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旗卷南風

    七次全球大流行

    霍亂屬於比較古老的傳染病,最早有關霍亂病例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和古希臘時期。中國古代中醫典籍中也有關於霍亂的記載,如張仲景的《傷寒論》。一般認為,印度的恆河三角洲地區是霍亂的起源地。因該地區有水葬習俗——人死後不入土,屍體被拋入恆河順流而下,極易造成霍亂等瘟疫流行。但彼時,霍亂只是地區性的傳染性疾病,並未引起過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流行。

    然而,到了19 世紀,英國殖民者的到來以及東西方貿易路線的建立無意中為霍亂大流行提供了傳播途徑。1817年,恆河洪水令印度傑索爾地區暴發霍亂,疫情一路蔓延至整個印度和斯里蘭卡,又傳播至緬甸、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地區。

    1820年,霍亂經商船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並迅速傳遍全國。因此次疫情發生在嘉慶、道光年間,又被稱為嘉道大疫。史書記載:“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患者多由於急劇脫水而腿腳抽筋、肌肉攣縮,故而民間又稱之為吊腳痧、癟螺痧、轉腿肚、鬼偷肉等。1821年,霍亂經英國士兵帶回歐洲,並於1822年傳入日本,後於1824年突然消失。這便是霍亂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生過七次霍亂大流行,它們分別是:1817年至1824年、1829年 至1851年、1852年 至1859年、1863年至1875年、1881年至1896年、1899年至1923年、1961年至今。從時間上看,前六次霍亂大流行幾乎涵蓋了19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因此霍亂也被稱為“19 世紀的世界病”。

    從病原學上來看,引起前六次霍亂大流行的均是霍亂弧菌古典生物型。1961年,科學家在埃及的埃爾托地區發現了一種新的霍亂菌——埃爾託生物型。埃爾託生物型在印度、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引起了第七次霍亂大流行。時至今日,全球每年仍有約500 萬霍亂病例,約10 萬人死於霍亂。

    霍亂真兇——虎烈拉

    引起烈性傳染病霍亂的病原體是霍亂弧菌。曾有人將霍亂弧菌音譯為虎烈拉,以形容這種病原體的兇猛。根據O 抗原的不同,霍亂弧菌分為兩百多個血清群,引起七次世界大流行的都是O1 群。1992年,在加拉灣地區出現了一種新的引起霍亂的血清群——O139 群。

    人類是霍亂弧菌的唯一易感者,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被汙染的水或食物經口攝入。霍亂弧菌耐鹼不耐酸——正常情況下只能在胃酸中存活4 分鐘。因此,被人體吞入的大部分霍亂弧菌會被胃酸殺死,只有一次性攝入大量霍亂弧菌(如108 數量級)才會使霍亂弧菌“穿”過酸性的胃,到達分泌鹼性液體的小腸,引起人體感染。

    在小腸中,霍亂弧菌首先透過活潑的鞭毛運動進入腸黏膜表面的黏液層,再借助菌毛的黏附功能定植於腸壁上皮細胞表面。霍亂弧菌不會侵入上皮細胞,也不會入血,它在上皮細胞表面繁殖,併產生霍亂腸毒素,可導致患者劇烈嘔吐和米泔水樣腹瀉,嚴重時可令患者每小時失水一升。如不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患者會由於大量失水和電解質喪失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低鹼血癥、低容量性休克、心律不齊和腎衰竭,未經治療患者的死亡率高達60%。但如果及時治療,該病的死亡率可降至1%。

    霍亂偵探——約翰·斯諾

    在倫敦市一條名為寬街的道路中央,至今還保留著一口被拆掉把手的水泵。這是為了紀念約翰·斯諾醫生——第一個發現霍亂傳播方式的人。

    1854年,第三次霍亂大流行期間,倫敦蘇活區暴發霍亂疫情。短短十天的時間,霍亂造成500 名居民死亡,令該地區四分之三的居民逃離,被稱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霍亂事件”。在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霍亂的傳播途徑是什麼,很多人認為不清潔的空氣和環境——也就是“瘴氣”,是引起霍亂的罪魁禍首。

