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lowLife1232338141

    我提個建議:教育部、各省市政府及民間有心教育者出錢,請清北、C9和中上985在每個高考人口大省各辦一個分校,保證高水平師資和軟硬體設施,這些分校對所在省份提供40%以上的招生名額。國家出錢,民間資本贊助,讓清北、C9和中上985高校藉機全球高薪招聘校長、教授和青年科學家,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10倍擴招,為真正實現雙一流打好人才基礎。

  • 2 #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毛主席說綱舉目張,教育的改革不僅在教育部更關鍵的在於人社部,如果職業院校,非全日制教育和傳統的全日制畢業生,真正能做到就業,待遇同等對待,不破歧視,那麼中國存在多年的教育問題應該也就解決了

  • 3 # 哈欠連天

    高考移民不是這幾年才有的,在20年前我們還是老實巴交的工人子弟的時候,當地有錢有路子的家庭就開始安排孩子到新疆啊青海啊甚至香港去參加考試,為的就是當地分低,可以上個好學校。人家是直接在當地入戶了,從手續上看並沒有沒問題,至於怎麼落戶的嘛………

    可以想象,只要高考地區差異存在,這種現象就不會消失,建不建新學校跟有幾所好學校是兩碼事。全國統一試卷,統一錄取分數才是對各地考生最公平的做法,但是又引出一個新問題,各地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如果統一高考,又會將高考移民變成中考移民,仍然是有錢人為所欲為,沒錢人認命。

  • 4 # 使用者5285845668091

    我們國家的戶籍制度,高考的戶籍制度的不公平導至大量高考移,大陸移民人不少。移出國的人也不少。大家沒有北京,上海戶口考不上好學校。移民海外人大多了。

  • 5 # 所羅門門衛

    最讓人震驚的一次科考,發生在1397年,是在一次科考進士的選拔中,被錄取的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這次將科舉考試中南北地域取材之爭一下就激化了。說這榜單中錄取的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被錄取,這是以往的科舉考試從來沒有過的。

    北方的考生被激怒了,一起聯名上書說主考官偏袒南方人,不然怎麼會北方人一個都沒有?其實南方人在讀書考試方面,確實是有壓倒性優勢的,事情鬧大之後,皇帝朱元璋就知道了這件事情,朱元璋也覺得奇怪,怎麼可能錄取的進士中沒有一個北方人。作為一名操持天下的皇帝,這樣的結果也讓皇帝的面子上過不去,畢竟有很大的可能是不公平的。

    為了公平公正,朱元璋皇帝親自作為主考官,又重新考了一次。這回把前三甲分別授予了山東人和山西人。然而,這次放榜時錄取的進士中,被錄取的61人又很奇妙的都是北方人了。於是,在中國科舉考試的歷史上,就出現了一件奇妙的事情,同一年竟然有兩張榜單,一張全部都是南方人,另一張全部都是北方人。

    這南北榜單的對立一時間讓科舉考試中南北的對立的矛盾空前的緊張。科舉取士是國家大事,儘管朱元璋用自己的權力,透過行政干預,硬生生的將那一年的科舉考試進士的名額給了北方人,但是南方人考試讀書很厲害,北方人相對而言考不過南方人,當時科舉考試進士有被南方人壟斷的趨勢。這些都是不送回避的現實情況。

    統計後來南方人考到進士的比率,南方人依然佔83.6%,北方省級進士佔11.6%,而西南省份的進士只有4.7%。就像浙江福建江西廣東這些省份,在整個王朝人才的選拔上有壓倒性的優勢。為了打破南方人對科舉進士的壟斷,國家科舉取士制度發生了調整。

    在每年科舉考試全國進士中,只要一百人。而這一百人中也有比例要求,其中南方人要60人,北方四十人。這樣一來,就從國家制度層面保證了北方人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可能。後來又為了照顧科舉勢力更加薄弱的西南人,選拔的比例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南方有五十五個名額,北方有三十五個名額,中部地區有五個名額。

    後來一直到康熙年間為止,明清兩代各地區科舉考試的比例都沒有發生變化。這個比例基本和各個考區的人口都相吻合,所以大家也就同意這樣的選拔方式,可是這樣一來,科舉考試不再是全國範圍內對人才的選拔,而是變成了各個地區內,各位考生的競爭。這就保證了文化教育落後地區,各位有志之士透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的可能性。

  • 6 # 海的那一邊007

    高考移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在普通百姓看來,主要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所導致。全國高考政策不統一,各地高考錄取分數線和錄取率相差巨大,特別是華僑生這一塊,成為了今年來大家熱議的話題。

    如果不找準原因從根上治理,建再多也是一樣。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完善招生制度,公開透明化,增加社會監督力度和懲罰制度。教育監管者多辛苦畢竟,教育是社會的公益事業,而非商業。

  • 7 # 交大升學小博士

    高考移民問題產生的根源肯定是教育資源的地區分配不均衡,也就是區域之間的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差距非常大,相差非常懸殊的這樣一種根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其實我們國家古代以來就有所謂的這種高考移民不過古代的在科舉社會里,這個問題被稱作是“冒籍”,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就是假冒籍貫,假冒學籍。

    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真的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非常的懸殊,國家在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肯定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在教育資源分配上面做到完全的均衡,即使在古代科技社會里我們也沒能做到能夠全國統一的這樣一種教育資源分配,其實在國外發達也是很難做到的。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最根本的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戶籍制度,由於這種戶籍制度的限制導致考生其實在這個受教育機會上面一出生就有一種天然的不平等,也就是我們教育學中所研究的現象,出現了教育的機會不公平的問題。

    正是由於這種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然後對於那些受教育機會比較缺乏的地區一旦他們掌握足夠的社會資源,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去突破現有的制度障礙,是尋找對他們有力的破解策略,甚至有些人會鋌而走險,出現了這種高考移民的情況。

    其實這個問題確實它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他還跟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制度是密切相關的。

    這種問題不能簡簡單單的透過新建一些大學呀,或者說在那些貧困地區來多建造一些大學來解決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問題。

    不過我們國家其實也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在改善,尤其是在對這個教育機會公平方面還是做了不少的改革的,像目前一些地區專項計劃,貧困地區的這種專項計劃對於弱勢群體的那種教育機會的傾斜幅度還是比較大的。

  • 8 # 智本社

    高考移民的原因並不複雜,看看下面這張各地區的一本錄取排行榜就知道為什麼了。我們國家的家長們,對孩子前途的關心排在世界前列,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上一個好大學,有一個好前程。所以很多家長會不惜一切代價幫助孩子在高考取得好成績,包括給孩子跨省轉戶口,甚至移民。

    這個問題不是多建幾所大學就能解決的。家長不是希望孩子上大學,而是希望孩子能上好大學,好大學永遠是稀缺資源,不是小學、幼兒園,想建就建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困擾中國好幾百年了。雖然,目前的分省區排名錄取的方式受到了很多質疑,但卻也沒有人能夠提出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所以,高考移民短期內是無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速度與激情的關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