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58371097037223

    守紀律 講整潔

    德華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幹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華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華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華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華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德華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華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華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準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華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譁。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儘可能安排在週末,儘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華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覆。當然,人際關係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華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開啟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華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注: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周圍環境的改變,傳統的德國風俗也隨之有所變化,年輕的一代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過老一代的,大部分的德華人還是從本質上遵循著這些風俗習慣的。

    大家在接觸德華人的時候,也會接觸到老一代的典型德華人和現在的德國年輕人的差別。

  • 2 # 石頭魚20830401

    德國在歷史上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

    音樂是德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的典故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