    無法確定傳染源就不能有效控制疫情。作為皇家內科醫學院的成員,約翰·斯諾對病例進行了統計學調查,他初步懷疑疫情可能與水源有關。於是,他將死亡患者的地址用點的形式標註在地圖上,再將該地區的每一口水井和水泵都標到地圖上,繪製成了一張經典的流行病學“點地圖”。透過這張點地圖,約翰·斯諾發現幾乎所有死亡病例都聚集在一個位於寬街上的抽水泵的周圍。只有兩個例外令約翰·斯諾感到頭疼:位於水泵旁的感化院和一座啤酒廠竟然沒有任何患者。經過調查,約翰·斯諾發現感化院裡有水井,而啤酒廠為工人們提供免費啤酒。約翰·斯諾還從另外兩個死亡病例中發現了更有力的證據:在倫敦的另一個地區,有一對從寬街搬過去的母女,她們喝慣了寬街上的水,每天去寬街打水,結果都染上霍亂而死去。

    至此,基於完整的證據鏈,約翰·斯諾發現了此次霍亂疫情的“真兇”——寬街上一口受汙染的水泵。原來,最初汙染水源的是一個感染霍亂的女嬰,她的父母把洗尿布的水直接倒進了化糞池,化糞池的水又滲漏進了附近的水泵裡汙染了水源,從而引發了1854年的倫敦疫情。

    約翰·斯諾向政府建議拆掉寬街水泵的把手,令周圍居民無法從這裡打水。這一簡單的措施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令倫敦的霍亂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後來,以此次霍亂疫情為契機,倫敦市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下水道改造,將汙水與飲用水管道徹底分隔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現代化下水道系統,有效地控制住了之後的霍亂疫情。

    因此偉大貢獻,約翰·斯諾不僅成為現代流行病學的先驅,更被尊為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內科醫生。

    霍亂剋星——羅伯特·科赫

    儘管早在1854年,約翰·斯諾就已經發現了霍亂的水源性傳播途徑,然而,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在最終被人們接受之前會受到很多質疑。一些有名的科學家仍堅信霍亂透過空氣傳播。究其原因,當時人們不能確定引起霍亂的是何種病原。

    1883年,第五次霍亂大流行襲擊埃及。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作為世界交通大動脈貫通歐亞。埃及暴發霍亂後,歐洲一片恐慌。因此,埃及政府連忙向當時處於微生物學研究國際領先地位的德、法兩國求救。其中,德國派出的國家醫療隊裡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

    羅伯特·科赫是與法國的路易斯·巴斯德齊名的細菌學家。科赫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出了病原學鑑定的科赫法則,時至今日仍然是實驗室病原鑑定的金標準。另外,科赫還是炭疽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諸多病原體的發現者,並於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可以說,德國這次派出了國寶級的科學家,決心搶在法華人之前找到霍亂的病原體。

    在埃及,科赫第一次從死亡患者的小腸黏膜上觀察到了一種體形彎曲,如同逗點狀的細菌,這就是霍亂弧菌。但受限於實驗條件,科赫沒能成功分離出純菌株。對於科學家來說,病原體的分離培養十分重要。這是因為,科學家不僅可以用病原體的純培養物進行病原學鑑定,還可以據此研製疫苗,對傳染病進行精準防控。於是,1884年,追著疫情跑的科赫又來到了印度。在加爾各答,科赫終於成功分離出霍亂弧菌菌株,並用科赫法則證明了經水傳播的霍亂弧菌才是引起霍亂的病原,而非什麼“瘴氣”。

    至此,困擾人類多年的霍亂傳播謎團終於被解開——霍亂是透過被汙染的水源和食物進行傳播,只有改善社群環境,加強水源管理,培養良好個人衛生,不生食水產品,將汙水和飲用水嚴格分離,才能有效預防霍亂。後來,為獎勵科赫對霍亂防控工作做出的傑出貢獻,德國政府頒發給他10 萬馬克獎金。

    在科赫發現霍亂弧菌之後,世界各國陸續開展疫苗研製工作。1894年,俄華人Haffkine 研製出了霍亂減毒活疫苗。1896年,德華人威廉·科勒透過56℃滅活菌株,製成霍亂滅活疫苗。滅活疫苗在1902年日本霍亂大流行期間投入使用,並獲得成功。

    不過,霍亂主要引起腸道區域性黏膜免疫,故而肌肉注射菌苗對人群的保護性較差,血清抗體持續的時間也較短。目前,霍亂疫苗研製的主要方向轉向口服菌苗,如B亞單位-全菌滅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減毒活疫苗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職業教育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