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人文通史

    曹操的統治中心由許昌移動到鄴城,鄴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地盤,所以曹操被封為魏公,然後再進爵魏王。

    建安16年(公元211年)這一年,曹操在渭水之畔擊破了西涼的軍閥馬超、韓遂等人,兼併了關中地區。

    當時,劉備在益州進攻劉璋,孫權也割據江東,三分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漢獻帝在這一年封曹操為魏公

    那麼,漢獻帝為什麼封曹操為魏公,而不是秦公、齊公或者楚公呢?

    這是因為秦地在陝西、齊地在山東、楚地在湖北,而漢獻帝封給曹操的鄴城是戰國時期的魏國舊地。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魏文侯曾以鄴城作為魏國的陪都,後來也領導了魏國稱霸諸侯。

    鄴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舊地,因此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而齊地、秦地、楚地都太過偏遠。“魏”字最初的意思與“巍”字相同,是巍巍高大的意思,有讚美和褒揚的意味。曹操的封地在戰國時期的魏國舊地,所以他便以“魏”作為自己公國的封號。

    公元211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到了公元216年,漢獻帝便將曹操從魏公提升為魏王,魏公國也升級為魏王國

    漢高祖劉邦曾說“非功不侯,非劉不王”,王爵只能是漢朝的皇室子弟才能襲封,曹操當上魏王是違反漢朝祖制的。可是到了漢獻帝這輩時,連實權都沒有了,還怎麼遵守祖制。

    公元220年,曹操在擊敗關羽之後病死,由於其長子曹昂早夭,由次子曹丕繼承了魏王爵位。新上任的魏王曹丕立刻廢掉了漢獻帝,降其為山陽公,以“魏”作為自己的國號,建立了三國之一的魏國。

  • 2 # 老實人侃歷史

    曹操起兵的陳留,在春秋時期古鄭國境內,他可以封“鄭王”;之後吞併袁紹的幽州冀州和幷州,位置在古晉國,他也可以封“晉王”;而他擔任的冀州牧,地理位置在古趙國附近,封“趙王”也不是不可以。那麼為何曹操偏偏要讓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和“魏王”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戰國時期,位列“戰國七雄”的那個魏國了。說實話,曹操封自己為魏王(詔書雖然出自漢獻帝,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就是他自己封的),確實是個非常有野心的做法。

    歷史上魏國的領土最大的時候有多大呢?東邊可以摸到齊國,有東漢兗州和豫州的土地;南邊曾經打退楚國,有東漢荊州益州的土地;西邊曾經把秦國打出函谷關,有東漢時雍州涼州的土地;北邊打敗過趙國,有東漢幷州冀州和司隸州的土地。看到這兒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由於魏國曾經佔據過古代北方絕大多數州郡的土地,所以曹操才封自己為“魏王”。

    如果曹操封自己為“趙王”,那他的勢力就只能在幷州涼州左右,摸不到北方東南的豫州徐州,和南方的荊州;如果曹操封自己為“鄭王”,那他的勢力範圍就只在豫州兗州一帶,摸不到北方的幽州冀州;如果曹操封自己為晉王,那麼他的勢力就在司隸州附近的三晉大地,觸及不到東北部的幽州青州徐州等地。所以曹操只有封自己為魏王,才能把手伸到北方中原的所有州郡,也是為了後面能夠一統北方打下基礎。所以曹操封自己為“魏王”,實際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野心,就是為了日後能夠一統中原。

  • 3 # 一處小站

    首先,看到很多人都是拿曹操稱公稱王時的領地在戰國時魏國舊地來解釋。

    可是很多人都忽視了,曹操從漢帝國挖了以鄴城為核心的一大塊領地,固然和戰國時魏國沾邊,也和戰國時候趙國,甚至南韓沾邊,更不用說是和春秋時晉國更沾邊了,所以他為毛不稱趙公或韓公,而是要叫魏公呢?

    所以我們更應該問,為什麼曹操選這塊和戰國時候魏國沾邊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呢?

    這個就要從兩漢時期的一句讖語說起:代漢者,當塗高!

