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太極拳論說“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這是太極拳理論上的一個重大的課題。

可惜可嘆的是,大多數的大師名家沒有正確理解這個重大的課題,淪為二流的半成品太極拳,徒有虛名。太極拳勁起於腳跟,非用腳蹬地,而與“勁起於手”一樣,由心意產生。

一、 “ 以心運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此勁起於手的練法口訣,此勁由心意產生,故曰“以心運氣”也,此由上而下、由心入身也。

以心運氣,勁起於手,收斂入脊柱、入於腰,松沉入腳底。

二、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此即是“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的練法口訣。以心運氣是以心練拳,此則是練拳入心。此乃由下而上、由身入心也,“便利從心”必須腳下無根之活步也。

以氣運身,是內勁已經養成,受心意驅使,可以任意而行了。

既然說是“便利從心”,則必然是腳下無根的活步,隨時聽命,意動形隨。

三、 只有由心意產生的“內勁”,才是“便利從心、從心所欲”的,主宰於腰,不借外物。用腳蹬地的話,則是主宰於腳了,黏附於大地了,而不是“便利從心”了。

太極拳要研究“松空圓活”之道,全身如氣球,打拳如懸空,才能便利從心。

借天借地,凡是有所依憑則必受其制約,安能從心所欲?

只有主宰於腰、勁由內之心意所生出,才是獨立自主的“自立太極”。

四、 勁起於手,是把意念力放在手上,舉輕若重,拈一羽而重若泰山。同樣地,勁起於足跟,也就是意念力加在腳上,就是“趟泥步、摩擦步、拖拉步”是也。用手或腳上的意念力、精神假借作用激發腰間內勁,實現“主宰於腰”也。而絕不是用腳蹬地的僵直拙力。

《拳論》雲,“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勿使有缺欠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上面此一段拳論,精彩絕倫,字字皆有著落,無一個多餘的字,細思之則如醍醐灌頂。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這正是說的“以心運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兩句拳論要一線串成,是一個整體。

也就是一個起承轉合、一個接化發、一個“擎引鬆放”的完整內勁執行的過程。

所以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就是完成了由手入腳的“松沉勁、走化勁”。然後“勁起於腳跟、形於手”,轉接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欠、凹凸、斷續,這正是“以腰為軸,手足為轉輪”是也,故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腰為主宰是圓心,手足為一個圓形,完成一個陰陽化發的拳勢。

五、 在用手或腳啟用腰間內勁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勁起於腰”,手腳輕靈,就是能“從心所欲”,“無極生太極”了,心意一動則腰勁響應,心意與腰間內勁已經合而為一,迴歸生命本能的不須意識支配的自然狀態了。與“用腳蹬地”的外家後天拙力,已經天泥殊途,永不相關了。

太極拳的高階階段是如履薄冰、水面上行走、手腳輕靈,還怎麼會有“用腳蹬地”的拙力呢?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博大精深,輝煌燦爛”——解讀唐代書法發展的成就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