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際交往、紅白喜事、養生保健都離不開茶,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茶在中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茶葉有多種功用。三國時的名醫華倫說,“苦茶久食益思意”;而在明代顧元慶所著《茶譜》中寫道,“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現代科學更發現,茶葉對預防和治療人體的多種疾病有好處。

古代茶字作荼,自唐代始作茶字,因為荼有三義:一是指苦茶;二是指茅秀;三是現在的茶,三者極易混淆,因此到唐代改荼為茶,以作專稱。

茶最初出現在人類生活中,首先是從藥用開始,傳說最早發現和利用野茶葉的是神農氏,在《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據考證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生長在中國的西南。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採摘野茶煎汁治病,後來發現飲茶可增進人體健康,便“煎作羹飲”,茶便逐漸變為飲料。

西周為中國茶業的萌芽時期,周初武王伐紂後,巴蜀等西南小國就曾以茶葉作為“貢品”。當時人們常將茶葉作為蔬菜食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知用茶葉做羹飲(類似菜湯)。

秦統一中國後,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大交流,西南地區的茶樹種植技術、茶葉加工方法及飲法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各省及陝西、河南等地傳播。

西漢為中國茶業的起步階段,從西漢起中國茶事文獻逐漸增多。漢宣帝時的王褒到成都購買家僮時,立了一份《僮約》,規定家僮要“武陽買茶”、“烹茶盡具”。茶葉當時已成為商品,已在市面上出售,士大夫已有飲茶的習慣,並且開始講究茶具。

西漢時,茶葉還作為四川地方特產進貢到京都長安,成為皇室權貴官宦的珍貴飲料。《趙飛燕別傳》中就有“賜茶”的故事:帝后夢見先帝(駕崩的先帝漢成帝),在雲賜坐、賜茶。

三國兩晉時期,飲茶的風氣漸盛並逐漸傳入宮廷。吳主孫皓是個昏庸的君王,相傳他每次大宴群臣,都要把他們灌得酩酊大醉,並引以為樂,大臣弗昭的酒量很小,孫皓就叫他以“茶茗”代酒。自這以後文人便開始用茶接待客人。東晉時,謝安拜訪陸納,陸納就是用“設茶果”來招待他的。

從唐代開始,飲茶已成為中國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唐代出現了一位茶葉大師陸羽,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茶經》,《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種茶的經驗和作者自己的飲茶體會,論述了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的藥方等。

當時的皇帝還特地把陸羽召進宮去,讓陸羽現身說法,當場燒給皇帝喝,皇帝讚賞不絕,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陸羽也從此被尊為“茶祖”、“茶神”、“茶聖”。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趙佶又寫了一本《大觀茶經》,進一步把製茶工藝細分為20條,大大地加深了人們對茶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推動了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

一直到唐宋時代,飲茶的方法都是把鮮葉蒸熟了,經過搗碎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乾,叫做餅茶。餅茶上印有龍鳳圖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龍鳳團。在喝的時候,再把餅茶碾成碎末,放在鍋裡煮滾,讓茶汁出透了再喝,有時還加鹽、蔥、姜、薄荷等同煮。

元代,製茶工藝又有重大發展,開始用鮮葉放在鍋裡蒸,製成整片葉子的散茶,這叫“蒸青散茶”。元代流行回教,教義禁酒不禁茶,在回教飲食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茶文化,如回教開齋節可大飲奶茶。

明清時期,茶類生產區域化,炒青、烘青綠茶誕生,茶葉種類繁多,極品佳茗數不勝數。明代以後,中國的飲茶從加工方法到品飲方法,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蒸後研、拍、焙而成的餅茶,發展為揉、炒、焙而成的散條形茶,從研末而飲之的唐、宋飲法,變成了沸水沖泡的瀹飲法。

明清時期,花茶也得以充分發展、並進入商品市場,成為茶葉交易中的大宗商品。與此同時,又出現了紅茶和烏龍茶這兩種新茶類,紅茶與綠茶的區別,主要在於炒制之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而烏龍茶則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茶葉。

自西漢以來,中國茶葉就開始傳往世界各地,現在茶葉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飲料,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各國人們的傳統文化中,衝擊和改變著各國人們的固有飲食習慣。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冬天煮茶,別犯這三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