    這句讖語,在西漢還鼎盛的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起來。到了東漢末年,中央權利土崩瓦解,各路諸侯開始逐鹿中原,這句話就更加被大家去琢磨、解釋和利用了,大家都想法設法往這句讖語上去靠。

    比如董卓死後,他那殘暴的部下李傕同志,就有人告訴他:塗就是途的通假,當路(途)高的,就是宮臺樓閣(闕)啊,您老人家名字是傕,也就是闕的意思!

    再比如想和太陽肩並肩的袁術同志,也說:我的字是公路,就是當塗(途)的意思,我可謂天命所歸啊!於是袁公路就稱帝了,然後被群毆!

    到了曹操這裡,他就開始琢磨了:當塗高、當塗高……魏這個國號,有巍峨高大的意思,應該能夠對應“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讖語啊!所以他就選定了魏這個國號,然後才根據國號,選擇了“魏”相關的領地;再加上當時河北以鄴城為重心的一大片土地,人口多,經濟好,於是就很愉快地決定了……

    以至於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開始準備篡位的時候,也要選定國號,“魏”字已經被自己老闆佔了,怎麼辦呢?他先生翻了翻字典,找到了“晉”字!“晉”這個字好啊,長得就是“當塗高”啊,再加上在古代,又是大國,沒毛病,於是司馬昭就開始稱晉公、封晉王,開始了他緊鑼密鼓的代魏(漢)之路!

  • 4 # 一筆倩江南

    封號是帝王、君主加封追賜的稱號。是對臣民一身功績的肯定。

    一、地名

    周朝實行分封制,派遣王公大臣到地方任命,建立國家。很多都是以當地地名為國名。如漢王、秦王等。

    二、人名

    大臣被派遣到荒野,進行大開發。後世一般以被派遣過來的大臣名字為名,來稱呼當地的地名。被叫的時間長了,原本的名字被遺忘。大臣的名字就被流傳了下來。

    三、追加

    古代帝王為了彰顯某位大臣的豐功偉績,便主動追封大臣的封號。如關羽、岳飛、孔子等。

    曹操當時的勢力大致範圍是兗、雍、青、冀、徐、豫等地方,是當時勢力最為強盛的諸侯。加上當時裹挾天子,便被追封為王。國都為許。西周時期分封國家,許昌附近便有歷、康、許、鄢等國。

    綜合而來,曹操的稱號為魏王。

  • 5 # 古今那些趣事兒

    我覺得原因有三點

    第一,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擊敗袁紹,又用了幾年時間於204年攻破袁氏大本營鄴城後,曹操把鄴城定為自己的行政中心,包括政令、軍令都是從鄴城發出,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只留有少數官吏而已,可以說大漢的中心是在鄴城而不是在許都。鄴城是冀州治下的魏郡郡治所在,魏郡原本有十五縣,建安十七年(212年)也就是曹操進封魏公的前一年,曹操擴大了魏郡的範圍,把魏郡周邊分屬於河內、東郡、鉅鹿、趙國等十四個縣充實到魏郡,這樣魏郡的規模一下子幾乎擴大了一倍。

    第二,曹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國成為曹姓始祖之一,曹操和自稱是其先祖的西漢開國功臣曹參都是源自姬姓。戰國七雄中的魏國也是源自於姬姓:魏氏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姬高),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被晉獻公封於魏地,魏氏由此得姓;畢萬的十二世孫魏斯就是魏文侯,由此可見曹姓和魏姓系出同源。曹操曾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的志向就是“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把自己比作周武王姬發的父親周文王姬昌;所以曹操以魏為國號稱魏王並不奇怪(戰國時期的南韓也是姬姓,但是弱小同時又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的南韓,曹操再怎麼選也不會放著魏國不用而用南韓國號)。

    第三,“魏,大名也。”,魏同巍意思就是高大雄偉,魏有“高達巍峨之意”,這是個好兆頭,古人對此比較講究,即使曹操也不能免俗,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 6 # 開心無窮大

    曹操是魏國基礎人,在東漢末年時,相繼打敗了袁紹,張繡,呂布等人,為魏國的建立歷下了基礎,後來曹操自立為魏王,但是為何曹操要立於魏王不是趙王,齊王呢,這裡面有什麼原因呢?

