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說到“階級”這個主題,已經成為了這幾年電影的創作藍海。

縱覽近幾次戛納金棕櫚的獲獎影片。

從《我是布雷克》到《方形》再《小偷家族》都把電影引向了這一話題。

去年全球爆火的《寄生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向觀眾呈現了一出階級寓言。

飢餓站臺

El hoyo

影片開頭是在製作高階美食的廚房裡。

在這個廚房裡,甚至要有小提琴手來為廚師們伴奏。

廚師長來回巡視,對每一道菜,每一份食材嚴格稽核。

你以為下一秒,這些美食會出現在某個豪華宴會上。

但是,影片在這時卻黑幕了,出現了一句獨白。

“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的人、下層的人,和掉下來的人。”

這句話很顯然是將電影引向了階級分層這一主題。

但是最後一個“掉下來的人”,卻又暗示著電影並沒有這麼簡單。

此時,主角格倫從夢中醒來,他身處一個監獄中。

說是叫監獄,其實是一個上下連通的監獄坑。

在監獄坑中,每一層只能住兩個人。

監獄坑具體的層數不清楚。

格倫此時所在的是48層。

每一層的監獄中央都有個方形的坑。

這個坑唯一的用途,是從上而下為囚犯提供食物。

而這些美食,正是由前面的高階廚房所做。

在整個監獄中,不光層數是一種階級劃分。

食物也是囚犯們最重要的分層體現。

每天,這些定量的美食會從0層出發逐漸下降。

越高層的囚犯們,會享受到充足且美味的食物。

而食物到了中層,就只剩下殘羹剩飯。

食物會在每一層停留幾分鐘,整個過程中,囚犯要麼忍住捱餓,要麼丟掉尊嚴,選擇餓狼吞食。

當然,食物越往下層就會越少。

甚至在50層以下,囚犯們幾乎就沒有任何吃的。

監獄中,還有一項規定:不能私藏食物。

一旦試圖囤積食物,監獄就會自動調節溫度,將該層的囚犯凍死或者熱死。

監獄會在每個月後,對每層的人進行一次調整。

下一次住哪一層和誰住在一起,這完全靠命了。

在這樣的規定下,想要活命,不顧一切地吃是唯一的辦法。

格倫的獄友老頭,上個月住在132層,他身上帶著一把刀,最後活著來到了48層。

很顯然,他為了活下來,最後選擇了吃掉獄友。

殺人對於老頭來說太平常,因為他本來就是因殺人才入獄。

但格倫不同,他是自願申請來到監獄。

只要能在監獄度過六個月,他就能拿到一張正式文憑,在外面過上好日子。

在入獄之前,他只能帶一件物品,格倫選擇了西班牙名著《堂吉訶德》。

起初格倫,並不習慣監獄的制度。

對於吃別人剩下的食物嗤之以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倫也抵擋不住飢餓的力量,開始向現實屈服。

雖然,格倫成為了自己最看不起的樣子,但是在他心裡,還是善良有底線的。

當他第一次知道食物是定量供給時,他想到的是讓每個人定量配給食物。

不過,這種意識和口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

相反,在這種等級分化明顯的地方,上層對下層精神和肉體的鄙視是難以改變的。

甚至前一天還是獄友,醒來就會為了生存,吃掉你的肉。

生存是第一法則,平等、友好、團結、互助這些詞語,在這裡根本行不通。

電影開篇講了,在這個世界分為上層人、下層人,還有落下的人。

前兩個好理解,那麼“落下的人”指得又是什麼呢?

電影裡,監獄越往下層,囚徒的生存資源就越緊張。

為了能活下來,每天都有人為爭奪資源而死去。

在這些人中間,也有特殊的個例。

當格倫成為老頭的盤中餐時,一個亞洲女人解救了他。

這個女人,會時常會殺死自己的獄友,然後乘坐著餐檯不斷下沉,目的是為了尋找自己始終的女兒。

亞洲女人在影片中的存在,是遊離在整個監獄制度之外的。

雖然影片提及到了她的身世,她是一個殺過人的瘋子。

所以,在她的身上,你能看見無視制度的獸性。

而她在不停地殺戮中,卻又是一種母性的動因。

同時,在格倫被亞洲女人救後,還做過一個春夢。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亞洲女人代表著人性本能的慾望。

