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讀完此文,你會得到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

1.好好的蘋果,為什麼要越獄,越獄後多危險啊?

2.看著手機,明明不感動,為何會情不自禁的流淚呢?

3.大螢幕手機的壞處是什麼?

先問個問題:

這貨認識嗎?

Casio E2000 pocket PC,2002年購於東京,windows CE系統,當年為數不多的第一代智慧掌上電腦PDA,記得曾經通過紅外線與索尼愛立信撥號上網連線實現了收發email的功能,因此被日本友人稱為“インターネット プロ”(網路專家), 可能在一般人眼裡,會認為比他懂得多那麼一點點的就是專家了,這樣的專家不當也罷!

搬出這個古董,只是想說明下玩機歷史不短而已~

有個概念叫“稟賦效應”,提出者是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意思就是人會高估自己手裡已有物品的價值,以為自己的選擇就是最好的,對手機也是如此,用了華為手機(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了其他手機的使用,比如蘋果手機)就說華為手機是最強的,反之亦然,用了蘋果就覺得其他手機都是渣渣,用蘋果的看不起安卓,用安卓的都說用蘋果的是錢多人傻,就像下圖

或者是

本人兩者都用,目前是雙機黨(嚴格來講是四機黨,兩個蘋果SE,兩個索尼旗艦,系統版本4種 IOS10.3越獄,IOS13,安卓10,安卓9)除了索尼Xperia5是新機,其他三臺都是用了兩年以上,毫不卡頓。

兩個小鋼炮蘋果SE已經使用多年,為了體驗IOS越獄的自由暢快感覺,其中一臺一直保留著IOS10.3.3的系統沒有升級,在我看來,越獄後的小屏手機能夠滿足工作學習的特殊需求,為何一定要小屏呢?因為攜帶方便,比如以下場景:

外出跑步,放在口袋裡可以當計步器,不擔心尾大不掉,左右晃盪,拿在手裡也毫無壓力;

書店看書,用IOS版的印象筆記拍照做筆記,體驗非常好,因為同樣是印象筆記,安卓版的拍完照片後是無法剪裁的,而IOS的拍完照片的同時可以隨意裁邊。很多同樣的APP,一般在IOS平臺有更佳的體驗,再比如支付寶,IOS系統支援多賬號登入,五個賬號可以同時獲取運動資料,如果你是螞蟻森林熱心園丁,用IOS的支付寶,註冊5個賬號輪流登陸讀取運動資料,你的努力結果x5,而安卓,除非你用一些非常規手段,否則只能是一個賬號享受運動資料成果。

雖然隨著系統的升級,不越獄與越獄的差別越來越小,但是一些細微之處,不越獄還是感覺有些不便,最新版的IOS撥打電話還是沒有智慧撥號的功能(比如打電話給馬雲,只要按撥號鍵他的首字母MY就出來了)比如GPS(耗電大戶,隱私暴露元凶)的關閉問題,越獄後可以把它直接放到控制檯一鍵關閉,而不必到設定-隱私-位置點選三次完成開關動作,同樣設定按鈕也可以直接放到控制檯,如下圖所示

當然很多細節之處越獄之後都可以自定義,留下自己的印記!

下面來比較一下越獄後的IOS10與正常IOS13的差別:

現在來看,能任意更換字型是越獄的最大好處了,隔一段時間換一個字型,就感覺換了一個新手機一樣。與之相配合的,是安卓陣營的索尼兄弟

從來不會去介入“這世界上除了蘋果就是華為”這種無聊的爭議,安卓與IOS有各自的優勢,一些熱門常用的APP,比如百度地圖,微信,淘寶,安卓平臺的往往沒有IOS平臺的流暢,當然有些安卓旗艦機效能確實強悍,填平了由於系統不是很匹配導致的不流暢滯後感,這也就是所謂的“安迪比爾效應”的一個體現吧!

說起這個定律,額外插一句,蘋果是最精於此道的,不斷升級的IOS系統,讓你的舊手機硬體漸漸跟不上只能換手機,光從每個版本系統的韌體大小,就會發現問題:

我們看到IOS9 只有1.97GB, 而IOS14 4.01GB,這只是系統大小的區別,每次蘋果推出新機,就鼓吹晶片效能提升了多少,但是實際使用效果呢?提升的效能都被提升的軟體要求吸收了,可想而知,你如果是舊機用新系統,那隻能享受蝸牛的感覺,而蘋果更狡猾的地方在於,在小版本之間的迭代升級時,對於舊機種,會稍微優化一下,讓你感覺,誒,升級了是變快了哦,但是你已經忘記了最初的“快”是什麼感覺,比如,你從iOS13.0升級到IOS13.6,感覺是快了,但是你已經沒有機會比較IOS10與IOS13.6的快慢了,對你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沒有回頭路可走,沒法降級!

