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丨同言

人老了以後,免不得會增加很多身不由己的事。

不管是做出某個選擇,還是想要完成某件事,都不再比得上年輕的時候,可以任由自己的心境,隨心所欲地去行動。

擔心老來以後的淒涼,也是不少人隱隱藏於心中的憂思。

別不信,人到晚年,手裡擁有4張底牌的老人,不會輕易晚景淒涼。

不管到了人生的任何階段,只要手裡有錢,都是一個人活得體面的資本。

事實上,即使是父母親情的關係,也遵循著這個原理。小的時候,當我們需要伸手向父母要錢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掣肘。

比如,錢要得多了的話,心裡就會有點心虛,會不敢主動提出來,父母也會主動開啟詢問等等。

總而言之,如果自己的經濟無法獨立,那麼就意味著自己的行動會很大程度上受限。

其實,人老了以後,如果手裡沒錢,需要向孩子要錢的時候,基本也是如此。此時的主動權是不在你自己手裡的,孩子給多少,什麼時候給,萬一給得晚了怎麼辦等等問題,都不完全能夠由得你自己做主。

甚至有的家庭裡面,孩子如果不夠孝順的話,他要是不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可能父母都沒法有更多有效的辦法。

因此,自己手裡有錢,才能保證活得有底氣。

最為基本的是,你不需要去求任何人,你想吃什麼,想買什麼,都可以自己做主,生病了也不用太過於擔心花錢的事,你自己兜裡有錢,該如何治療,你自己就可以決定。這一點,其實還蠻重要的。

如果說經濟條件是生活的底氣,那麼身體的健康就是一切的資本。

年輕的時候,可能多數人意識不到一個健康的身體有多麼重要,因為多數年輕人都正擁有著最健康的身體。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人的健康絕對是和年紀呈現出正相關的聯繫,年紀越大,健康兩個字也就越是成為一種美好的奢侈。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身體健康,不管其擁有再多的東西,其實都是一場枉然而已。因為此時的你,吃用不了多少錢,穿也用不了多少錢,你想要出去走一步,卻發現自己的身體早就被困於這小小的方寸之間。

想起來就感覺真是一件崩潰的事情。

所以,好好關注自己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不要仗著自己的身體好,一味去透支自己的健康,等到走到生命的某個階段,一切都會以另外的方式還回來的。

不要不相信,真正後悔的時候,往往也就晚了。

老了以後,為什麼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自然是抵禦更多的孤獨。

人,在隨著逐漸老去的旅途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曾經那些陪在身邊的人,都在一個個遠去,由不得你,也由不得他們,這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

你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個人待著,也不可能不出去社交,人不管到了任何年紀,基本的傾訴欲都始終存在,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還是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

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是保證在老了以後,能夠繼續和熱騰騰的生活接軌。

所謂的社交圈子,可以是擁有共同愛好的人,比如唱歌啊,跳舞啊,下棋啊等等都可行,也可以就是日常聊天的人,大家沒事的時候能夠坐在一起說說話,講講曾經的事,也不失為打發無聊時光的好方式。

再者,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可能總是缺乏共同語言,但是老年人和老年人之間,卻更加容易增加親近感,大致相同的人生閱歷,總會讓彼此的聊天也變得更加密切,也有共同話題一些。

所以,人老了,只要身體還能走動,不要一味坐在家裡面,多多出去見見自己的老朋友,讓自己儘量保持活力,才能讓老來以後的生命,也能擁有更多的精氣神。

生活中,我總是聽得一些中年人——他們目前肯定還遠遠不到老年的階段,把自己的以後規劃得特立獨行,說老了以後,自己不靠任何人,包括孩子也不靠。

事實上,如果身體正處於壯年,誰都可以這樣說,但如果生命真的走到衰老的某一天,很多事真的會變得身不由己。

看多了身邊形形色色的老年生活後,我發現兒女的孝順,可以說是抵禦晚年落寞和淒涼的有力屏障。

當然,可能有的人說,孩子孝不孝順,自己也沒有辦法去做出預判。

事實上,不說保證絕對,但是作為父母,在關於孩子品德的塑造上,絕對起著重要的作用。

老話說得好,屋簷水點點滴,滴滴點來無差異。大概意思就是說,父母的言行,也會影響子女的言行,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孩子。

縱觀周圍,我發現如果整個大家族都是那種比較和諧、孝順的氛圍,那麼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真的差不到哪裡去,從小學到的價值觀,早就已經根植於心,也會在長大以後,默默複製父母曾經對待老人的模式。

相反的話也成立。

因此,只要你做好榜樣,把孩子教好了,至於其它的事,自然會順其自然地擁有預想的結果。

-END-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孩子不喜歡學習,不想寫作業,是因為你沒用這幾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