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項目轉換是語言行為(VB)中的專業術語。開始這篇文章前,你需要了解語言行為中仿說與命名的區別。

仿說:別人說什麼,跟著說什麼,重複別人的語言。教兒童說話和發音時,經常用到仿說。比如,教師教給兒童說兩個字的詞,教師說:“蘋果”,兒童說:“蘋果”。仿說是語言刺激引發的說者行為。

命名:給看到、聽到、嚐到、聞到、感覺到的事物貼標籤。最常見的命名訓練是,教兒童看到什麼說什麼,提示語常常是“這是什麼?”比如,教師向兒童出示蘋果或蘋果的圖片,並問:“這是什麼?”,兒童說:“蘋果”,這就是命名的過程。命名,是非語言刺激引發的說者行為。

一、鸚鵡學舌與仿說、命名的關係

鸚鵡學舌的現象類似於仿說行為,但又不是仿說行為,前者是一種問題行為,後者是一種語言行為類型。鸚鵡學舌的兒童在重複別人的語言時,有時候是全部重複,有時候只重複後面幾個字。例如,當別人指著卡片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兒童會說“這是什麼”或“什麼”。這種現象更像是,兒童進行命名訓練時,語言提示沒有撤除的表現。

二、鸚鵡學舌的現象是怎麼形成

對於同一件事物,無論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有很多孤獨症兒童只會訪說,不會命名,很多家長或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平時忙著向兒童輸入知識,時刻希望兒童說出和自己一樣的話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在教給兒童說話(進行仿說或命名訓練)時:

1、當你說“蘋果”,兒童完成仿說,就會得到獎勵;如果兒童只說了“果”,你一定會一遍一遍地,教給兒童說“蘋果”,直到兒童說了“蘋果”得到獎勵。

2、同樣,教兒童命名時,向兒童出示圖片,兒童看到圖片自己不說話的時候,家長語言提示說“這是蘋果”或“蘋果”,兒童說了“蘋果”得到了獎勵。此時,被強化的行為,同樣是重複家長的話的行為,而不是看到圖片,兒童自己說“蘋果”的行為,即獨立命名的行為。

你說完後兒童和你說一樣的話的行為被強化,導致了鸚鵡學舌的現象的發生。久而久之,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看到紅色,你會說“這是紅色”,兒童會說“這是紅色”,你很開心表揚了他,可當你問“這是什麼顏色”,兒童也會和你說一樣的“這是什麼顏色”;當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兒童同樣會說“你叫什麼名字”或“名字”;當你說“謝謝你”時,兒童會和你說一樣的“謝謝你”。普通兒童可能聽到別人說完蘋果,自己就會命名蘋果了。但是很多孤獨症兒童是不具備仿說自動轉命名的能力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干預了。

三、如何減少孤獨症兒童鸚鵡學舌

很多人用兒童“不理解”來解釋這種現象,以為繼續輸入更多的名詞,兒童就能開竅了。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鸚鵡學舌的實質是,仿說或語言提示下的命名行為被強化了,只要在今後的訓練中加以注意,減少不必要的仿說訓練或撤除命名中的語言輔助,強化兒童獨立命名的行為,就能有效減少鸚鵡學舌的現象。其中,語言行為操作中,仿說轉命名的項目轉換訓練如下:

命名蘋果為例,教師:“蘋果”

兒童:“蘋果”

教師:出示蘋果圖片,“這是什麼?蘋果”

兒童:“蘋果”

教師:出示蘋果圖片,“這是什麼?”

兒童:“蘋果”

上面的轉換中,當兒童在仿說和語言提示的情況下說了“蘋果”以後,並沒有結束訓練,而是,又進行了一個回合,需要兒童自己再回答一遍,當兒童獨立說了“蘋果”後,要給予比之前強度等級更高的強化,強化兒童獨立命名的行為。這樣,今後兒童獨立命名的行為越來越多,鸚鵡學舌的現象就減少了。

有的孤獨症兒童,養成了鸚鵡學舌的習慣,非常的頑固,嘴巴已經不受自己控制,別人說什麼自己跟著說什麼,別人不說自己也不說,很難跨越仿說到命名的轉換。這類兒童需要通過命名能被輔助完成的單音來建立命名的能力。這一部分內容,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體現。

孤獨症兒童的康復訓練實質是行為矯正訓練,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行為,通過對其進行應用行為分析,一定能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同樣,找到了原因就能制定應對方法,像文中的項目轉換訓練方法,是根據斯金納的語言行為理論發展出來的。最終,那些頭疼的問題行為都能被科學化解,所以,在孤獨症康復這條道路上,努力學習吧!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5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真尷尬!籌款校慶景峰1個多月才2000元不到,臉都丟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