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87070870905080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資訊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華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中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係,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華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華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閤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華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華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Grand SantaFe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薑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華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讚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落葉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華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暱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在一起的情侶適合穿什麼情侶裝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