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言

華夏民族綿延至今,古老的中醫文化承擔著保駕護航的重任,使得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但依舊雄踞東方。相比於西方醫學,中國傳統中醫文化在養生領域一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構建共享“中醫+老年醫教養”模式的路徑研究,引領老年群體學習並感受其文化內涵,有助於提高老年群體的生命質量、拓寬其生命格局、加強其生命認知能力,使其對傳統中醫文化的內核,理解更加深入。可以在發揚傳統中醫文化的同時,加強老年醫教養相結合,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支撐,切實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共享“中醫+老年醫教養”的模式,可以在弘揚傳統中醫文化的同時,加強老年醫教養相結合,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支撐,進而為解決全人類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方向。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解決全人類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方向。

(一)“中醫類院校+老年大學+各醫療機構”形成醫教養共同體

首先,高等中醫院校與老年大學聯合辦學,中醫類院校應在原有學科基礎上,開設並開放老年中醫養生教育專業,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專業,使有能力、有精力的老年群體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中醫高等教育,從而提高其文化內涵,增加其對傳統中醫文化理念的深入瞭解。鼓勵社會學員積極參與老年醫教養學科的專業學習,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澱人力資本。其次,老年大學應該在原有的琴、棋、書、畫和體育等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的專業學科基礎上,開設“中醫理論”“中醫養生”等實用性更高的專業學科,力爭為更多的老年群體提供“學以致用”“用則受益”的共建學科。再次,高等中醫類院校應開設以中醫醫療與養生為主要出發點的,以提升老年群體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為主要指導思想的新專業學科,培養一批正規的專業學員,畢業後學員專門服務於國家老齡事業。最後,各中醫類醫院增設老年醫養專科,專門為老年群體提供醫養服務。並且增加接收實習學員範圍和規模,為高等院校培養的中醫醫養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和平臺,同時也要為老年大學的相關專業畢業的老年群體提供再實習的機會和平臺,增加老年群體的獲得感。

(二)“街道社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老年學院”組建“醫教養共同體”

中國基層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分支機構較多,容易出現“踢皮球”現象。將一部分職能部門的功能整合是有必要的。若能將老年群體的醫教養三者合成一個統一機構,則能更好地提高老年群體的醫養效率,通過醫養服務獲取的資金可部分用於老年教育,形成良性循環。在基層社區機構內部形成小型經濟循環鏈,不僅能夠促進醫教養更好地結合,而且有利於經濟發展。

首先,建立示點“中醫+醫教養共同體”基層機構,為具備醫教養服務素質和資質的基層人員與專業學員,提供更多的崗位空間,提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使其走入有需求的老年群體。擴大基層醫教養機構規模,將其職能和功能集中,為老年群體學習、醫療與養生養老的需求提供更便捷、更科學、更安全、更有效的服務途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方面,應大量開設與中醫老年養生相關的職能科室,並匹配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老年慢性病進行早期篩查和評估,方便其就近醫治或轉診治療。打造有效的機制和路徑,有助於緩解老年群體的醫療壓力,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減負。其次,創建示範社區,鼓勵“銀髮經濟”的發展。使符合條件的老年群體參與“中醫+醫教養共同體”的建設中來,促進老年群體再就業,增加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

(三)利用養生機構與各開放廣場、公園開展線下中醫養生宣教活動

公共場所是老年群體主要的活動場所,養生機構的核心養生思想與理念亦源於傳統中醫理論。因此,這類從業人員很適合做線下養生宣教活動,應由專業的中醫藥教師、醫師帶隊,利用開放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進行中醫養生宣教,為推廣祖國傳統中醫文化,使之更好地走入老年群體助力。鼓勵養生機構從業人員參與中醫類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學習,通過科學系統的培養,提高其專業素質,使其有能力走入千家萬戶,為老年群體提供科學的中醫養生服務,增加老年群體的幸福感。

(四)“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的醫教養平臺構建

“互聯網+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在後疫情時代得到了大力推廣與使用,是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廣“中醫+老年醫教養”模式及其發展路徑,應該搭建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健全的平臺,助力老年群體線上高效且便捷地學習中醫理論與養生知識。此外,針對已經成熟運行的各種軟件的適老化改造應是重中之重,加強老年人數字化教育與培訓,使其更好更快地接受並熟練運用到切實解決求醫過程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讓老年人不再“畏懼”數字時代,不再排斥“互聯網+”的學習方式,是我們的初心與根本落腳點。

可開發有利於老年人的數碼產品,簡化操作,“一鍵”即可獲得相關養生知識;加強中醫醫教養數據庫的建設,降低購買成本,讓老年群體輕鬆購買,沒有經濟負擔。老年醫教養的惠民政策應落實到每一位老年人身上,通過建立老年群體數據庫,可做到“互聯網+線上”私人醫生隨訪機制,引領老年群體通過“互聯網+線上”手段高效解決自身問題;也可採取社群現有微信群的模式,組織適齡的老年人單獨成群,有針對性地切實幫助每位老人;還可利用社群的模式,定期組織老年人參加線上活動,如利用現有軟件,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添加“中醫老年醫教養”模塊,讓老年群體足不出戶就可體驗“線上衝浪”的感覺,獲得信息時代的紅利,形成社群微時代———老年板塊,使其享有“特權”和綠色通道,增加老年群體的實際獲得感。共享“中醫+老年醫教養”模式的構建路徑圖。

結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禮記·大同》,這與“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人類命運休慼與共,古往今來,我們關注的不外乎生老病死,“生”可意為“生命、出生、生長、生髮”,在這裡進而引申為“養生”;“老”可意為“衰老、老人、腐朽”,在這裡進而引申為“養老”;“病”可意為“疾病”,在這裡進而引申為“尋醫、看病、養病”;“死”可意為“死亡、滅亡、消亡”,在這裡進而引申為“無所事事,形容枯槁,行屍走肉,無價值感”。中醫藥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等理念,滲透著華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之道。其思想,貫穿著華人對於小到人體各臟器之間、大到天地草木間的整體性思維,體現著以和為貴、順應環境、協作共贏的精神稟賦。其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生命觀和人生觀,是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

5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為了慶祝男友被清華錄取,女生賣豬肉打特價!網友:別高興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