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前言:《阿甘正傳》作為一部勵志喜劇電影,攬獲第六十七屆奧斯卡獎13項提名,並最終摘得最佳影片等合計六項大獎,一直被視為好萊塢經典電影,深得美國民心。

電影主要講述先天智障的男孩阿甘憑藉單純真誠的品質,在各領域都取得成就的故事。女主珍妮則與之相反,雖然她聰明善良,卻逐步走向自我毀滅,最終死於病毒感染。兩人雖是青梅竹馬,其命運走向卻形成強烈對比。

阿甘低智的人設,顛覆了傳統英雄形象,一出場就被眾人嘲諷和欺負。反而是女主珍妮,從一出場,就籠罩在所有美好詞彙下,她聰明、善良、漂亮,宛如天使。然而,在低智兒阿甘逐步走向光明的時刻,珍妮的人生卻一直在走下坡路,被學校開除、裸唱表演、四處漂泊、吸毒濫交......看完整部電影,你會發現,珍妮走向自我毀滅,是必然的趨勢。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聰明善良的女主珍妮,為何逐步走向墮落的人生以及珍妮們要如何做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向。在我看來,珍妮走向自我毀滅的因素可以從外在和內在兩大方面來分析。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會分析像珍妮這樣迷失自我的青年,如何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01、淺析珍妮走向墮落的外在因素:母愛的缺失、父親的猥褻、朋友的不理解,加上當時美國反主流文化盛行的影響,多方面因素推動珍妮走向自我毀滅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珍妮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

珍妮來自單親家庭,因家中缺少母親照料,她總是穿著髒兮兮的衣服。在阿甘眼中,珍妮父親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他一直在親吻和撫摸她和她的姐妹們。”然而珍妮卻很害怕父親。

她寧願半夜冒險爬上阿甘的房間,也不願意待在那個自己家裡。面對阿甘勸說她回家的話語,珍妮總是懇請阿甘再陪她多待一會兒。有一次,酗酒的父親凶神惡煞地四處尋找珍妮,珍妮躲在玉米地裡不敢出來,並向上帝祈禱,“上帝,請把我變成一隻鳥,好讓我可以遠離這裡。”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父親不僅沒有盡到為人父的責任,而且暴虐成性,甚至還猥褻侵犯珍妮。珍妮弱小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卻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護她。她唯一的好朋友阿甘並不能理解她艱難的處境,而母愛的缺失又讓珍妮在家庭的抗爭中更顯勢單力薄。

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的莉斯·默裡曾在書中分享過她母親的經歷,因童年遭受父親猥褻的陰暗回憶,摧毀了她母親的人生,她母親從此沉淪在街邊混混的生活和毒品的歡愉之中。

在我看來,珍妮與莉斯母親如出一轍的經歷,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珍妮的家庭不僅沒有給她正面教育,反而使她的童年籠罩在恐懼和夢魘之中。因此,當珍妮長大以後,她開始逃離這個噩夢般的家庭,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逐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其次,我們來看下美國反主流文化盛行對珍妮的影響: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正處於文化動盪的階段。二戰剛結束,福斯處在喪失家園的悲痛和重建家園的希望兩種矛盾的情緒之中。與此同時,女權運動興起,種族矛盾尖銳,反主流文化應運而生。

珍妮就是其中一個深受反主流文化影響的青年。她在車上與別人沉淪愛慾、因拍攝大尺度照片被學校開除、在劇場赤裸演唱、追隨施暴自己的男生、吸食毒品、群居亂交......這一切行為,都是典型的對主流社會反叛的表現。

在我看來,反主流文化的盛行,催生了一部分極端的年輕人,他們離經叛道、宣揚叛逆精神,甚至鼓吹釋放愛慾、認為性解放就是個人解放。不少懵懂的年輕人在動盪的價值觀和歡愉的刺激中迷失了方向,做出非理性、非道德的事情。珍妮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逐步走向自我毀滅。

02、淺析珍妮走向墮落的內在因素:自身認識不足,對未來把握不通透,難以承擔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過度放縱自己,加快走向自我毀滅的步伐

除去家庭教育的缺失、好友的不理解、社會反主流文化的影響,還有這些內在因素,加快珍妮走向自我毀滅的步伐。

首先,自身認識不足,對未來把握不通透,使珍妮作出不少激進又反叛的行為。

珍妮想當大明星,為此,她不惜拋棄尊嚴,為《花花公子》拍大尺度照片,甚至為了攀附權貴,在車上沉淪愛慾。當她意識到,自己沒辦法正兒八經地出道以後,為了享受舞臺的聚光燈,她再次放低姿態,全身赤裸在低俗劇場演唱。

