使是老版以及超凡版本的也同樣如此。

接地氣是蜘蛛俠的核心定位

而後者是動態的,因為彼得只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因此他還需要學習很多事情,來讓自己成為那個真正的超級英雄,對於後一個定位來說,其關鍵核心詞是“成長”。

從低做起

當然,事實上每個英雄都處於動態之中,在經歷過一系列事件之後或多或少也會有改變,斯塔克是如此,托爾也是如此,但成長這個詞,在蜘蛛俠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身上,應體現出更多的變化。

或許有人會說,倘若蜘蛛俠長大了,那豈不是會與他的校園生活風格的電影基調完全不符了嗎?

校園旅遊

的確如此,不過這樣才符合彼得·帕克的成長軌跡,畢竟他雖然只是個學生,但他經歷的事情都遠比同齡人更多,所以他可以有同齡人的煩惱,但理應有超出這個年齡群體的視角才對。

經歷了那麼多,總不能跟同齡人還是完全一樣吧?

而且,成長也不代表要走什麼黑暗風格,即使彼得·帕克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而是一個四十歲的大叔,他一樣可以勝任“市民的友好鄰居”這個職位(參見《蜘蛛俠:平行宇宙》)要走接地氣的路線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跟本身的核心定位也不會造成衝突。

《平行宇宙》的大叔彼得,依然很接地氣

《英雄遠征》之所以在漫威宇宙裡顯得割裂感那麼嚴重,原因就是製作方將第二個動態定位改成靜態,換句話說想將“少年成長”這個關鍵詞跟蜘蛛俠一直繫結。

倒退的“成長”

蜘蛛俠在漫威宇宙第一次登場是《美隊3:內戰》,這個時期的彼得·帕克因為太年輕,且之前一直都是在做寫小善事,因此毫無經驗,連自己的戰衣都沒有。

戰衣都沒有

之後的個人電影《英雄歸來》因為是緊接著《內戰》劇情的,因此人設基本保持了一致,就是一個連自己能力都還沒能完全掌握好,但又一心想做大事的年輕英雄。

這個時期的蜘蛛俠很符合第二個定位,就是一個年輕英雄在經歷了挫折之後,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再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但依然懷有那個成為真正英雄的夢想。

已經成長了

接下來的《復聯3~4》中,雖然蜘蛛俠的戲份不多,但成長軌跡基本完全與《英雄歸來》保持接壤,彼得在看到滅霸軍隊來到地球后毫不猶豫前去協助鋼鐵俠。

原因很簡單,他知道自己雖然很弱小又經驗不夠,但面對這種級別的大事件依然會挺身而出,即使超出了他自己能力範圍也同樣如此。

這種事,在《英雄歸來》的最後他也做過,這也是彼得的成長,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更加知道什麼事是自己不能逃避而必須去面對的,儘管自己有可能做不到但也要負起這個責任。

然而在《英雄遠征》中,這一切卻全部被打亂。

按照原本的成長軌跡,彼得經歷了那麼多,理應開始表現出對責任的接受才是,然而在電影裡卻只想著逃避責任?

逃避責任???

不要說他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即使是孩子也是會長大的,尤其是經歷了這麼多事之後,更不要說他只是害怕,蜘蛛俠即使是在面對滅霸這種外星人的時候依然是毫不猶豫衝上去戰鬥的,甚至在《英雄遠征》裡,他看到巨型的水元素怪物也沒有怯戰。

面對水元素怪物時也有上前

因此,從前作到《復聯3~4》一路追來的觀眾,很容易會對《英雄遠征》的蜘蛛俠產生一種感覺:

“怎麼你都經歷了那麼多了,還完全看不到任何成長?”

“這還是我認識的蜘蛛俠嗎?”

經歷了那麼多,你怎麼還想著逃避?

尤其是蜘蛛俠的電影因為前面還有託比·馬奎爾以及加菲爾德兩個版本,這裡兩個版本的彼得·帕克在認識到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之後,從來都不會逃避,跟《英雄遠征》的蜘蛛俠一比,高下立判。

將之前系列裡蜘蛛俠的成長軌跡一刀斬斷,讓觀眾翻來覆去地看彼得·帕克不斷重複“對自己沒信心---承擔責任---對自己沒信心---承擔責任”的無限迴圈,硬生生要將“成長”這個動態詞變成靜態詞,結果就是使這個蜘蛛俠永遠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商業需要

當然,製作方之所以要將彼得·帕克的“逆向成長”,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商業需要。

這個商業,自然是指鋼鐵俠

《英雄遠征》上映於《復聯4》之後,正好可以乘坐鋼鐵俠犧牲的東風,再加上彼得·帕克與斯塔克的關係,在這裡大有文章可做。

但倘若按照正常的成長軌跡,此時的彼得基本已經獨立,那樣的話就很難在其中加入鋼鐵俠相關的元素,只有將彼得之前的成長一刀斬斷,讓他重新變成一個懷疑自己能力且對不自信的年輕英雄,才能更好地消費鋼鐵俠。

不把蜘蛛俠弄成成長前的樣子,這段話就出不來了

事實證明,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個做法非常成功,《英雄遠征》全球票房高達11.31億美元,成為索尼影業旗下票房最高的電影,能拿到這個成績,捆綁鋼鐵俠的營銷策略顯然功不可沒。

票房成績亮眼

只可惜,看到一個原本大有自己發揮餘地的英雄淪為純粹的商業機器,或多或少都有點遺憾。

目前,《蜘蛛俠》第三部電影已經立項,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即將開拍。

只希望在最新作裡,能看到一個真正成長起來的蜘蛛俠吧,不需要一個人能完全獨當一面,但至少要有貫徹“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的思想覺悟。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存錢上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