當然,蘋果有時候也會偶爾放開降級通道,據說是系統漏洞,但我更願意相信是故意的陰謀,因為降級的失敗率很高,不管是因為人為操作失誤,還是因為它隨時關閉驗證,最悲劇的就是關閉驗證的時候你還在刷機或者下載韌體中,此時的你,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被迫升級到最新系統!

相比這一點,安卓就良心多了,沒有這麼多心機,安卓10確實比歷史版本優秀,畢竟谷歌不需要銷售硬體!

安卓平臺的APP,由眾多手機品牌與型號共用,這世上不存在沒有one size fits all solution一招通吃天下的方案,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安卓手機廠商都會出定製版app,比如oppo版百度輸入法,華為版百度地圖,就是為了提升適配性改善使用者體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對索尼手機非常失望,因為恰恰是一些常用的app,索尼的原生安卓系統卻沒法很好的去執行,經常會掉鏈子卡頓,比如在索尼xperia5上執行百度地圖,有時候竟然會卡到需要直接開任務管理強制關閉,但這不能怪系統,也不能怪APP,只是匹配度不夠,怎麼辦呢?安卓IOS各取所長,這也是成為雙機黨(IOS+安卓)的最大理由,常用APP,全部裝在IOS上,比如支付寶,百度地圖,印象筆記,而需要視聽效果的,比如看電影,聽音樂,當然是索尼手機啦,XZP的4K真彩色,Xperia5帶魚屏視訊影象增強X1 for mobile技術在播放真4k視訊檔案的時候,就能體會螢幕顯示素質差別在哪裡了,這裡得說明:普通的視訊檔案,還有比如播放西瓜視訊裡的藍光視訊,不同手機基本看不出差別,只有播放本地檔案,那種長度兩分鐘檔案尺寸幾個G的視訊檔案,比如商場用於展示大屏電視播放效果的那種DEMO視訊,你才能體會一個好的螢幕帶給你的震撼效果!你可以要來測試下,我也有幾個;

都是長度不到兩分鐘的展示視訊,也沒法展示給你看,因為上傳到任何視訊平臺,都會被不同程度的壓縮,然後就沒效果了!需要的話,給我留言,看看想什麼辦法能夠直接傳給你。

還有人問:“我的華為手機能拍8K的視訊,能體現播放效果嗎?”估計夠嗆,光靠畫素的堆積,16K也沒用啊,成像效果才是關鍵!多少畫素絕不是拍攝裝置好壞的關鍵因素,而商家就喜歡在畫素上誤導消費者,同樣的還有液晶電視,商家一般不會告訴你這個電視顯示屏的重新整理率是多少赫茲的,而當你看到動感的電影畫面時,普通重新整理率的電視的殘影會讓你懷疑人生!

聽音樂用支援LDAC高清傳輸協議的藍芽耳機(比如索尼的WI1000X,或者WH1000X系列)比蘋果的白開水音質強太多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很多人往往沒有真正去比較過,就以為自己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不過能自我滿足也不錯,畢竟大多數人拿個手機也就是看看線上視訊,玩玩遊戲,聊聊天,又不需要處理視訊編輯,藝術設計之類的需要發揮手機效能的高強度工作,可以這麼說,手機效能80%以上都是閒置浪費的,沒有太多需求的使用者,花不到1000元買個手機,也會覺得是最好用的,畢竟,雖然雞沒法像老鷹一樣搏擊長空,飛到屋頂還是壓力不大的!

下面說說越獄後的蘋果如何更換字型,連線電腦開啟愛思助手,簡單到沒朋友!

檔案管理--檔案系統(越獄)---/System/Library/Fonts/LanguageSupport

字型一 大鋼筆行楷字型效果

字型二 浪漫雅園字型效果

字型三 翩翩體字型效果

字型四 思源柔黑字型效果

字型五

選擇太多也不好,每週換一次字型確實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不會審美疲勞!