在我看來,珍妮雖然聰明,又是一個有目標、有追求的人,但是她的毀滅,正是源於她的小聰明。她沒有認清自己的條件,沒有根據自己的能力制定追逐目標的計劃,反而是企圖通過譁眾取寵的表現走捷徑,最後只能一次次被現實打敗。

她曾經問阿甘,“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阿甘反問,“什麼意思?我難道不能成為我自己嗎?”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會發現:阿甘的低智,隱藏著大智若愚的智慧,相較於空洞的夢想,他只想立足根本,做好自己。而野心勃勃的珍妮,一昧仰望天空的時候,卻忘記了腳踏實地。

其次,珍妮無法接受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空洞的精神,讓她輕易放棄美好的人生,最終選擇走向自我毀滅。

珍妮在一番折騰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以後,她徹底放棄了自己,選擇與其他激進分子一起吸毒、群居亂交、釋放天性。她甚至曾想放棄生命來逃避現實,但是在最後關頭,她怯弱了,選擇繼續苟活。

在我看來,珍妮與其他盲目追求歡愉的極端青年不一樣。她內心始終有明確的目標,想要追逐光明的生活。可惜她卻在追求夢想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又因為內心過於脆弱,無法接受現實生活中頹靡的自己,最終索性放棄了人生追求,破罐子破摔,選擇在吸毒濫交的生活中催眠自己。

過早的自我放棄,讓珍妮過上無限度的自我放縱生活。然而吸毒濫交的生活不僅沒有給珍妮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使她的精神更加空洞和迷茫,如此正是造成珍妮走向自我毀滅的關鍵。

03、淺析珍妮的性格特點及命運走向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在電影最後部分,痛改前非的珍妮找到了自己的新生,她擺脫了過去放蕩的生活,在餐廳勤快地做著服務員的工作,並獨自撫養她與阿甘的孩子。

然而,迴歸平靜生活的珍妮,卻不得不為年少無知的任性而埋單。因年少時的放蕩,她感染了未知病毒,是不治之症。把兒子交給阿甘以後,珍妮享受了一生中短暫且少有的天倫之樂,然後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故事的結局是悲痛的,但珍妮逐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卻是早已註定的。那麼,電影中的珍妮,以及現實生活中像珍妮一樣迷失自我的青年,又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向?

在這裡,我們主要從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三個角度來分析。

①家庭因素:關注孩子成長,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成長

阿甘和珍妮都是來自單親家庭。但是,阿甘母親把他照顧得妥妥當當,小到乾淨整潔的衣服,大到人生抉擇的道理,阿甘母親隨時信手拈來。反觀珍妮,不僅享受不到家庭關愛,還時刻活在暴戾父親的統治和猥褻中。

在我看來,阿甘和珍妮不一樣的家庭環境,是造就他們走上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正如美國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所言,“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品質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要幫助迷失自我的珍妮們改變命運,追根溯本是要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忙於生計、疏於陪伴。這種家庭氛圍往往是孩子滋生叛逆的溫床。事實上,即使給孩子再優越的物質生活,也沒辦法富足他們的心靈。如果想要把孩子的叛逆精神扼殺在搖籃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加陪伴和照顧。

②社會因素:加強校園精神教育,讓青少年培育正確的價值觀

珍妮的墮落,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價值觀動盪的年代,懵懂的青少年極易迷失方向,在別人鼓吹之下作出極端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校園教育至關重要。

在我看來,像珍妮這種迷失自我的青年,如果能在學校裡收穫正確的價值觀,就不容易誤入歧途。然而珍妮還在懵懂迷茫階段,就因拍攝大尺度照片而被學校開除。過早失去教育機會,是加速珍妮走向自我毀滅的助推器。

蘇聯傑出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校園教育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尤其是在社會文化動盪時期,要減少珍妮這樣的叛逆青年,需要學校承擔起著替社會打造正確價值觀氛圍的重責。

珍妮曾好高騖遠,想做閃耀的明星,可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激進的行為,卻摧毀了她的生活。當她迴歸平凡人生以後,她勤勤懇懇地做一名服務員,雖然薪酬不高,但足以讓她在一個陌生城市立足,並撫養孩子。