    古代如曹操這種權臣封王封公,不是說單獨有一個封號就是了,還要確定一塊封地,這塊封地也就是這個王公的根據地——實際上也就是曹操和他的後人稱霸漢庭乃至篡漢自立的基本盤。在這塊地盤裡曹氏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像其他地方,名義上還要皇帝來下令)。而曹操選擇的根據地是魏郡。魏郡位於今天的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在之前是袁紹的根據地,可以說,是一塊地大人多,繁榮富庶的地盤,同時位置也很重要,南臨黃河,西靠太行,背後是河北大地。曹操吞兵此處,進可以控制中原,退可以堅守河北,立於不敗之地。魏郡原本就是一個大郡,擁有15個城。而曹操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還專門在212年,也就是封魏公之前一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就是從周圍的郡國裡面割出了14個城充實魏郡,把魏郡從15個城的大郡擴充為29個城的超級大郡。

    那麼,為何曹操不稱其他公呢?我們可以大致看一下,按照戰國七雄中其他六國為何不稱。先看秦。秦的最大問題是,被漢朝推翻,屬於“暴秦”,是一個貶義詞。曹操如果自己封秦公、秦王,等於承認自己暴虐。何況當時秦的領土上,曹操還沒完全消滅馬超、韓遂等勢力,把曹操的封地搞到前線去,兵荒馬亂,起不到定鼎中土的作用。再看楚。楚國在南方,楚國都城最核心的南郡,當時還在劉備手上。楚國後續的都城淮南壽春,雖然在曹魏手上,但之前被袁術糟蹋了一陣,現在則是曹魏和東吳的對峙前線。

    同樣不適合建國。再看齊,東漢時候有齊國這個郡國單位,位於青州(山東),但山東黃巾之亂中被破壞特別厲害,而且位置太偏。再看燕,燕國在北邊,幽州,同樣存在一個太偏僻的問題,而且還緊鄰著遼東公孫氏的地盤。再看韓,韓本身就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地盤在南陽一代,也是被袁術糟蹋的很厲害的,而且接近對抗劉備的前線。曹操雖說以有了自立為帝的實力,漢獻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是曹操的傀儡,任由其擺佈,廢帝易如反掌,但反對的力量也不可小看,像曹操謀臣荀彧就是極力反對,還有其他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他們都忠於漢室,頑固不化。曹操就是實際的皇帝,他的權力和地位已經最大化了,又不失為一臣子,何樂而不為。曹操稱王已將漢政權的根基掏空殆盡,僅剩一個空殼而已,為曹丕稱帝清除了全部障礙,曹操稱王其實就是為他的子嗣由稱王再稱帝做鋪墊。因為鄴城位於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所以便稱之為“魏”。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漢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食邑三萬戶,位到諸侯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再後來其子曹丕稱帝,追尊其父親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 7 # 曉肥俠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把持朝綱,曹操不願與之同流合汙,於是逃出洛陽到了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諸侯共討董卓;192年兗州刺史劉岱死於西進的青州黃巾軍之手,濟北相鮑信和陳宮等人共推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出任兗州牧;204年曹操攻破鄴城,205年曹操上表朝廷歸還兗州牧,改為出任冀州牧。

    曹操是豫州沛中國人,陳留是其起兵之處,兗州是他的發跡和龍興之處,冀州更是曹操成就大業的行政中心和大本營,豫州、兗州(陳留郡是兗州治下)和冀州在戰國時期主要是楚國、齊國、南韓、魏國和趙國的地盤,既然曹操起兵於陳留,興起於兗州,大業成於冀州,為何捨棄楚王、齊王、韓王、趙王等名號卻偏偏只稱魏王?原因有三,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擊敗袁紹,又用了幾年時間於204年攻破袁氏大本營鄴城後,曹操把鄴城定為自己的行政中心,包括政令、軍令都是從鄴城發出,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只留有少數官吏而已,可以說大漢的中心是在鄴城而不是在許都。