即使亞洲女人再有頑強的生命力。

但也沒能衝破這個監獄的制度,最後在底層的競爭中死去。

所以,改變監獄的制度成為了電影后半部分的重點。

由此,電影給出了兩種選擇的道路。

一種是至上而下的改革。

曾今為監獄效力的女面試官,由於身患癌症,自願被下放到監獄。

她管這個監獄叫垂直自我管理中心。

她相信,由於制度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會讓底層的人自發團結起來。

利用這一點,她想讓人們改變飲食習慣。

她會在餐桌上留兩份食物,並讓下層的人也這麼做。

並讓這一觀念一層一層地傳下去。

當然,每一層的人肯定不會為下層的人著想。

他們依然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從來沒有想過改變局面。

格倫看見她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導,於是幫她想了一個辦法。

他對下層的人說,不照教的方式做,就在他的食物上拉屎。

這種來自上層的威脅果然湊效了。

但是這種,方法還有一種侷限性,那就是隻能對下層產生威脅。

對上層,乃至整個監獄產生不了根本性的改變。

於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二條路:革命。

而在革命之前,這位聖母改革者,為了保住格倫的生命,最終自殺,讓其吃掉自己。

只有這樣,格倫才會完成救世主的任務。

格倫靠著女人的肉,撐過了一個月,然後來到了第6層。

他和自己的黑人獄友,把鐵床製成武器,踏上了一條暴力革命之路。

他們隨著餐桌下降到每層,暴力威脅50層以上的人少吃一頓飯。

然後,從51層開始平均分配食物。

在此期間,他們遇到過嘲諷。

也遇到過支援,一位智者就給他們提出過建議。

他們可以用一盤儲存完好的美食,向上層傳達他們革命成功的資訊。

於是兩人選擇了一份意式奶凍,作為革命的火炬,拼盡全力去守護它。

當然,兩人的革命之路並不會一帆風順,整個過程充滿各種流血、肉搏、廝殺。

電影的結局並沒有直接表明格倫成功了,而是具有開放性。

在監獄的最底層,格倫沒有看見殺戮和屍體,卻找到了一個小女孩。

格倫最後決定,把凍奶給小女孩吃,讓她成了革命成功的資訊。

但是根據,前面監獄面試官的說法,監獄不會讓16歲以下的人進入。

而那個亞洲女人尋找的孩子,根本也不存在。

所以很多人猜測,格倫會在革命途中,就已經犧牲死掉了。

而所有的結局,都是格倫在臨死前自己幻想出來的。

但無論成功與否,格倫已經成為衝破這個監獄制度的象徵。

他進入監獄時,帶著進了一本《堂吉訶德》。

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幻想自己成為了騎士,拿著長矛和風車做鬥爭。

在別人看來堂吉訶德是一個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來沒有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後格倫儼然從一名革命者變成了殉道者。

而他追求的道,就是徹底改變監獄的制度。

作為一部科幻驚悚片,《飢餓站臺》的設定並非首創。

早在2008年,《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就拍過一部短片《下一層》。

從表達方式來看,《飢餓站臺》並不隱晦。

相反裡面的每一句臺詞,都是直接指向了主題。

喜歡它的人分為兩類,一種是被它高概念和生猛的劇情所爽到。

還有一類是分析黨,被片中的細節線索、內涵隱喻、開放性結局所吸引。

比起電影中呈現的絕望氣氛。

現實中“階級固化”的情況才更為殘酷。

和《寄生蟲》的結局一樣,一切看似正在往美好的結局發展。

但是真實的情況真的會發生改變嗎?

相不相信它,最終只取決於你在哪一層,以及你願不願意去改變這一切。

6415

亞洲

最新評論
  • 1 #

    想要改變命運確實很難,但心改了外界環境就會變,境隨心轉是中國文化的頂級智慧

  • 2 #

    這是必須的啊!要不能體現出來貧富嗎?

  • 3 #

    撥開雲霧說本質,支援。

  • 4 #

    一切都是宿命!爾等又能怎樣?

  • 5 #

    飢餓平臺之上—血淋淋的現實!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朱一龍趙麗穎不和?王俊凱文淇曖昧?鄧倫楊穎合作?范冰冰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