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囧媽網路首播,請大家免費看電影。

今天就和家人一起在家裡看了徐崢的《囧媽》。

四個字形容觀感:笑中帶淚。

搞笑和幽默最大的區別是,搞笑是笑別人,而幽默則是笑自己。

徐崢這次拿中國人最大的梗開玩笑——媽,而且是囧媽。

在劇中,徐崢飾演的徐伊萬之囧,簡直是慘不忍睹。

首先,他身處婚姻危機,是個囧夫,然後又瀕臨事業破產,是個囧人。

就在他焦頭爛額,和妻子與競爭對手鬥法之際,他的天敵,囧媽又非要隨他一起坐火車去莫斯科演出。

然後在火車這個侷促空間裡,徐伊萬要面對無數次“送命題”的考驗。

其中最殘酷的莫過於他媽各種“強制餵食”,讓徐伊萬苦不堪言。

最後一怒之下,把母親辛辛苦苦帶到車上的所有的“飼料”——小番茄,都丟到了車廂之外!

也許,親密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這句話:“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當你在生活中,有一個無法拒絕的人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你跟她說開心的事情,她就說些風涼話;

跟她表達焦慮,她情緒波動得比你還厲害;

跟她說些擔心的事情,她說你心太重性格不好;

跟她說些難過的事情,她說你太敏感玻璃心;

跟她說些有趣的事情,她忙不迭打斷你說她自己的事;

跟她吐槽學習壓力大,她說自己當年高考有多牛;

希望她能改改,她就哭天搶地說辛辛苦苦一輩子還不落好;

於是我選擇什麼都不說了,然後她說我冷暴力……

但是這個人你無法迴避,也無法拒絕,因為她是你媽,你爸,或者你的伴侶,你的孩子。

說得好聽點兒,這叫“羈絆”,說得難聽一些,這叫“糾纏”。

現在,適逢春節,恐怕你的這種“羈絆感”會特別強烈。

也許當你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也會對徐伊萬的遭遇,心有慼慼,因為,這樣的糾纏,你也經歷過。

有一些人你是沒法輕易炒掉的,你可以在職場上與人談笑風生,縱橫捭闔,但回了家,就完全是尬聊,甚至爭執,乃至掙扎。

好多人都問我:“為什麼關係越近的人,就越是難說話?”

為什麼我們總是生活在羈絆當中?我有三個發現。

這種感覺我也有。

我可以跟來訪者如沐春風,充滿耐心,可是面對家人,我就不知道為什麼“無名火起”。

有一次,我和父母聚餐,我給我媽叫了一輛滴滴,結果她先到了,下車就給我打了一個電話:“我們都已經到了,你在哪?”語氣很凶。

我當時火就起來了說:“馬上就到!”

這個時候,我愛人就問我: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媽會那麼生氣呢?

我想了一下,發現,可能是因為她覺得,既然是我預定的飯館,那就應該我在那裡等他們,這樣我媽就不用擔心找不到飯館了。

然後她問我: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

我琢磨了一下,有了第一個發現:所有糾纏的情緒的緣起,都是因為“高期待”。

我好像很糾結,一方面我似乎認同我媽的期待——我應該成為她心中那個完美的兒子。

但同時我也對她有一個期待——她應該做一個“完美的媽”——不讓我操心,不用我擔心,乾脆利索,自己能管理自己。

但結果呢?

我發了脾氣,她很不舒服。

我們倆都失望了。

我們都成了對方心中不好的母子。

忽然之間,我找到了為什麼一回到家,我就氣不順的原因!

那是因為我們都對彼此有“高期待”,而當對方達不到這個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失望,當這個失望日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爆發。

我想起了那句名言: 這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父母在等著孩子感恩的時候,孩子在等著父母道歉。 而最終,誰也沒有等到。

為什麼沒有等到呢?

因為我們等的,根本不是現實中的彼此。

我們等的,是我們頭腦中的父母,孩子、夫妻。

那麼為什麼我們屢屢失望,還是要這樣“守株待兔”式地等下去呢?

因為我們無法放下遺憾。

我們不肯接受過去的損失,我們不甘心,所以我們就一直都活在期待中,而最終,期待就會讓我們失去現在和未來。

比如說我,我為什麼總是要接過父母對我的失望呢?

因為我一直都想成為我媽心中那個完美的孩子。

我之前在文章中說過,作為中學女老師的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發現你永遠比不過她的得意門生。

你知道她擁有那麼多偉大的學生,這些學生不斷更新,而你永遠無法企及。

哪個孩子不希望父母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最好的孩子呢?

