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利的世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陸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2.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繫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4.倫理關係處理上的仁義主張

    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係、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複雜社會關係、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範。

    5.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鬥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6.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

    “ 中庸 ” 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 “ 度 ” ,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 “ 中庸 ” 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 “ 中庸 ” 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7.個人理想上追求“修齊治平”

    《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追求。

    8.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

    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煥發生命力。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有了文化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華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華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特992g裝載機自重多少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