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惑而惑009

    中華文明有信史記載的就有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死死打打殺殺何止幾十億萬人!但凡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傳下來的,都是非常牛的存在,更何況劉邦這樣白手起家成為一國開國之君的人物,他們更是鳳毛麟角,站在我們民族人物金字塔頂的存在!所以對劉邦評價高是正常的,評價不高的人反而是井底之蛙不正常的!

  • 2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因為劉邦對“人才”的方式很特別,完全是以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方式去“任用”。

    比如陳平,先投靠魏王,再投項羽。陳平在項羽這是真的按照正常人的方式晉升的,第一步,跟著項羽“從入破秦,賜平爵卿。”;第二次晉升,“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這裡的殷王是司馬卬,跟著章邯的將領,也就是章邯投降了項羽,陳平有功。第三次晉升,“項王使項悍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然後劉邦東出,司馬卬投降劉邦,陳平怕被殺,果斷跑路。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項羽的人事結構是一層一層晉升,比較正常。

    再看劉邦。

    陳平一見劉邦,陳平在項羽那做都尉,劉邦就給了個都尉。後面還做“典護軍”,就監軍,權力相當大。

    於是漢王與語而說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為都尉。”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

    然後引來其它老將的不滿,說陳平人品不行,且忠誠度不夠,等等,劉邦就把陳平找來問。

    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

    陳平一番回答,劉邦比較滿意,又升官了,為護軍中尉。

    看劉邦對陳平的任用,完全是一種“不能理解”的飛昇,跨跨幾下就成領導。

    韓信,也是同樣。

    剛到劉邦那,由夏侯嬰推薦給劉邦,劉邦也不面試,直接給治粟都尉的官職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然後蕭何推薦,並親自追回來後,劉邦再面試,直接給大將軍的位置,讓他領兵作戰,這要換成正常人,那肯定得三思,萬一這人要是能力不行,衝出去就失敗,那這不就全完了嗎。

    但劉邦似乎就沒考慮過,似乎完全就是劉邦運氣好,韓信成功了。

    但是,真正的戰爭,或者商戰,大公司經營,完全不會有任何運氣成份的。劉邦能憑几句話就認定“經世之才”,並給重用,甚至賭上全部成本,這就是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能力。

    正常的公司經營,對人才往往是一個功績一層升級,且都是有考核的,就比如項羽那,陳平的晉升方式。但劉邦這,相當不正常,這幾句話,就成公司高層了,這其中到底的多少理解,史書沒寫,只能靠人猜。

    或許只有到了那個層次的人,能稍微理解劉邦的過人之處。這也是越牛的人,越佩服劉邦的地方,因為到了那個層次,對人才,特別是大才的挑選是異常重要的,可直接決定公司的存亡,但如何看出大才,這是最難的,但這個“難”,似乎對劉邦而言,不存在。

  • 3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劉邦之所以讓人敬佩是因為他是白手起家,最終承接了天下的皇位,對於劉邦而言自己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斷去擴大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根據現實的情況不斷去調整自身的策略,從而讓自己得到更多的資源,在廣武對峙時,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再這樣的生死關頭,他都可以強行壓住自己身體的虛弱,成功的騙過項羽完成了最後的治療,在最後雙方和約後,項羽領兵撤退,劉邦能夠聽從張良的建議,果斷髮動襲擊最終將項羽打敗取得最終的勝利,這樣的人雖然出身低微但是他能夠不認命,不妥協,努力奮鬥,最終取得了成就,這在那個以出身決定未來的環境中,這樣的成就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成就無疑成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榜樣,正因為這樣所以不論是成功還是沒成功的人大家都對其充滿了敬佩,因為只有經過苦難的人才能夠更加體會苦難的不易。

  • 4 # sunjin6278

    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亂晉建立漢趙的開國皇帝匈奴貴族劉淵說:“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十六國時期建立後趙的羯族開國皇帝石勒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

    唐太宗李世民說:“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敬仰劉邦,故兼姓劉氏;又以蕭何助劉,故變其母族、後族為蕭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說:“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明太祖朱元璋說:“惟漢高祖除贏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開萬世之功者也。”

    開國領袖毛澤東說:“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我們一般人讀《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都覺得劉邦不過是個街頭無賴出身,真的沒什麼本事。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不過是有“漢初三傑”相幫而已。甚至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對劉邦不事產業,成天與一幫混混東遊西逛也很看不起。以致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對父親開玩笑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但為什麼越是歷史名人牛人,越敬重劉邦越對他評價很高呢?