越獄了意味是可以用各種手勢操作:

比如螢幕左邊往右滑調出多工介面,

長按螢幕頂端狀態列(而不是同時按home 與電源鍵)截圖,

手指放在home鍵一秒以上(不用按下去)鎖屏,徹底解放電源鍵

側面的音量控制鍵可以設定成音樂播放的下一首,暫停功能,也就是說不用點亮螢幕就可以切換歌曲!

以下是必裝外掛:

在我看來,只有越獄後,經過折騰,個性化後的蘋果手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手機!

細心的你或許注意到,剛才照片裡IOS13的系統版本是日語,這也是前兩天發現的一個祕密,把系統語言換成英語,或者其他國家地區的,中文字型會有細微的變化,你可以試試,當然前提是你要記住調系統語言的介面位置,萬一你調成了俄語,什麼都看不懂,找不到調回來的地方,那就尷尬了。

最後說說大螢幕為什麼不一定就好呢?好多人就是喜歡小屏機,難道只是因為臉小或者手小?

好處就不用說了,大螢幕確實很爽,特別適合視力不是很好的人群,比如老年人也能看清,玩遊戲,看電影大螢幕確實是優勢!因為大,鍵盤輸入誤觸率會低很多,但是你是否發現不管螢幕多大,相比全鍵盤輸入,更願意用九宮格呢,因為輸入的時候面臨的選擇少,無意中減輕了認知負擔,雲聯想默默地為你糾錯。

但是在以下的場合呢?

在夜裡

出去購物

外出運動

首先在夜裡,在弱光環境同樣面對藍光的轟炸,小螢幕傷害小,關燈以後如果還想看手機,我更傾向用LCD 小螢幕蘋果SE,有機會嘗試比較下,面對不同的螢幕材質(LCD與OLED)開始流淚時間的差異,很明顯,面對LCD 螢幕,會更持久些(這裡有個變數是螢幕大小可能也會影響).

LCD顯示屏的畫素不能自發光,而OLED螢幕的畫素可以自發光。這是兩種螢幕的最大區別。現在三星的AMOLED螢幕其實也是OLED螢幕的一種型別,AMOLED可以做到息屏顯示,就是得益於OLED螢幕畫素會自發光的特性。

因為LCD螢幕不會自發光,所以LCD螢幕採用藍光LED背光板,而在其上覆蓋有紅色濾光片、綠色濾光片和無色濾光片,當藍光透過三種濾光片時形成RGB三原色。但藍光並不能被濾光片完全吸收,會穿透螢幕,形成短波藍光,當人類雙眼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就會造成傷害。

兩種螢幕都會產生藍光,夜間開啟護眼模式,只是減少藍光的穿透量而已,大部分都是軟體演算法,使得螢幕顯像丟掉一部分藍光值,使得紅綠融合,就會看到螢幕偏黃,這樣做最大的缺點是色準變得很差。夜間模式同理,都會損失一部分的亮度,亮度不足。

對於藍光的客觀認識:

實際上,藍光並非什麼“大禍害”。自然界中有著很多不同顏色的光譜,藍光是其中之一。無論是自然界,還是電腦、手機電子等產品,都有著藍光的蹤跡。藍光的波長在400-500奈米之間,由於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強,因此藍光是可見光中能量最強的。

藍光對人體的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如誘發黃斑病變、擾亂人體生理節奏、增加疾病風險等。然而,“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藍光對人的傷害與照射強度、照射時間有關,如果一個人整天沒事盯著強烈燈光看,長期如此,眼睛“不瞎”才怪!另外,藍光並非全都是有害的,真正有害的是處於400-440奈米之間的短波藍光,而450-500奈米之間的藍光具有一定的調整生物節律作用,影響著人的情緒、睡眠、記憶力等。

夜間為何藍光造成的危害更大呢?

這與夜間的“褪黑素”分泌量有關。褪黑素影響人的晝夜節律,晚上暴露在人造光下(特別是藍光下),人腦松果體中的褪黑素分泌量會減少,從而會破壞晝夜節律,誘發癌症。早在2007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考慮將“晝夜節律紊亂的輪班工作”歸為致癌原。

所以弱光環境下(夜間)儘量少盯著手電筒(螢幕)看,要看,就盯著小一點,暗一點的光源看!

