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清詩兩首,語言渾樸,寓意深厚,讀來悽苦動人。

春 旱

申涵光

海上戈初罷,方隅亦漸寧。

風多天早赤,春旱草遲青。

車馬軍輸急,帆檣戰血腥。

不眠思往事,離亂恐重經。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北伐失敗,桂王朱由榔出逃緬甸,南方抗清勢力基本平息,詩人不禁感慨萬千,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首聯說的是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水師北伐南京,為清王朝所敗,清王朝隨後下令禁海,沿海地區居民內遷四十里,不得越界下海,鄭成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從而爭端也漸漸平息下來。就在這一年,最後一個抗清政權桂王永曆帝遭受失敗,不得不逃往緬甸。至此,除了夔東十三家軍還在堅持抗清以外,其餘抗清鬥爭也基本平息下來了,想回復大明王朝的江山已經變成了遙遠的一個夢,怎麼能不讓詩人申涵光痛心疾首呢?

如此家仇國恨,詩人申涵光由衷地感嘆:“風多天早赤,春旱草遲青。”大清王朝勝利的背景,是赤地千里,烈日當頭,這難道不是扼殺生機,殘酷鎮壓抗清力量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帶來的不是河清海晏,而是讓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頸聯詩人申涵光筆鋒一轉,描寫清軍入關後帶來了慘烈戰禍,詩人申涵光親眼目睹了所發生的一切,為了躲避戰亂他時常奔走在山林之中。但這又且只是他一個人經歷的往事呢?

尾聯說的是清王朝給天下的人們帶來深重的苦難,詩人申涵光想起民族的巨痛,和人們的苦難,他經常處在不眠之中。然而,清王朝的窮兵黷武恐怕還沒有過去,所以離亂也會繼續下去。“離亂恐重經”是對清王朝勤兵黷武的憂慮,而不是對春旱的憂慮。此詩言淺意深,指敘蒼涼,借春旱述兵災,以此抒發內心的家國之痛。

粟盡

申涵光

儲粟瓶將盡,妻孥對不歡。

拋書嗟左計,滅燭算朝餐。

井稅新徵急,春畦細麥幹。

愁來羨老杜,尚有一錢看。

申涵光是河北永年縣人,是明末清初河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稱為畿南才子。明朝滅亡以後,他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賦詩自譴,當他看到人們過著極其艱難的生活時,提筆寫下了這首《粟盡》。

開頭兩句說的是粟本來就不多,只能將它儲存在瓶子裡,眼看就要吃完,妻子和兒女都面帶愁容,一臉難過的樣子。三四句說的是丈夫看到如此情景,把書拋在一邊他在床上轉轉反側,他嗟嘆自己的籌劃失誤,沒有讓一家老小填飽肚子,於是盤算著來日的早餐該如何解決。接下來,詩人申涵光筆鋒一轉,由一家之苦上升到天下黎民百姓之憂。最近稅吏催得緊,田裡的春小麥大多已經乾枯,這可如何是好?交不起井稅可是要挨皮鞭的。最後兩句用戲謔自嘲的筆法,抒發對現實的不滿。大意是真羨慕老杜,他再怎麼窮,至少身上還有一文錢可以看看。如今大夥面對的現實是瓶粟將盡,春畦麥幹,而且還有田稅相逼。此詩語言渾樸,寓意深厚,讀來悽苦動人。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芳蹤一去幾春秋,重到江南憶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