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保羅

人生主題的題材電影和故事不在少數,死亡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對死亡的恐懼成為了人生命前行的驅動力,可死亡彷彿離人很遙遠,對於年輕人,有多少人能將這些道理化為潛意識,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直到看了《遺忘清單》這部電影,彷彿對人生兩字有了更深的體驗,看了癌症晚期患者的遺願清單,我才頓悟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

故事有兩位主人公,一位是窮人卡特,一位是富人愛德華。

窮人汽車修理技師卡特,有愛他的妻子和敬重他的兒女,他將三個子女培養成才,但代價是犧牲了年輕時要做歷史教授的夢想。

老富翁愛德華脾氣古怪,生活一點也不幸福,他有過四段婚姻,都以失敗告終,唯一的女兒也與他反目成仇,除了金錢,他一無所有。

這兩個命運截然不同的人在死神面前相遇了,兩位老人在病房中結下了友誼。

愛德華偶然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力量,讓那些紙面上的願望一一實現,去發現人生的真正意義

最後卡特發現人生的意義在於為自己而活,而愛德華從卡特身上發現人生的意義在於幸福,物質金錢上的富足往往都像煙火一樣短暫,精神的充實和愛的充盈才是幸福的源泉。

兩人從彼此的人生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諦。

大學時,學校社團組織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素質拓展活動,承擔著諸多風險,帶領一群年輕人去重症監護室看望病危的人。可就這一次行為,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那一刻,同學們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其中,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名已經“腦死亡”的老人,正應了那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些人活著他卻死了。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這本書中有過一句話:存在的核心衝突就是對死亡必然的意識和繼續生存下去的願望之間的張力。

有人對1000人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問他們是否願意知道自己死亡的具體時間,96%的人表示不願意,所以才有了那句話,如果我們註定得死,那麼生命有什麼意義。

其實在筆者看來,恰巧是死亡帶給了我們生命的意義,人只有在瀕臨死亡時,才能認識到生命的精彩。

羚羊群過河時,河中雖一直有鱷魚等候,但它們依然義無反顧地向前衝,這就是生命的精彩, 如果你是一個過於追求完美結果的人,那麼人生中每一次精彩,在你急切盼望一個好的結果中,都白白浪費掉了。

其實,在整個生命旅途中,我們看重的應該是生命前行的過程,一個體驗愛與恨,喜與悲,苦與樂,生與死的過程。這才是一種真真切切的體驗,才是我們要去感受的,至於結果,盡力而為就行。”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發現自己患癌症後,心理疾病自然治癒了。

在面對死亡時,人們反而能簡潔明瞭地生活,去除從瑣事選擇中產生的痛苦,更能優先安排自己內心想做的事。

在心理諮詢中是這樣解釋心理疾病的:選擇往往導致了病人的痛苦。而關係導致治癒。

和心理諮詢起同樣效果的是,偶然事件也能起到挖掘人成長和潛能的作用,但心理諮詢更為漫長,效果可能還不如突發事件好,所以體驗感對一個人多麼重要,不是單純地明白、瞭解、記憶那麼簡單。

人在這個世界上要面臨很多欲望和誘惑,諸多選擇讓我們產生焦慮和痛苦,當生命線和時間線縮短時,重要的事情會更容易顯現,當我們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以擁有更真誠的生活模式,衍生對生命的認知。

肉體的死亡會毀掉人,但是對死亡的認知可以拯救一個人。

《大耳朵圖圖》這部簡單的國產動畫片,想起來是既幼稚又搞笑,但它卻教會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在這部劇的第四季最後一集——《永遠活下去》當中,圖圖爸爸給圖圖講到,那些名人給世界留下的作品禮物,就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轉而圖圖又問,那普通人留給世界的什麼,圖圖媽笑著回答:很多啊,其中最大的一個禮物就是,送給這個世界一個可愛的孩子,圖圖。

簡單的幾句話,道出了人生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留下、在於奉獻。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生命既瘋狂又充滿意義,當我們不再嘲諷一個方面而期待另一個方面時,生命會極度的單調無味,一切都會被簡化為毫無價值的數值,既沒有意義也沒有無意義”,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生命既有意義也無意義。

人類自始至終都希望有意義能夠成為人生價值主導,但是無意義的情況也始終存在著。

其實分為兩種就可以了,對於普通人而言,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活著的過程,努力追求幸福。

而對於名人而言,生命的意義在於傳遞生命的價值,為世界做出奉獻。兩者皆努力為世界留下什麼——這種努力本身就充滿了意義。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萬安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女溝通,越“繁”越好還是越“簡”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