眼睛中有著最多光感受器的部位(也就是真正“看”的地方)叫作中央凹(fovea,它來自拉丁語裡的“淺坑”;中央凹也確實位於一個輕微的凹陷處)。為了使這一切流暢運作,我們持續產生眼淚。眼淚不僅可以保持眼瞼的流暢滑動,還可以撫平眼球表面的微小瑕疵,讓視覺聚焦成為可能。它們還含有抗菌的化學物質,可成功地阻止大多數病原體。眼淚分為三種:基底眼淚、反射性眼淚和情緒性眼淚。基底眼淚起潤滑作用;反射性眼淚是眼睛受煙霧或洋蔥片等刺激時流出的眼淚;情緒性眼淚顧名思義。人類是唯一一種會因感情而哭泣的生物。為什麼會這樣,是眼淚的另一未解之謎。眼淚直流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生理性的好處。眼淚的產生,跟眼睛周圍數量繁多的微小腺體相關。我們每天會產生140-280克左右的眼淚。淚水從每隻眼睛靠近鼻子一側肉質小旋鈕(叫作淚乳頭)裡的小孔(叫作淚點或淚孔)流出。當你動情地哭泣,淚點無法足夠快速地排出液體,所以眼淚會溢位來,順著臉往下流。

想想你看手機時候流眼淚,到底是為什麼?那是屬於基底眼淚用來潤滑,畢竟面對高能量的藍光,眼睛很容易缺水乾澀。能流眼淚,說明你還年輕,還經得起折騰,但是對眼睛的傷害是不可逆,不能因此而任性妄為吧?

比起藍光輻射,盯著螢幕看對眼睛傷害更大的是讓眼睛極易持續疲勞,眼睛內部的聚焦結構與操控眼部活動的肌肉都會因為你持續睜眼而疲勞,眨眼次數不足會導致乾眼症,眼球的表面就變得乾澀,有個悲傷的結果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分泌的眼淚越來越少,所以形成了惡性迴圈,年紀越大,受傷害越大,剛才我們說到眼淚有有潤滑的作用,潤滑油少了,機器運轉零件間磨損得就更厲害,怎麼辦?試試眼藥水吧,但是不能指望眼藥水毫無副作用能替代眼淚。

不讓你看手機可能你也不願意,那隻能在看螢幕的時候減少眼睛與螢幕的接觸面積,比如儘量遠離螢幕,或者看小螢幕,還有就是減少眼睛暴露面積(眯著眼,但是這樣貌似又會增加皺紋?)記得眨眼!多休息,運動,只能這樣了!

順便說一句:我們的眼睛包含了兩類視覺感光器:一種是杆細胞,它們幫助我們在昏暗條件下視物,但不能在光線明亮時分辨顏色;另一種是錐細胞,它在光線明亮時發揮作用,將世界分為三種顏色:藍色、綠色和紅色。“色盲”通常缺少三種錐細胞中的一種,所以並不是看不見所有的顏色,而只是看不見部分顏色。而在昏暗環境下我們還能看見東西,卻分辨不清顏色,就歸功於杆細胞啦!

小螢幕對眼睛傷害小,特別是弱光下,毋庸置疑(老年人除外)!

接下來是外出買菜手機時,只想把手機當作錢包使用,帶個比臉還大的手機是個累贅,特別是雙手空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情況下。

同樣跑步的時候,只是想帶上GPS 來定位計步,手裡拿塊磚頭,如果不是為了防身也不大合適。

另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大螢幕也不是一直爽,這種爽的感覺會持續衰減,“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同樣適用,大螢幕剛開始讓你感覺很爽,隨著新鮮感降低,這種爽的感覺幾天後就沒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已經熟悉了這種尺寸,這種鮮豔度,然後就進入自動駕駛模式,忽略很多細節,所謂的熟視無睹就是因為很熟悉導致無視了。這讓我想起了聽音樂的時候,很多時候在聽一首很熟悉的歌曲,經常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走神了,根本不在聽,聽陌生的音樂就不存在這種情況,“聽音樂也累啊!"愛偷懶的大腦說道。如果為了提神醒腦聽音樂,建議聽不熟悉的,或者就是節奏特別動感的。

而且,現在已經很少人會根據你手裡拿著的手機螢幕尺寸大小或者背後有個蘋果標誌或者有個“浴霸”來判斷你這人的貴賤程度了。

如果你想持續擁有這種爽的感覺,就需要營造“新鮮感”,小別勝新婚也是這個道理!試試把大螢幕手機鎖進抽屜兩週不用,兩週以後你拿出來開啟的瞬間,你流淚了,這種爽的感覺又回來了,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需要起伏變化上坡下坡,有苦的襯托才感覺更甜,有了小屏的襯托,才有大屏酣暢淋漓的感覺!很多人幾個月就換一次新機,何嘗不是為了追求新鮮感?當然,國家經濟健康發展需要這些雷鋒的豪爽消費來刺激,手機廠商也希望你持續換新機,如果都像我這樣理智多機黨,經濟還怎麼發展,四化何時才能實現?

