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對於孔融四歲就能讓梨的故事,無疑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但是,孔融後面的故事,卻幾乎沒有老師告訴我們。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作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元城(今河北大名縣)縣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作為孔子這位聖人的後人,孔融成為東漢末年的重要歷史人物。而就孔融的結局,更是和三國諸侯曹操形成了直接的關係。因為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所殺。那麼,問題來了,孔融到底做了什麼,一向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何要殺了他呢?

首先,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後,他因為孝行,從而受到了人們的稱讚。眾所周知,漢朝以孝治國,並且還通過舉孝廉的方式,以此來選拔人才,比如曹操就是舉孝廉出身的。在成年之後,孔融因為自身的才華和孝行,所以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為司徒掾屬。

後來,權臣董卓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並且準備廢掉漢少帝劉辯,這讓孔融看不下去了,於是和董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董卓輸掉了辯論,而孔融自然也被排擠出朝廷中樞,被派到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北海國,基本對應今日的山東省濰坊市一帶。換而言之,孔融所擔任的北海國國相,和郡守、太守差不多。

東漢末年,北海國一帶受到了黃巾軍的襲擾,於是,孔融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獲悉後,立即發兵幫助孔融解圍。在黃巾起義逐漸被平定後,袁紹和曹操成為中原地區兩個強大的諸侯。不過,因為孔融看出來袁紹、曹操都不是真心忠於東漢王朝的,自然不願意投靠袁紹或者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袁紹的長子袁譚進攻北海國,雖然孔融在治理北海國的過程中頗有成績,但是,孔融在作戰方面,卻是一竅不通。在袁紹的大軍已經攻入到城內時,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更讓孔融飽受爭議的是,很可能是他自己光顧著逃跑,他的妻兒都被袁紹大軍俘獲了。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自此之後,如果孔融安於職守的話,或許可以獲得善終的結局。不過,一向直言不諱的孔融,不僅面對董卓時毫不退縮,在面對曹操時,更是無所畏懼。在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在得知這一事件後,孔融立即寫信給曹操,表達了諷刺的態度。

雖然《三國志》等史料中沒有記載曹操的反應,但是,遭到諷刺,總是會心中不悅的。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道:“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不久之後,因為戰亂的原因,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主張禁酒,但是,孔融又傲慢地駁斥了曹操的意見。

最後,對此,曹操已經對孔融起了殺心,不過,因為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只能表面上裝著容忍。在此背景下,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而這,無疑給了曹操除掉孔融的藉口。在此背景下,曹操派遣手下將孔融拘押起來,並定下了“招合徒眾”,“欲圖不軌”等罪名。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庚》中記載:(八月)壬子,太中大夫孔融棄市。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孔融正式被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總的來說,對於孔融來說,晉朝葛洪在《抱朴子·清鑑》中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並不達治務,所在敗績。也即雖然孔融在文學上擁有不錯的成就,但是,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下,孔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人才,進一步來說,孔融生不逢時,所以落下了悲慘的結局。而這些事情,絕大部分老師自然不會告訴學生。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美黃梅」靈潤橋下石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