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幾天,接連線到了幾位家長的吐槽:“鋼琴、舞蹈和繪畫,到底該給孩子報哪個?小升初哪個證好使?”“我花了好多錢給孩子的興趣班,孩子去了幾次就不想去了,怎麼辦啊?”

怎麼辦?不好辦。

現在給孩子報興趣班,成了頭等大事,自家孩子不報幾個興趣班,好像父母就不稱職似得,好像就對不起孩子似得,所以不管什麼班,總的先報幾個再說。

想起我們小時候,每到放學後和寒暑假期,大多數時間都是幫父母去地裡幹農活,或者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沒有多少時間,更沒有錢,有錢也沒有地方去上什麼興趣班。也見過幾個對畫畫非常感興趣的小學同學,也都是自己找幾張廢舊的作業本背面紙,自己練習畫畫。哪裡有什麼老師指導?哪裡有五顏六色的彩筆、油畫棒?哪裡有鋼琴、舞蹈、書法班?

而現在,4-12歲的孩子如果沒有三四個以上的興趣班,似乎都說不過去,甚至有的家長給孩子報六七個興趣班,每到週末就像明星趕場一樣,右手拖著孩子、左肩斜挎著書包,挨個在寫字樓之間快速穿梭,一邊跑一邊衝著之孩子喊:“快點快點,要遲到了,早上讓你早起十分鐘你就是不起,看遲到了吧!”,“你能不能跑快點,王老師都打了三個電話了,人家都等咱們十幾分鍾了,你知道人家老師的時間有寶貴嗎?一個小時都是好幾百塊錢呢”,“你能不能別那麼磨蹭了,快點把那半根油條塞進嘴裡,電梯馬上來了,一會看你還怎麼吃”。。。

每次遇到這樣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一個不稱職的父母,我們家老二(女兒)9歲了,目前就報了鋼琴和舞蹈兩個興趣班(女兒自己回來和我們要求的),而且還是孩子想去就去,不想去就隨時要求我們跟老師請假(沒有什麼理由,今天不想去,就想在家玩)。這在別的家長看來,我們這簡直就是對孩子將來的超級不負責任。

報興趣班,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還是按照父母的意願?

試問各位帶娃的家長:你們家給孩子選興趣班,誰說了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地:

孩子想學滑冰,家長認為那個危險,容易摔傷;

孩子想學捏泥人,家長認為那是不務正業,沒有前途;

孩子想學京劇,家長認為那個咿咿呀呀沒意思;

孩子想學霹靂舞,家長說小升初時學校不看那個,學了沒用。

結果就是父母覺得哪個好就學那個,父母覺得哪個有用就學哪個,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學哪個就學哪個,父母把自己小時候未完成的心願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成為了父母的提線木偶,我覺得你該學那個,我覺得你那個沒有意思,我覺得,我覺得。。。

請問,是孩子上興趣班,還是家長上興趣班?

給孩子報興趣班,家長應該抱著怎麼樣的心態?培養興趣?開拓視野?提高審美?功利心(考級、拿證、升學)?

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感覺就像完成了一樁心病,然後就坐等孩子考級、拿證、奪獎牌、當冠軍一路開掛了。

興趣班,本來是挖掘、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鍛鍊身體,培養審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趣班已經不考慮興趣了,或者不考慮孩子的興趣了,變成了家長之間進行攀比的工具了。你家孩子報幾個課外班,我家孩子報了幾個課外班;你家孩子鋼琴幾級,我家孩子舞蹈老師是誰誰誰;你家孩子的陶藝某某初中不認可,我家孩子剛剛拿到了那那那的加分。。。

不是說好的興趣班嗎?興趣呢?

孩子不愛去上的興趣班

印象中,一提起去上興趣班,孩子們應該頭一天晚上都興奮地睡不著覺的啊,想想明天又要上喜歡的興趣班了,有趣、好玩,好興奮。

可是當孩子的興趣不被尊重,不被正確引導,慢慢的興趣也就偃旗息鼓、慢慢消失了;

當孩子的興趣班變成家長的興趣之後,熱衷去上課的自然就由孩子變成了家長;

當興趣班變成了更高一級學校的入學捷徑的時候,興趣班也就不能再稱之為興趣班了。

當孩子的興趣班不再是興趣班的時候,孩子不愛去上課,也就不足為怪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喜歡學、堅持學、能學好,能發自內心的喜歡去上課,靠的不是家長的威逼利誘,更不是興趣班裡五花八門的禮品,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這才是孩子能堅持去興趣班的內驅力。

請把興趣班還給我們孩子的興趣吧!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工信領域重點實驗室名單,“國防七子”領跑,有你所在的高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