一個手機雖然能裝兩張手機卡,但無法雙系統,享受兩個系統各自的紅利;如果你出差途中,手機系統突然崩潰,這時候你就算帶了一個充電寶又有何用?你需要一個能夠隨時能夠出來獨擋一面的備用機,至於哪個是備用,那就看你實際使用場景靈活切換了。

髒活累活蘋果來幹,雜七雜八的APP隨便裝,反正也不會後臺偷跑,不會相互喚醒,解除安裝後也不會留下垃圾,這得益於蘋果的沙盒機制(sandbox);

iOS系統相對於Android(或Windows)系統來說比較安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就是蘋果推出的沙盒機制,每個應用都有自己對應的沙盒,每個應用程式之間不能相互訪問非本程式的沙盒,所以,iOS系統相對於其他的系統來說比較安全,再是從記憶體上來說相對於Windows來說也比較安全,Apple的應用程式在記憶體消耗過高時會收到記憶體警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應用程式會自動退出,而不像Windows系統一樣,中了病毒或者木馬會一直消耗記憶體,直到記憶體沒有了才宕機。可以說沙盒機制,讓iOS系統變得更安全。

而安卓就不一樣了,開放性有很多好處,比如傳輸檔案,分享檔案方便,獲取一些資源也方便,有很多破解版的應用可以讓你暢快的使用,自由當然與風險共存,不安全的app太多了,裝了解除安裝後還會留下殘留物,如果這個風險的最壞結果也是可以承受的,那就值得去冒這個險,當然有IOS兄弟的協作,有些對於安卓看來是危險舉動,在IOS平臺卻不是事,舉個例子:

比如想從電腦網頁上下載一個不錯的exe程式檔案,你會發現現在要找到一個你真正要的exe安裝程式包好難啊,慕然回首,在燈火闌珊的角落裡,藏著那麼一個字型超小的連結,還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時候,自己要下載的沒找到,卻裝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什麼購物推薦,小遊戲,都跑到你桌面上去了,而且都比較流氓,還不好刪除,怎麼辦?難道因噎廢食,就不下了?

讓蘋果手機來試試毒:

發揮蘋果手機的“安全”特長,把你在電腦端瀏覽器裡的網址傳送到手機上,通過蘋果手機的自帶瀏覽器SAFARI開啟,此時就算這網址捆綁這N多的未知的垃圾,廣告,乃至病毒之類的,對IOS這種比較封閉的系統基本是沒用的,放心點選那個下載連結(往往是最小字型那個才是),然後把這個真實的連結發回到你電腦上(注意,此時的要下載的檔名應該已經是英文名.exe 比如everything.exe Alipay.exe) 如果是一堆數字.exe 比如 123456.exe 要注意,可能不是你要找的,還需繼續探索。

安卓手機可不敢這麼操作,搞不好你的手機先被安裝了一堆垃圾,誰叫安卓這麼開源呢?但是有更狠的方法,聽說過VILLAGE嗎?(江湖人稱“百度山寨雲”)曾經可以直接下載百度雲資源,現在雖然為了和諧社會的順利運轉已經不行了,但是至少能搜尋到幾乎你需要的任何百度雲資源(新上線電影除外,當然,偷拍版HDTC版還是能搜到的,不過不建議,觀影效果太差), 比如你要搜Adobe_Illustrator (AI)直接就能搜到百度雲資源(選擇內建搜尋引擎,比如盤多多,網盤007,胖次搜尋,鴕鳥搜尋)就能找到一堆結果,然後選擇合適的版本儲存到自己的百度雲盤中,接下來就是從百度網盤下載到本地!

作為真正智慧的主人,懂得讓IOS與ANDROID各揮所長,實現團隊加成效果1+1+1>3

手機還是兩個好,你覺得呢?

感謝耐心讀完,希望你有所收穫!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小米上新:米兔電話手錶4X,雙攝全網通支援AI識別還能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