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現在提到超級英雄電影,相信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基本上都是MCU電影。

MCU中的英雄,無所不包,從北歐神話的雷神,到科幻系列的鋼鐵俠,再到變異系列的蜘蛛俠等等,都能從中找到身影。

而這些超級英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管性格再怎麼變化,始終都有一個偉光正的設定。

自新世紀FOCUS拍攝的X戰警系列、和索尼的蜘蛛俠系列,再到現在的MCU和DCEU,都避免不了這一個特點。

可以說,在超級英雄電影層出不窮的電影市場中,觀眾也是愈發對於這種偉光正的臉譜形象產生了審美疲勞。

故而,近年來,好萊塢也是製作了大批,以反派或者亦正亦邪的角色作為主角的漫改電影。

從《沉睡魔咒》到《自殺小隊》,從《毒液》到《小丑》等等電影,而即使是MCU當中當中,也是在《復仇者聯盟3》之中,塑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反派滅霸。

尤其是,《小丑》作為一個超級英雄漫改電影,經費底,特效少,不僅斬獲了全球10億美元票房,還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項。

《毒液》這部在劇情上已經是爛得無可救藥的電影,卻能以1億美元的製作成本,狂攬全球8.5億美元票房。

這不僅僅讓世界看到了,在以往只是襯托超級英雄的反派角色,為何在現在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受歡迎?這些角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魅力?

善惡交織之下的共情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將視角放在超級英雄身上,將他們從普通人,都成為超級英雄的歷程全部展現出來。

尤其是其中內心的歷程和掙扎,以及在蛻變過程中的痛苦,觀眾都能全部看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自然偏愛超級英雄。

但是反英雄電影,則是將視角放在了以往超英電影從未關注過的反派身上。

觀眾也能夠更加詳盡地看到,一個普通人,面臨著怎樣的艱難,作出了怎樣的選擇,而承擔了怎樣的後果,最終成為了怎樣的人!

《小丑》的故事就是這樣,講述了作為社會底層的亞瑟,在飽受欺凌,嘗試過與世界和解,但始終不得和解,最終選擇了暴力的抗爭,化身小丑,走向了極端。

而至於《毒液》中,作為“反派”的毒液,儘管長相猙獰,張口就要吃掉人類的外形怪物,但是隨著劇情的開展。

觀眾也發現它其實就是一個“披著狼皮的羊”,在故鄉星球受到同類的排擠,甚至還像一隻寵物一樣掛載在艾迪身上,以至於觀眾將其稱呼為“毒液狗”。

這種“刀子嘴豆腐心”的強烈反差萌,反而為毒液圈粉無數。

換言之,流行反英雄之所以受到觀眾喜愛,並非他們本身作惡,而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善惡交織的元素,讓觀眾能夠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從而產生共情。

甚至於在《小丑》上映後,有這樣一句影評:以前製造小丑,你需要把他推進化學池,現在,只需要把他推進社會。

就是這種強烈的共情之下,觀眾所產生對角色的悲憫。

反英雄背後的反秩序

反英雄電影的魅力,遠不止調動觀眾的共情,更在於反英雄在性格和行動上的打破常規,所帶給觀眾的即時滿足感。

儘管社會真善美,但觀眾終歸也是情緒生物,平日受到法律、道德等條框的限制,在受到不公平遭遇,只能將情緒積壓。

而作為反英雄電影,並不需要有普世正確的道德觀念,反英雄行為自然就有著暴力等元素的出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只需要投射自身的情緒,將平常所積壓的憤怒等負面情緒一併釋放出來,就能收穫刺激的滿足感。

電影《小丑》的主角亞瑟,開始想當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帶個世界快樂,但在馬戲團中,老闆和其他員工的屢屢排斥,地鐵上穿著光鮮亮麗的精英的屢屢挑釁,都讓亞瑟不斷積累憤怒。

直到一聲槍響,亞瑟成為了一個徹底的反派,但是在這一刻,在觀眾的眼中,那一聲槍響更多的是一次熱血澎湃的絕地反擊。

因為相比起反英雄所作的惡,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派”!

種族歧視、貧富差距、階級矛盾等等,這些在現實社會當中,暫時無法解決的難題,都在電影中經由反英雄的反秩序行為得到重構。

反英雄在虛構的電影世界中,以憤怒和強勢的姿態介入社會問題之中,這種強烈的戲劇張力就能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爽感。

反英雄反秩序背後的邏輯

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如果提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小丑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不說去年大火的《小丑》電影,光是在2008年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傑所飾演的小丑,就已經讓“小丑”成為一個符號式的存在。

希斯萊傑版本小丑的偉大之處在於,突破了傳統反派的設定,真正地將反派和主角放到了一個平等位置上。

並且他所傳遞出來的反秩序價值觀,超越了一般的復仇或者大義,更多的是對於人性的拷問和對制度的思辨。

整部電影的最高潮,大概就在於小丑在兩艘船上都裝上了炸藥,但引爆器卻是在對方手中。

兩艘船上的人並沒有按照小丑的預想一樣,儘早引爆對方船的炸彈,來保全自己。

而整部電影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就在於,一邊是毫不猶豫扔掉了引爆器的囚犯,一邊是想引爆但由於負罪感而沒有引爆的市民,似乎是對兩個不同社會群體的道德水平進行了一番比較。

儘管最終的選擇一樣,但是囚犯的毫不猶豫,和普通市民的糾結,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這裡看來,小丑的那句“Why so serious?”,就像是對蝙蝠俠所堅守的道德準則,以及社會上所有規則的嘲笑。

正是這種無視規則、狂妄自大的反秩序心態,才使得小丑原本只是一個臉譜化的超級反派,成為了一個以角色豐富解讀性和社會性而取勝的角色,從而人氣大漲。

所以,在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中,能夠在壓抑、黑暗和自我的風格中不斷深入挖掘和探討。

在失去傳統非黑即白的這種二元對理論評判之下,所謂的反英雄電影的邏輯,就是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從一個人的角度出發,從一個人的邏輯出發,從一個人的情緒出發,去做出選擇。

結尾

在漫威電影宇宙盛行的今天,超級英雄電影的劇情似乎已經有了固定的套路,觀眾在產生審美疲勞的時候,對於反英雄電影的喜愛,自然也是順利成長的事情。

而觀眾對於反英雄的喜愛,不僅藏著對現實道德秩序的逃離的渴望,以及對複雜人性角色的嚮往,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反秩序的即時滿足感。

或許,超級英雄電影是時候應該迎來一場革新了。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張含韻否認已結婚領證,卻遭知名作家怒懟:32歲了應該矜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