    孫子曰:“善戰者,無赫赫之兵。”在武俠小說中,有一種頂級高手,那就是無招勝有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兩種成功人士,一種是憑著自己的才能,經過一翻拼搏苦殺,方殺透重圍而出,顯得功績赫赫,無與倫比;而另一種人,好像資質平平,為人做事,平淡無奇,覺得是個人都能與之相比,但他卻取得了成功,讓眾人不服。其實劉邦正是這種“平淡無奇”卻能成功的人。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因為歷史名人牛人,都是開基創業的內行,他們深懂劉邦“平淡無奇”的深妙,因此就很推崇劉邦,對他自然也評價甚高。那麼,劉邦究竟在“平淡無奇”中有何深妙呢?

    獨到的識人能力

    劉邦獨具慧眼,很會識人用人。我們一般用人,都是看一個人的業績才給予重用,而劉邦就很特別。韓信本是個窮困潦倒的平民,不得已參加了項羽的起義軍,但在項羽帳下,一直默默無聞,後來憑功績,做了個郎中的官,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都不予採納。於是韓信投奔了劉邦,經夏侯嬰舉薦,劉邦直接將韓信提拔為治粟都尉,再經蕭何舉薦,劉邦金臺拜將,一下子將韓信拜為大將軍。要知道,韓信在劉邦處可是寸功未立,也沒什麼過人的表現,劉邦單憑夏侯嬰、蕭何的一力舉薦,竟敢直接讓韓信一步登天,試問哪個領導敢這樣用人?

    在楚漢戰爭正酣之際,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大將。季布曾領兵幾次使劉邦受困,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而且差一點就捉住了劉邦,但丁公最後好心放了劉邦。劉邦打敗項羽稱帝后,很記恨季布幾次逼自己入窘境,就將季布抓來治罪。但他又覺得自己以後也需要這樣的忠臣來輔佐,不但沒殺季布,還讓他做了郎中。丁公聽說季布都能做官,他救過劉邦,自然更能做官了。就去投奔劉邦,沒想到劉邦當即就將他抓了起來,說:“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說吧,劉邦就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劉邦病重彌留之際,呂后問他死後人事安排:“蕭相國死後,誰能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可代。”“曹參之後呢?”“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讓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善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的,肯定是他,就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問:“王陵之後呢?”劉邦說:“以後的事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此後的歷史也表明,基本上都是按劉邦所說來發展的,神奇吧。

    超人的納諫能力

    劉邦之所以最後能成功建立漢朝,與他從善如流是分不開的。劉邦伐秦進軍咸陽的路上,南陽城堅難以攻克,劉邦就想繞城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前有強敵,後有南陽兵,會很危險。就建議劉邦更換旗幟,夜間率兵悄悄原路返回重重圍住南陽城。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包圍了南陽城,又採用陳恢的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兵民,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南陽城。在到達入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嶢關時,有秦重兵把守,劉邦又是聽取了張良的疑兵計和攻心計,輕取了嶢關。進入咸陽後,劉邦有點飄飄然,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正是張良的及時提醒,才讓劉邦猛然驚醒,封存府庫,與民約法三章,迎得了關中民心。

    以後劉邦更是聽從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計謀,入漢中,拜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劉邦更是採納了張良、酈食其、韓信、陳平之謀,攻城掠地,佔據優勢,垓下一役,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

    牢牢把握戰略優勢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雖然弱於項羽,不斷被項羽擊敗,甚至有時被項羽打得只剩孤身一人。但劉邦從不氣餒,始終在戰略大局上佔據優勢。西攻咸陽,他最先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贏得關中民心,為以後建立穩固的關中根據地打下了基礎。他封存秦宮珠寶財物和府庫,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不與項羽爭高低,從道義上已佔據了優勢。項羽強制封王后,東歸,劉邦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佔領了關中,向東爭奪天下,勝可進,敗可退,佔盡地利優勢。在與項羽爭天下中,他一邊與項羽周旋,又一邊派韓信採用迂迴之策,順利剪除不服自己命令的諸侯,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陷項羽於合圍之中。正是劉邦牢牢把握了戰略優勢,雖然項羽兵精將悍,屢戰屢勝,但最後終陷劉邦布的大局之中,以被逼死烏江作結。

    此外,劉邦建立漢朝後,還聽取張良、婁敬的建議,放棄建都洛陽,將都城建在了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的關中長安,奠定了大漢穩固的基業。

