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馬伊琍獲陌生男子接機

最近,馬伊琍又登上了熱搜,類似於“馬伊琍獲陌生男子接機很開心”的訊息讓很多粉絲關心她的近況。

馬伊琍朗讀者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馬伊琍離婚後的首次亮相了,首次亮相是在《朗讀者》,朗讀楊絳的《我們仨》。

離婚後的她,不僅沒有活在“我是一個離婚女人”的標籤之下,相反的,離婚後每次出現在大家面前狀態、氣質都統統上線。

要知道,馬伊琍也曾面臨了很多女性都會面臨的“孕期被出軌”議題,一如既往地寬容、大度、原諒,但婚姻最終還是畫上了句號。

賈靜雯 金鐘獎

除了馬伊琍之外,另一個女人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個女人就是賈靜雯。還記得在前一段婚姻裡,家暴、打官司、爭撫養權,每次出現都是面容憔悴。

可現在的她,憑藉自己在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精彩表現,首次入圍臺灣金鐘獎,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靠實力擺脫了“過氣女明星”和“只會帶娃的女明星”的標籤。

其實,她們都經歷過很多女性會經歷的情感重負——多餘的犧牲,只不過犧牲的程度不同,對親密關係和婚姻的毀壞程度也不一。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裡詳細闡述了“多餘的犧牲”給親密關係/婚姻帶來的破壞性。

你的犧牲他不懂

別人對你好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好是因為自己甘願。

孕期遭遇老公出軌的馬伊琍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事情發生後,咬咬牙將所有的委屈吞進肚子裡,忍、退、讓,成全對方,唯獨委屈了自己。

可是結果呢?刻意維持的婚姻沒有像想象的那樣帶給她自由,相反,每次出現在機場都是拖鞋、吊帶,一點精神都沒有。

後來的她,學會了果斷放棄,學會了不勉強自己,學會了不委屈自己,不一忍再忍,然後,就是現在的馬伊琍——氣質、狀態雙雙線上。

你以為你的妥協和將就會換來幸福?殊不知,當你表現的越卑微的時候,幸福卻離你越來越遠了。永遠不要為你所愛的人過多付出,除非你做得到永遠不去提及。

如果你的付出得到對方的迴應還好,一旦對方的迴應達不到你內心的期望,失望便會產生,而這種“付出感”會扼殺你們想要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步入婚姻之後,很多女人變成了“祥林嫂式”的女人——一邊堅持自認為的別人需要的給予,一邊責怪丈夫和孩子不領會自己的辛苦,不懂感恩。

每天早上一起床,他們會按照財富排行榜、勤勞模範榜、體貼榜、性格榜把自己的老公和別人對比一番,然後發出一句感慨:“為什麼我嫁的男人就是這麼個窮、懶、脾氣壞且不顧家的男人呢?”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對兒女唸叨個沒完——大女兒長得太矮,二女兒身體太弱,小兒子學習太差......

總之,自己家裡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個人也不好,那個人也讓她操碎了心,她活得太憋屈,因為她對他們那麼好,他們不僅不認可還不懂感恩。

事實上,“付出者”心理失衡的原因在自己身上而不在別人身上,他們內在有“委己待人”的討好型人格,所以每天賣力又不討好。

“祥林嫂式”的女人可能真的是家裡最辛苦的那一個,但卻也是引發家裡衝突最多的那一個。在他們的觀念裡,“自己對別人的好必須被回報,否則就沒法獲得‘愛與被愛’的滿足”。

被她道德綁架的家人也苦不堪言,家人都想要逃離這種讓人窒息的“過度付出”:

她是對我好,事實上,對我太好了,我都有點受不了,早知如此,我寧願她沒有對我好過,真的,動不動就是‘當初,我如何如何對你......’

當某種關係中,你有強烈的“付出感”的時候,並不是好事,因為說明,這段關係很可能已經臨近崩潰的邊緣。

很多女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會做好“完美犧牲”的準備,但結果往往讓人感傷,你的犧牲他不懂,不僅不懂還不心疼你,而當你虧待自己的時候,結局又往往不太好。

事實上,在愛和婚姻裡,“一點犧牲都沒有”的狀況不存在,“犧牲”應該是建立在雙方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之上。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常常聽到如下的抱怨:

“我為了這個家犧牲、付出那麼多,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黃臉婆,他為什麼要背叛我?我為了他,得罪家人、疏遠朋友、犧牲自己的事業,全心照顧家人,他卻嫌我事業心不夠!”

