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婚姻的逃跑者卻頻繁在婚姻中進進出出

故事主人公貝恩,一位大學的植物學教授,娶了小自己30多歲的漂亮女孩萊亞萌,可是他並不擅長處理這段關係,婚後不久便發現這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就像很多逃離家庭的男人一樣,他也逃離了這段婚姻,不過他逃離的地方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報名了一個北極科考隊,去北極和植物好好相處去了。

這個故事來自《更多的人死於心碎》是諾貝爾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的作品,對索爾-貝婁的諾獎授獎詞是:貝婁的作品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

我想還要加上一句,就是貝婁的作品融合了自己很多對生命的感受,這部《更多的人死於心碎》出版在1987年,貝婁1985年結束了自己的第四段婚姻,1986年結交了比他小四十三歲的新女朋友珍妮絲-弗裡德曼。

所以在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貝婁自己對生命的梳理,也看到他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但是對婚姻關係的恐懼。

反倒是書中的舅舅簡簡單單地為了逃離婚姻選擇和植物生活在一起,貝婁或許就是沉浸在他的文字裡,或者書稿中,讓自己安心和放鬆。

當然貝婁走得一直都是挖掘自己這條路,他筆下的猶太教授屢試不爽,總能給別人一種啟發和反思,也能在主人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幸的重生的突破。

我喜歡作者對自己入木三分地刻畫的挖掘過程,也非常敬佩作者能夠把文字擺弄得如此爐火純青。

一個頻繁更換伴侶的人和從不接觸異性的人或許也沒什麼不同,一個頻繁結婚離婚的人,或許也對婚姻充滿期待和恐懼吧。

真英雄向自己探索

有錢應該能讓事情好辦些,但其實不是,因為有了錢就成了生意,二做生意意味著得籤合同,你剛一開始看合同,就已經在心裡想著怎樣逃避合同的規定了,甚至在你還沒簽字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逃生路線,這些全都是算計,每個人都站在自我的體系中考慮問題。

每種生活都有其基本的艱難和各具特色的難處,表面看起來的光鮮,往往能夠在一些現實面前被打碎的支離破碎。

不過還好,貝婁以筆為劍,能讓自己的思想順著筆緩緩流淌出來,讓自己的心在文字中跳舞。

能書寫的人似乎就找到了一個永遠忠誠的傾聽者,在書寫中,放慢靈魂的步伐,讓時光在書寫中發現了某種原型。

無疑書寫是我們能夠選擇的傾訴方式,並且永遠安全,永遠保持安靜。

書中有一段話說:人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有自己的選擇的。比如我們沒辦法選擇出生,小的時候沒辦法選擇食物,沒辦法選擇看到的東西等等。

但是我覺得只要還能安靜地和自己待會,能夠書寫看見思想,能夠想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探索,你本身就是一個勇敢的人,選擇看清自己,這是你永遠都有的自由。

無論什麼情況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坦然面對,和輕輕放下,只要不執著,便永遠有選擇的自由。

當把焦點和眼光看向自己的時候,好像慾望不見了,好像時光停滯了,好像煩惱也不見了。

在貝婁的作品裡,是他把自己展露出來逐層扒皮的過程,也是他對自己生命的反思,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他的作品才總能打動別人,總能現實又充滿趣味,曲折不失溫度。

在高慾望的社會里低慾望的活著

人的痛苦並不是來自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而是來自我們如何定義那些事,一不留心就容易讓自己陷入慾望的深淵。

貝婁的作品主要闡述的是慾望社會造成的痛苦,而帶著慾望枷鎖艱難前行的人們,痛苦也是一種掙扎和吶喊,是對現實世界的宣言,也是對生命的重塑。

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慾望,就會成為慾望的奴隸,如果不能成為生命的主人,便一生苦苦追隨,迷茫和無助充斥著思想的世界。

在高慾望的社會里不隨波逐流迷失自我,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生存狀態,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比,不追求物質的豐富反而尋覓內心的富足,讓我想到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

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道便能行出來,如果還沒做到,那就還不知道。

其實我們需要的並不多,但是想要的很多,當想要的太多,實際又達不到的時候,人就會在糾結中迷失自我。

幸好還有書可以讀,還有文字可以寫,能讀書寫字,就像書中那個舅舅,不管生活中遇到什麼事,只要自己能夠在自己喜歡的狀態下好好生活,這便是最大的幸福。

用一種形式與世界和諧相處,接納自己,別再慾望的深淵越陷越深,安住當下,幸福生活。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真實的查爾斯三世,其實一直在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