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邵陽曲塘劉氏 始遷祖仁壽公,明洪武元年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遷居湖南邵陽東鄉曲塘,子才敏,生二子:義華、義富。義華公派衍兩房,義富公之子必榮生友志、友斌,支分八房。族譜始修於清乾隆55年(1790),道光20年(1840)續修,光緒12年(1886)三修,1932年四修。班次:仁才義必友,志萬廷添興,子啟承基位,永守任品榮,世德純如一,宗祖定再亨,忠孝光前代,慶昌裕後生,謹行超高士,節烈敬常存,明良維邦國,時際振家聲。

邵陽劉氏 始祖 公,初名讚,字叔美,既仕後隸籍江西。傳七派至孝德公,十五派至顯離公,字光道,明正統2年生,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中鵠鄉古塘邊,自江西遊雲南,轉徙邵陽縣治北西坪白鹿豪塘,子二:遐、迪。時又有孝德公九世孫仲行、恢福、選、齊、釗五公由江西遷居邵陽。七房後裔散居邵陽、安化、寧鄉、新化、益陽、龍陽、沅江、湘鄉、湘潭等縣。清康熙61年(1722)、乾隆59年(1794)、嘉慶4年(1799)、道光23年(1843)、光緒18年(1892)曾合修族譜。至1948年,已傳36代,男女丁口約萬人。宗祠建於湯仁橋。合族班次:(自二十七派起)開國尚中庸,賢才方啟佑,俊傑肇洪光,禮義生富貴,和順致吉祥,積德昌隆遠,存仁福祿長。

邵陽劉氏 始祖盛典公,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人,子二:得富、得秀,明洪武2年(1369),富、秀二公終父喪奉母遷邵北花橋。後富公移居棠溪,子孫散居寧鄉、益陽、安化等邑,裔孫思彬公,字質茭,清康熙年間遷居寧鄉長田衝。秀公守居花橋,子孫衍居隆回長源江。清嘉慶元年(1796)富、秀二房始修族譜,同治2年(1863)續修。派語:盛得再以道,景潮廷添芢,學思允正定,萬國世大承,忠上安邦志,敦宗應必長,聞名芳百代,選達啟榮光,孝敬熙先澤,詩書迪後英,衡湘鍾毓遠,閥閱樹家聲。

邵陽錫嶺衝劉氏 始遷祖海公,明洪武2年(1369)由新化縣茅坪蘇溪關遷邵陽縣南鄉錫嶺衝。族人多分佈在時雍鄉火燒田、老鋪,谷洲鄉浸底井、甘井、鞏橋,親睦鄉興隆凹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男女丁口約1600餘人。宗祠在錫嶺衝。

邵陽劉氏 始祖肇進公(字熿)、肇光公(字有耀),元至正間由江西泰和縣因官昭陵遷邵陽縣仁鳳鄉何公殿和中一鄉譚家町。族人多分佈在邵陽、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男女丁口約8500人。進公房宗祠名“黎照堂”,位於仁鳳鄉何公殿,建於乾隆2年(1737)。光公房宗祠名“崇彝堂”,位於中一鄉潭家町,建於道光24年(1844)。

邵陽雷灣劉氏 始遷祖振仁公,字鳳岐,號楚軒,行三十五郎,元延祐6年(1319)由攸縣因避亂遷居邵陽縣中一鄉雷灣。至1948年,已傳32代,男女丁口約6000餘人。宗祠名“敦睦堂”,位於雷灣,建於清乾隆24年(1759)。

邵陽彭城劉氏 始遷祖觀珩公,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丘遷居湖南寶慶府邵邑東鄉西洋江衝頭村(今屬邵東),其子殊絢公生奇釗、奇清,派分兩大房。族譜創修於清嘉慶20年(1815),光緒15年(1889)二修,1921年三修。三修時認為“衝頭村”稱呼不雅,改稱“蓮城”,1994年釗裔十世明升公房四修時改“蓮城”為“彭城”,以端源頭。班次:得觀珠奇漢,應鑑邦廣明,仕才興顯秀,孟季永朝東,元和昭盛世,敦厚啟賢良,大業光華遠,芳修萬代傳,達道行先後,長宗秩敘謨,繼開書日月,參贊易乾坤。

邵陽堆頭劉氏 始遷祖萬卿公,字鎮佐,元至正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居今邵東仁風堆頭。明成化9年(1473)一修族譜,清康熙48年(1709)、乾隆29年(1764)、嘉慶8年(1803)、道光20年(1840)、光緒元年(1875)、1912年、1945年續修。班行:萬綿汝宗世,文永邦廷興,大朝天子位,鼎祚德昌榮,樂善傳家遠,存仁積慶長,詩書揚盛澤,忠孝繼前光。