從珍妮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相較於遙不可及的夢想,把握眼前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人需要有堅定的目標,但是如果為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作出放蕩過激的行為,這個目標就不再是鼓舞自己成長的夢想,而是變成滋生邪惡的慾望。珍妮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儘早明白這個道理,學會腳踏實地,靠自己實力謀生。

在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自身因素多方面影響下,珍妮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可以說,珍妮是不幸的,但某種程度上而言,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在人生最後的時刻,重新找到生命的真諦,過上了一段平淡溫馨的生活。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更應該通過借鑑珍妮的經歷,少走歪路。願每一個曾經迷失自我的“珍妮”,都能儘早迴歸生活正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新評論
  • 1 #

    一方面珍妮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另一方面,6,7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並不是她個人的選擇。阿甘的故事中巨大的註腳來自於一個善良真誠的傻子用極減的選擇,獲得一切,並展現出美國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所有配角都是為他服務的,珍妮是嬉皮士,中尉是老兵。

  • 2 #

    個人觀點。這部電影中正派是阿甘,反派其實就是珍妮。她們之間最大的衝突就在於三觀,衝突的形式表現為巨大的思想和行為差異。電影拍攝的年代也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衝突的年代。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言,阿甘堅韌,忠誠,專一,有孝心,有信仰。而珍尼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沉迷,隨性也躍然於螢幕。無所謂誰對誰錯,思想開放的年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題主所言,阿甘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無嗔無怒無恨無懼。唯一讓他困惑的是,人生的路到底是一百萬種口味的巧克力(媽媽說的)還是人生而有命(丹上尉說的)?片中並沒有給出答案。阿甘上過學,當過兵,玩過球,捕過蝦,割過草,跑過路。這麼多場景中,信念堅定,情感專一。而反觀珍妮,一生命若浮萍,卻是沒心沒肺地活著。片中沒有過多煽情,卻感覺大愛如山。阿甘唯一一次在珍妮墓前飈淚,卻感覺痛徹心扉。林中飛遠的鳥群,是上帝兌現了珍妮的祈禱,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真的挺好的電影。

  • 3 #

    珍妮的人生是主動的,阿甘是被動的,珍妮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尋找,阿甘之所以說做自己,那不是他主動的選擇,是他智商決定的,一個有一顆躁動的心,而另一個是一顆平靜的心,在感嘆阿甘幸運的同時,也為珍妮的不幸感到惋惜。

  • 4 #

    非常喜歡此前某位條友的解讀說珍妮是折翼的天使在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阿甘則用童年去治癒一生

  • 5 #

    母愛的缺失?阿甘好像還缺失父愛吧

  • 6 #

    這部電影需要站在上帝的視角去看問題,西方價值觀離不開基督教的信仰!生命的意義更多的是實現對我主的真誠和承諾!堅定和上帝的約定,走自己路,必然會得到上帝的恩賜!傻子阿甘做到了,聰明人(珍妮、上校)都做不到!

  • 7 #

    阿甘,是某種意義上的神。他的目標是最簡單的。沒有更多的世俗的東西。比如,反抗同學的霸凌,逃避服役,想賺更多的錢,喜歡更多的美女,戰鬥時候的生死存亡,,等等

  • 8 #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9 #

    珍妮不是後來當了總統夫人了嗎,多勵志啊

  • 10 #

    珍妮才是人生贏家!

  • 11 #

    講了那麼多都沒把她最主要最根源的原因指出來,簡單的說吧就缺錢,有錢的話,前述問題都不是啥問題。

  • 12 #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想知道,珍妮是什麼時候感染的艾滋病,這種病有沒有傳染給阿甘,或者說遺傳給他們的兒子。。。

  • 13 #

    說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喜劇電影,後面文章就沒什麼值得看的了。根本沒搞懂這是一部什麼電影嘛。

  • 14 #

    I miss you Jenny --- This is the most touching script in this unforgettable movie to me! I believe many people were moved by Tom Hanks in this slot.

  • 15 #

    單親、性侵、悲慘童年、糟糕的環境是引發墮落的因素,但不是接受墮落的藉口。

  • 16 #

    阿甘的人生就像是成年人的童話,而珍妮的經歷,更像是成年人的世界。

  • 17 #

    阿甘的母親為了阿甘能上學,晚上和校長深入交流,這是讓人敬佩又心痛的

  • 18 #

    作者剖析的非常好!是一篇好文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甯浩導演處女作,只花了4萬塊,卻拍出了口碑爆棚的中國產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