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粥,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以前文獻資料中說黃帝“烹谷為粥”。雖然傳說中的五千年前炎黃時代,目前在文獻中還不能得到確鑿的認定,不過從考古發現來說,粥出現的時間可以上溯至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甚至更早。

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史前時代的中國先民們就已經用上了炊具——鬲。這是一種三足的炊具。而鬲的一個功能,就是煮粥。根據金文中的粥字來看,字形本身就是描述把穀物放進一個鬲裡面。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粥的原始烹飪方法。

現藏於國博的商周時期饕餮紋鬲

在最原始的粥時代,中國先民煮粥的材料主要是小米之類。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仍舊在吃的小米粥,其實可以說是歷史上人類食用時間最長的食品之一,粗略算來,小米粥已經陪伴我們超過5000年以上,堪稱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歷史活化石。

從早期的粥歷史中,主要分出了兩條歷史道路。

第一條路,就是匱乏,簡單來說就是味道寡淡、不好吃。

《禮記》裡面記載,魯穆公的母親去世了,魯穆公向曾子請教如何辦喪儀,曾子就提議說你得吃粥,粥味寡淡,以吃飯之苦來表達對母親的哀思。

這就涉及了粥在歷史早期存在的根本意義——因為匱乏的背後,就是貧困。

清朝黃雲鵠在光緒年間做《粥譜》,彙集200多則粥方,是歷史上第一部藥粥大全,此書開篇第一句是:“吾鄉人諱食粥,(實)諱貧也。”無論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對於底層福斯來說,糧食不足的貧困才是常態,誰都知道能選擇的情況下當然要吃飯,但是無法選擇的沒飯吃的時候太多了,只好兌水成粥,用以充飢。所以那時候有能力頓頓吃飽飯的人,才會把吃粥引申出寡淡和受苦的意思來。

清朝黃雲鵠所著《粥譜》

於是,粥的千年歷史首先就是一部飢餓史。

《禮記》裡面說,春秋時代衛國大夫公叔文子曾經煮粥賑濟飢餓的國民。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統治時期,冀州定州出現饑荒,孝文帝下令在道邊設粥賑濟。到了兩宋時期,由於災荒的頻繁,官府設定粥廠的活動開始制度化,比如金章宗在京都及各府縣設定“普濟院”,在每年農曆十月至次年四月,以粥賙濟貧民。金朝的這個放粥時段成了後面朝代粥廠的定製,因為冬天天氣寒冷,不吃飯人是扛不住嚴寒的,而農曆四月之前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去年糧食吃光而今年收穫未到,正是最嚴峻的飢餓時刻,這時候放粥是救命的。到了明清時期,設定粥廠賑濟災民的制度已經很發達了。明代的粥廠不僅有專人負責,而且規定了每座粥廠的人數,還給饑民發放專門的領粥憑證。

粥的歷史發展路徑還有第二條路,這就是養生。

古人很早就發現,粥雖然味道寡淡,但是相對來說比較好消化。所以《禮記》裡面也記載說,給老人吃粥比較得當。這不是虐待,反而是優待。因為食物常常不充分,有粥吃就不錯了,而且老人牙齒老化,再去咀嚼粟麥確實難受,寡淡的粥也是貼心上選。

在《戰國策》中著名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中,前面所有勸說趙太后把長安君派出去當人質的,全被趙太后給罵跑了,輪到觸龍去做說客的時候,為了降低趙太后的牴觸情緒,先從兩個人都需要面臨的養老問題說起,先說走路再說吃粥,由此拉近了距離。趙太后和觸龍肯定不是窮的只能吃粥,而是年紀大了只能吃粥。

正是從老人吃粥的實踐中,古人逐漸生髮出養生粥的食療話題。

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製作白虎湯時要用到湯水梗米,這其實就是藥粥的雛形。到了唐代,養生粥的種類已經發展出多種。唐人韓偓在《金鑾密記》裡面說,大詩人白居易做翰林學士的時候,皇帝賜了一甌防風粥給他。防風粥是古代中醫食療中的一種,以藥材防風加梗米熬製,據說可以去風寒。白居易吃了粥之後效果非凡,口中餘香持續了七日之久。不過從現在來看,防風的味道雖甘卻淡,白居易受賞的這個防風粥,能夠達到人吃下去口香七日的效果,這得往粥裡面放多少防風才行?估計至少得是大批防風裡面摻一點粥才能實現。所以這個防風粥在古代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用珠蘭和碎金犀加入稻米熬製而成,這個成本就很高了。南宋陸游的《食粥詩》有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得食粥至神仙。“這裡面的“宛丘”是指神農氏之地,神農氏以嘗百草著名,這裡陸游就是說,食粥是延年益壽的,可以比肩神農的良方了。

防風,根供藥用,用於治感冒、頭痛、周身關節痛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走上了養生之路,什麼也不加的白粥也逐漸被人認可了。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裡說,北宋蘇東坡有一晚腹中飢餓睡不著,他的朋友吳復古勸他吃點白粥,說這個吃下去能順氣養胃。蘇東坡吃了白粥後感覺良好,美美睡了一覺,起來就說這個辦法妙不可言。

粥的歷史綿延數千年,窮困與養生的雙重路徑,還延伸出一個新的人文命題。

明朝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有一首詩,名《煮粥詩》,是這麼說的: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粥當然代表著窮,窮不可變,人對窮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

北宋范仲淹少年時真人演繹成語“割粥斷齏”,方有日後岳陽樓上千古流芳;清朝曹雪芹被友人白描:“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長賒。”他家的寡粥,因為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紅樓夢》而流傳後世。粥之道到了這裡,已經成為人們面對貧苦時的一絲樂觀與堅守。

食粥果腹的曹雪芹(圖/蘇文)

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粥,已經不再是昔日窮苦福斯的獨特代言,養生之外,與其他食物相比,粥是否營養充分,也成了現代營養學和福斯所關心的話題。其實對於粥的歷史來說,在爭論之外,當初的惟一選擇現在已經不再惟一,這或許是數千年的粥之道中,最令人關注的變化吧。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黃帝內經》告訴你——今日起“如何養陽氣”,健康長壽之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