我也是。

所以當我高考失利以後,我做了近20年的高考夢,近5年少了一些,但依然會時不時地夢見我坐在高中教室的復讀班裡,準備再考一次。

我無法接受,我不是我媽心中最優秀的孩子,所以我就必須要時刻讓她覺得滿意。

想到這裡,我忽然釋然了。

因為我不想繼續扮演那個完美的孩子了,我也不會對我媽媽有過度的期待了。

而我要學會的,是“如其所是”地期待對方,而非“過度期待”。

所以,以後我再接到我媽的電話,當我發現她又對我失望的時候,我就拿出我的“成人模式”跟她說:“你等我一下,或者你先到飯館等我,說我的手機號,就可以到包間。”

神奇的是,我媽也很少抱怨我了。

我第二個發現就是:任何糾纏的關係的本質都是“情緒糾纏”。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當你回老家的時候,別管你在外面多“人五人六”,威風八面。

到了本鄉本土,遇到發小,你會瞬間回到原來的角色裡。

如果你原來就是個小跟班,你依然在這幫哥們裡,還是小跟班。

我和我媽也是這樣。

她扮演抱怨的媽,我扮演熊孩子,當她把焦慮和不滿扔給我的時候,我就極其熟練的使用小時候常用的態度對她。

而當我媽扔來無意識的鉤子的時候,我沒有上鉤,反而用成人的模式迴應的時候,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採取了更尊重我的態度。

有人會說,你媽的情商算是高的,我媽的奇葩程度是核武器級別的,你態度再好,她也是有很固執的時候,那時候你怎麼辦?

其實也很簡單,如果你已經心態調整好了,對方再奇葩,你也有應對的方式。

你只要想一下,如果你媽是你老闆,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就要講一些方式方法?

我有一個朋友F,他聽了我這些想法後,就說:

其實,我還有第三個體會,那就是,你要理解親人跟你說話背後的動機。

他說:“你也到過我家,每次我回家都要和我爸吵完,和我媽吵。其實我也不想和他們吵架,但問題是,他們老是撩我。簡直就是找茬!”

比如F是個手機控,每年都起碼換一次手機,每次過年回家,都會因為這個事兒起衝突,他媽總說他太鋪張浪費,想當年……

他氣不過,就跟媳婦吐槽。

媳婦說了一句話,一下讓他豁然開朗:你說你媽不跟你說手機的事兒,她能和你說啥?

原來,他媽老是勾搭他吵架,只是為了和他能多說幾句話而已。

如果連這個話題都沒有了,那他們娘倆能聊啥?

他一下就心酸起來。

於是下次回家過年,他還是換手機了,他媽照例說他,他就聽著,一聲不吭。

等他媽情緒過去了,他們就聊別的,等他媽情緒好了,他似乎無意似的說起他的新手機怎麼幫他在工作上起了多少作用。

說多了他媽也就明白了,他換手機不是為了玩,是因為工作需要,然後呢?

困擾多年的“手機衝突”居然就“霍然而愈”!

後來他過年的時候,給家裡遞了幾瓶紅酒,他媽看到紅酒的價籤,立刻就炸了。

他也先聽他媽吐槽,然後等他媽情緒過了,就跟他說:“媽,我現在工作壓力特別大,常常失眠。”

他媽一聽就著急了:“那怎麼辦啊?要不要看大夫啊?要不要吃什麼中藥?”

他說:“醫生建議,每天晚上喝一小杯紅酒,可以助眠,還能軟化血管,我覺得比吃什麼中藥,都見效,就是太貴了。”

他媽著急地說:“貴怕什麼,只要能幫你,媽給你出錢都可以!”

後來,他又發現,他媽只有在廚房幹活的時候,話是最多的,於是他就坐在廚房的小板凳上,給他媽幫廚,一邊嘮嗑。

這樣母子可以聊一上午,從此以後他媽再也沒有找他任何毛病。

他說:“你看,其實任何人說你,不一定真要說你,只是想和你有個連線,只要你給她一些情緒價值,她就心滿意足。

以前我們春節的時候,吵得都掀桌子,一點兒破事鬧得一整年都不痛快,現在大家都開開心心的。”

其實,這個世界80%的奇葩親人都是可以照此辦理的。

簡而言之,如果你想要清爽的關係,只需要做三步:

1. 覺察:

我為什麼會生氣?因為我對家人的期待超出了他本來的樣子。

比如現在有疫情,我希望我媽天天戴口罩,但她就是不戴,我很生氣。

但如果你換位思考一下,她所在的小區的老人都不戴,你非讓她成為小區的異類嗎?

所以最重要的是,如果對方不如你期待,一定也有對方的道理。

我們明白了原因也就沒那麼大的氣了。

2. 放下:

但更深層面的是,你要放棄成為父母的完美孩子的期待,你也放棄希望父母做完美父母的期待。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優點缺點,此事古難全。

去如其所是地接受過去的一切,才能真正活在當下,以及真正擁有未來。

3. 給予:

所謂給予,就是給予彼此“成人的身份”。

從本質上講,他們已經從父母的位置上退休了,我們也從孩子的身份中走出了。

我們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好好說話。

我們可以給對方共情,我們可以採取彈性的方式。

我們可以想方設法地滿足對方的核心需要。

這些核心需要無非是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被尊重的。

有了這些,這個世界還哪有什麼變態的羈絆?

對父母如此,對你的伴侶,和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在《囧媽》中,非要經歷生死考驗,母子倆才能回到“成人世界”的正軌。

但我希望我們不必走到如此窮途末路,才回頭是岸。

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同理,我們也可以說,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你的妻兒也不是你的妻兒,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而我們無法藉由任何來承擔本來屬於我們的責任。

我們要和解的,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和我們自己。

我們不是要放過父母,

而是放過自己。

Ps:在這個艱難的時期,心之助線上為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一線疫情管控人員,肺炎感染患者及家屬提供免費線上心理疏導服務。讓我們共渡難關,攜手同行。需要請私信。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旗袍有多美,春晚滿屏大長腿,《晨光曲》這支舞看多少遍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