    鄴城是冀州治下的魏郡郡治所在,魏郡原本有十五縣,建安十七年(212年)也就是曹操進封魏公的前一年,曹操擴大了魏郡的範圍,把魏郡周邊分屬於河內、東郡、鉅鹿、趙國等十四個縣充實到魏郡,這樣魏郡的規模一下子幾乎擴大了一倍。

    由此可見曹操對魏郡的情有獨鍾,也能看出曹操其實已經在為自己做打算了,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後的國號和地緣政治有一定關係,曹操的政治中心在魏郡,魏郡本身又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核心區域之一,所以曹操先稱魏公再稱魏王是順理成章之事。

    第二,曹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國成為曹姓始祖之一,曹操和自稱是其先祖的西漢開國功臣曹參都是源自姬姓。戰國七雄中的魏國也是源自於姬姓:魏氏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姬高),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被晉獻公封於魏地,魏氏由此得姓;畢萬的十二世孫魏斯就是魏文侯,由此可見曹姓和魏姓系出同源。

    第三,“魏,大名也。”,魏同巍意思就是高大雄偉,魏有“高達巍峨之意”,這是個好兆頭,古人對此比較講究,即使曹操也不能免俗,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綜合來看,曹操先稱魏公再稱魏王其實是有據可循、有其合理之處的。

  • 8 # 海天一色孤帆遠去

    曹操進封為魏王時魏國(諸候王國)便建立了,名義上是漢帝國分封下的魏王國,而並非曹丕篡漢才建立魏國,實際上曹丕實行了自下而上的升級,將原魏王國升級為魏帝國(大魏皇帝而非魏王),雖沒有一統天下,但法理上是受命於天接受漢帝禪位的天下唯一合法政權,其餘肖小不過是遲早會被收拾的亂臣賊子而己。

  • 9 # 勇往直前的毛毛蟲

    曹操稱魏王因為他曾受封魏公,所謂魏公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可建立公國,魏王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建立王國,當然了,皇帝的帝國只能有一個,但皇帝可以分封王國、公國,有的時期還有候國,這些人在通過某些手段奪取帝位的時候,一般為了不留下亂臣賊子的名聲,總是為裝是皇帝自願禪讓的,而且自己很忠心,所以以封地為國號,比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後來孫權叫吳國(雖然他們是仇人,但這是習慣),還有司馬家族,封晉王,所以有晉朝,另外糾正以下,曹操不是以陳留為根據地,“魏“是指以冀州允州為中心的地區,曹操的統治中心在鄴城,位於冀州。

  • 10 # 石湖魚

    古代王號,以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命號為高,而這其中又以秦晉齊楚為尊,這幾個一般不會給外姓人的,老曹能混個魏王,已經很高了。而更重要的,老曹的魏王並非虛號,他有實際封國的,所以呢,以他領地所屬,給予魏王再自然不過,給個齊王,要不老曹搬家去山東,要不老曹舍了封國,當個虛王,你覺得他樂意那個?

  • 1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什麼曹操被稱為魏王而不是秦王或者楚王?因為曹操喜歡啊

    漢獻帝想給曹操封王嗎?怎麼可能,漢朝以孝道治天下,而劉協的老祖宗劉邦在漢朝剛剛立國的時候就與大臣們約定,非劉姓不能為王,所以曹操這個魏王的封號完全就是他威脅獻帝給他弄的,畢竟當時獻帝毫無實權,軍權,財權和政權都在曹操集團手裡,許昌城中真是“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既然如此,曹操想要什麼王號,獻帝都得給他。

    那麼為何曹操想要魏王這個封號呢?這裡有一個地域原因

    因為曹操後期的主要大本營不在許昌,而是冀州的鄴城,它是魏郡郡治地點,魏郡原本有十五縣,建安十七年(212年)也就是曹操進封魏公的前一年,曹操擴充套件了魏郡的規模,把魏郡周邊分歸於河內、東郡、鉅鹿、趙國等十四個縣充實到魏郡,這樣魏郡的規模一會兒簡直擴充套件了一倍。稱王后曹操又把這裡當成自己的都城經營,所以魏為王號並不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的軍事實力和被美國打敗前的伊拉克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