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接著來看莊子的《刻意》,上一篇莊子講到了五種人,分別是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道引之士,他們的人生追求都是刻意而為,不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他們不能夠承接天地之道,擁有聖人之德。那什麼樣的人可以得道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天地的法則和道德的根本是什麼呢?是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想要探查天地之根,都在虛無當中。宇宙的深處一定是寂靜虛空的。

所謂聖人,他們息心去唸,歸於無為,所以才會於物同化,平易近人,因為擁有平易恬淡的特性,所以所謂的憂愁,禍患不能夠動其心,所謂的陰邪之氣也不能入其體。所以,他能夠保留自然本性,而精神一直充盈不虧。

所謂聖人,他們活著的時候依照天理而行,死了就死了,跟所有萬物一樣,脫變而無掛念。他靜下來的時候像是漆黑無底的深淵,動起來時像炙熱波動的水面。他們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福禍也不能亂其心。

他們迎接自然的感受,隨著感受而後有所迴應,可以是被自然牽動著行走,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主動而為。像《道德經》上說“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捨棄所謂的聰明才華,丟掉所謂的技巧詭詐,遵循天理而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有所謂的天之懲罰,才不會被萬物所累,才不會被世人唾罵,才不會被鬼神責罰。活在這世上,就像是飄在海上的一葉扁舟,當死亡時,便會悄然無聲地沉入海底。

不要讓思緒憂慮佔據頭腦,不要整日想著什麼謀劃。舒適的光不會刺痛眼睛,所謂聖人,他們對人生的期待也不會是光彩照人。但是,他們可以做到睡覺無夢,睡醒無憂,精神飽滿,天人合一。他們始終精神純粹,靈力不疲,遊蕩在虛無恬淡之中,與天同樂。

所以說啊,悲傷和快樂,喜愛和憤怒,愛好和憎惡,這都是偏離了一方。所以,最高的自然心性是沒有憂愁和快樂;最高的寧靜是進入玄虛之道;最高的虛空是同化萬物;最高的淡泊是不與物交;最高的純粹是和光同塵。

一個人的形體勞累而得不到休息,那麼就會因過度消耗而睏乏;一個人的精神如果也是任意使用,那麼也會因為過度勞累而枯竭。水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呢?沒有過多的龐雜之物就會清澈見底,沒有攪動就會平如明鏡。但是,水是需要流動的,如果是淤積封閉,大都是惡臭難聞,這就是天地的本性。

心中純粹沒有間雜,守住清靜玄虛之道,淡泊無為以順應萬物,行事依照天理而動,這就是“養神”的奧秘所在了啊。

上一篇:莊子《刻意》:山谷、平世、朝廷、江海、道引之士,皆所好而已矣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故事:閨蜜陷害使我毀容,搶我未婚夫,取消婚約我去和別人領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