邵陽拖洲劉氏 始遷祖賞衿公,明洪武初以昭武將軍來守寶慶,因家於邵。邵陽城東馬鞍山劉氏 始遷祖允雷公,名屬,原籍江西泰和,官武宣知縣。明洪武間始遷於邵,其後居馬鞍山麓。後裔居富陽都、雞籠山、戴家橋諸處。其八世孫應龍,字文見,一字在田,萬曆進士,授崑山知縣,遷南京太常少卿,著有《一得編》,詩見《沅湘耆舊集》。 邵陽白鹿劉氏 始遷祖文惠公,子永信,始居邵陽西。 邵陽北鄉抱隆潭劉氏 始遷祖汝龍公,江西泰和縣人,明時遷邵,居北鄉抱隆潭。 邵陽楓江溪劉氏 先世左千百,始居寶慶,生應福,應福生元義。楓江溪劉保無後,以元義為子,更名仁義,稱左劉氏。

邵陽五峰鋪劉氏 始遷祖澄公,明隆慶2年(1568)自江西廬陵縣安福鄉遷武岡,復遷邵南尚賢裡。邵陽小溪市劉氏 始遷祖長慶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來寶慶任職,因兵亂未返,隸籍邵陵。族人分佈於小溪市鄉川門、託鬥等村及霞塘雲、黃荊、白馬等鄉。

邵陽尚寶鄉劉氏 始遷祖祐公,明時自江西廬陵儒行鄉遷此。

邵陽巖口鋪劉氏 先世宋元豐8年(1078)自江西泰和早禾裡遷此。

邵陽杉木源劉氏 始遷祖希浩公,明末清初自江西蓮花縣遷居湖南邵陽縣中一鄉杉木源。族人多分佈在本縣本鄉以及四川大竹縣歸化鄉。至1948年,已傳17代,男女丁口約600餘人。清同治間建宗祠於檀香嘴。1915年創修族譜。

邵陽雙江橋劉氏 始祖廣太公,字發庠,元至正時因避兵亂自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邵陽縣太一鄉雙江橋。族人多分佈在雙江橋,以及湘鄉、寧鄉、益陽、沅江、黔陽、四川巴縣、貴州銅仁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男女丁口共10360人。宗祠在雙江橋。族譜始修於清道光23年(1843)。

邵陽雙江劉氏 始祖惟勝公,字瑞士,明洪武初年由江西省安成縣遷湘,開基於邵陽縣中一鄉雙江。族人多分佈在邵陽等地。至1948年,已傳20代,男女丁口約800餘人。清嘉慶17年(1812)建宗祠於雙江。

邵陽橫江劉氏 始祖興國公,字正和,明崇禎間因土地不闊由邵陽縣中鄉石口遷居本邑中一鄉橫江。族人多分佈在中一鄉、東茅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13代,男女丁口約2400人。宗祠名“永睦堂”,位於橫江衝,建於清乾隆56年(1791)。

邵陽洪田劉氏 始祖翊聖公,字益贊,仕元鳳閣學士,謫潭州,隱居上湘三十二都,生有十子,分居湘、邵、新、安等邑。天祥公為其一。天祥生四子:順、遂、亨、通,遂、亨、通分別卜居湘鄉、永郡和安化,順公則卜居邵陽三溪六都洪田。族譜始修於清康熙53年(1714)。至1948年,已傳29代,有1400人。宗祠設在維一鄉。

邵陽老屋橋劉氏 始遷祖立明公,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縣梅子村圳塘上徙居湖南邵陽縣南路五花坪老屋橋。立明四子:長志固,仍居老屋橋;次志國,分居劉官衝,其後分派七什田、荷葉塘;三志回,分居牛角山;四志因,外徙。清光緒34年(1908)長、次、三房續修族譜。邵陽塘田市水津渡劉氏 始遷祖貴公、富公,明初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入。貴公居水津渡,富公居今塘田市鄉劉富村。

邵陽大戶劉氏 始遷祖大邦公,明嘉靖間自江西安福縣梅林村徙居湖南邵陽尚賢都仁厚裡,入大戶籍。五傳而分澤、演、沚、淇、江五派。1946年大戶劉氏十修族譜,堂號磐宗。邵陽漁溪劉氏 始遷祖必超公,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徙入邵陽縣北漁溪,今屬新邵。邵陽小灘村劉氏 始遷祖秉良公,明萬曆年間自江西安福徙邵陽小南山小灘村,今屬新邵。邵陽陂丁劉氏 始遷祖先粹公,明孝宗弘治8年(1495)攜子袞自江西廬陵丁陂村遷邵陽縣東鄉三溪裡陂丁村,今屬新邵。邵陽白果園劉氏 始遷祖萬鎰公,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徙居邵陽北路白果園,今屬新邵。其裔分佈新邵慄山(新坑邊村)、沙子田等地及隆回、武岡等縣。邵東劉氏 1949年邵東劉氏巍公房、受公房、愈公房、遠公房、尅利公房三修族譜,五房人口共4136人,堂號藜照。班次:裕昆芳聲遠,明倫教澤長,詩書綿富貴,忠孝紹陶唐。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齊齊哈爾文化」“石”來運轉——松花石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