很多女人喜歡用“付出比例”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和回報,“我付出了時間、精力以及各種發展機會,要的就是男人對我的死心塌地、真誠永遠......”

殊不知,婚姻本就不是一種投資,當你自願為自己貼上“犧牲”的標籤時,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承受者”都是沉重的負擔。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犧牲”(放棄工作、放棄事業等等),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因為不管你“犧牲不犧牲”,對對方似乎沒有太大影響。

這就像是男方要繼續追求學業/事業,你選擇支援是一種善意成全,但如果支援的同時,你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事業,這隻能算做一種多餘的犧牲。

所以,在愛情或婚姻裡,到底該如何避免這種多餘的犧牲呢?

1、自己的人生自己滿足

作為“付出”的一方,會為了維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而不斷強化付出的行為,而這種強化又會暗含對對方的期待。

如果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你的內心就容易失衡,導致兩人的關係出現問題。事實上,當你把自己人生的需求完全交予別人時,又收穫失望幾乎是必然的。

2、確定好彼此的界限

很多時候,多餘的犧牲來自於隨意插手或介入別人的生活,這時你的付出≠愛=多餘犧牲,因為強迫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本身就不平等。

3、思考自己付出的動機

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況?明明內心不滿,卻仍然要去討好付出?為什麼?因為恐懼,恐懼對方離開,恐懼失去依賴,所以即便被人不在乎或不想要,你依然辛勤付出。

與其做好為了對方“完美犧牲”的準備,不如想著如何“更漂亮的活”,那些所謂的終極的“愛與被愛”的需求,只能由自己去滿足。

沒了自己,你在為誰而活?

你怎麼定義你自己,世界就怎麼定義你。

為了孩子心智健全,你忍受著一個動不動對你拳腳相加、惡語相向的男人,雖然你那麼痛恨自己當初怎麼會嫁給她,無數次想抽身離開,但你依舊忍受痛苦,忍受著他......

這就像被上一段婚姻傷得傷痕累累的賈靜雯——富豪老公孕期出軌、家暴,離婚後為爭奪女兒撫養權花費2600萬,為見女兒在媒體前哭訴求助......

“為了孩子,為了尊嚴,為了......”我們不知道賈靜雯到底忍了多少,只知道那時的賈靜雯被戲稱為“只會帶娃的女明星”。

有的時候,一個人痛苦並不是因為掌控力缺失,而是喪失了自我的價值,這才是關鍵。

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家,然後人手一個動不動對你拳腳相加、惡語相向的男人,看起來,你是一個善良的妻子,偉大的母親,但那只是軟弱罷了。

你害怕一切——你害怕自己一個人給不了孩子幸福,你害怕自己一個人沒辦法忍受世人異樣的眼光,你害怕......

你不斷忍受,不但痛苦,然後痛苦產生憤怒,憤怒激發你的自衛性反擊,產生“踢貓效應”,你因痛苦而產生的自衛性反擊由自己轉向弱者。

你開始產生各種自衛性攻擊情緒,你變得易爆易怒,你進入一種“我是被逼的”受害者模式, 你一邊委屈,一邊發洩。

要記住,你怎麼定義自己,世界就怎麼定義你,當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付出者”和“犧牲者”時,世界也會如此迴應你。

你可能要問了,我就是這樣,該如何改變呢?

1、重建自我價值

痛苦並不是只會讓你產生憤怒,事實上,痛苦也會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當你感覺被忽視、不被關愛的時候,痛苦會刺激你不斷自我提升。

2、切換心智模式

我們要將自己的心智模式切換為“自我實現模式”,只有這樣,你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終止任何傷害的強者,不是嗎?

與其費盡心思地去愛別人,不如好好愛自己,這是唯一的一個應該。當你決心愛自己時,你自然就會想辦法去成長,去提升愛的能力。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我和我的祖國》這些讓我驚喜的地方,驚到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