    超強的糾錯能力

    人都有頭腦發熱,或驕傲放縱的時候,以致陷入困境,劉邦也不能脫俗,但劉邦卻能及時糾錯,扭轉頹勢。趁項羽攻打齊王田榮之際,劉邦糾集天下諸侯56萬人馬伐楚,順利攻克了楚軍都城彭城。劉邦被這輕而易舉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忘形,大肆收集珍寶美女,整日與諸侯置酒高會。卻被項羽來了個偷襲,56萬大軍頃刻瓦解。劉邦拋妻棄子,惶惶而逃,眾諸侯也紛紛反水。劉邦逃至下邑,在萬念俱灰中,聽取了張良的下邑之謀,及時調整了策略,利用楚將英布、彭越與項羽的隔閡不滿,進行拉攏利誘;再派韓信北擊燕趙,發展壯大漢軍,迂迴包抄楚軍。正是這個內外聯合之策,扭轉了戰爭局勢,最終讓劉邦依此走向了勝利。

    為了挽回彭城之戰的頹勢,劉邦也接受了酈食其的計策,推行分封制,讓劉邦鑄六國之印,復立六國之後,以孤立項羽,建立像周朝那樣的王業。劉邦當時沒有看到該計策的危害性,就速命鑄印,讓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正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從外地回來,聽了此計,跺著腳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接著張良為劉邦詳細分析了該計策的危害性,劉邦如夢方醒,趕忙派人追回酈食其,銷燬印璽,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劉邦建立漢朝後,先重點分封了自己平時親近喜愛的人。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有很多未得到封賞的將士,既怕得不到封賞,又怕因以往過失遭劉邦責難,因此常聚在一起訴說不滿情緒。劉邦知道後,就依張良計,先封了自己最惱恨的人雍齒,並明確表示每個人都會輪功行賞。這些人一看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得到封賞,就不再憂慮自己不能得到封賞了。劉邦此舉不但糾正了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與將領們的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劉邦建漢後,北方匈奴非常強大,常常侵擾漢邊疆。為了解決匈奴問題,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進擊匈奴。匈奴人當時也很狡猾,以故意小敗逃跑和只顯露老弱病殘之兵,來引誘漢軍追擊。婁敬識破了匈奴詭計,力勸劉邦停止追擊。劉邦不但不聽,還免職婁敬,將其充軍發配。劉邦率軍追擊到平城白登山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包圍。七天七夜,多虧採用了陳平之計,厚賂單于之妻閼氏,才得以解圍脫身。劉邦脫險回朝後,馬上召回婁敬,檢討自己的錯誤,恢復婁敬的官職,並接受婁敬對匈奴和親之策,緩和了匈奴的侵擾,有利於漢初的休養生息,積聚國力。

    超強的駕馭人心能力

    劉邦屬下王陵曾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確實劉邦豁達大度,寬厚待人,與項羽的殘暴正相反。劉邦入咸陽,封府庫,屯軍霸上整治軍隊,善待秦王子嬰,並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受到了關中人民的歡迎。而項羽入咸陽,殺秦王子嬰和秦朝王族,火燒阿旁宮,將秦宮珍寶美女劫掠一空,又按自己的喜好封王,很不得民心。劉邦雖厭惡儒生,但對是人才的酈食其、叔孫通等儒士,依然加以重用。對代自己而死的大將紀信,一直念念不忘,稱帝后厚賞其後人,還立廟祭祀紀信。

    對在戰爭中立有功勳的將士,劉邦大加封賞,建國稱帝后,除封七位異姓王外,還對一百四十三位有功將士封侯,並立下封爵誓詞:“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有人會說劉邦後來也誅殺了像韓信、彭越那樣的功臣。其實,劉邦著力誅殺的只是對自己中央統治有威脅的異姓王,其餘功臣宿將,如蕭何、曹參、周勃、灌英、夏侯嬰、張良、陳平,甚至他特別惱恨的雍齒、項佗等,都得到了善待,其爵位也能被後代承襲。

    劉邦正是不吝嗇爵位、土地,有功必封賞,說到做到,才駕馭了眾將士之心;還以他的寬懷大度,施惠於民,贏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最終取得了天下,成了漢高祖。

    天才出自勤奮。人與人的智力都是相差無幾的,只要有足夠的創業平臺,再平常的人有時候也能創出不凡的業績來。有人說,跟隨劉邦創業的,都是一群狐朋狗友的小混混,為什麼後來都成了治國大才?誠然,樊噲“以屠狗為事”,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灌嬰“販繒者也”,周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就算“層次”稍高一點的蕭何、曹參,也不過是縣衙的“刀筆小吏”。他們確實是一幫“碌碌未有奇”的人,為什麼後來都做出了不凡之事,成了創漢大才呢?這正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特殊“混混”劉邦,正是劉邦獨特的才能,給他們搭建了一個能讓他們施展拳腳的平臺,他們才個個成了治國大才。因此,一生能跟對一個會“混”的人,也是很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蒜苗的正確過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