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我認同

    這個渠道就多囉,數幾個大專案吧,比如稅收,房地產買賣、國企企業及政府辦企事業單位收入等等,這些除了上交上政府部門比如地級和省級及國家外,其餘都留下縣財政收入作為使用。

  • 2 # 灑脫的心路123456

    一、個人收入調節稅。個人月收入超過5千元的都得交稅。二、商業稅收。商場、飯店等營業收入交稅。三、高速公路過道費,應該留下一部分給當地財政。四、燃油稅、教育附加稅等。你開車加油就交稅。五、賣地款。縣城開發樓盤需要政府賣地。六、房屋交易稅。買賣樓房過戶辦手續交稅。t、汽車購置稅、車船稅。每年買新車的、車上保險時交的。八、工業交的稅收。九、其它等等!

  • 3 # 王文錦

    ①我認為,機構改革應該徹底取消縣級行政機構,實行地級市直接管理鄉鎮區,且擴大鄉鎮管理範圍,一個鎮大約管理二十萬人口,一個鄉大約管理十萬人口,並且其管理模式、組織機構、單位編制仍和現在的鄉鎮一樣,不允許擴大。區只能管理城市區域,不能兼管一部分農村。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財政支出,減輕人民財政負擔,提高行政效率,充分發揮地級市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縣這一級,行政機構齊全,官民比最大,人民財政負擔最重,大部分縣都是吃飯財政,甚至吃飯都不夠,還如何搞建設?為了維持龐大的政府支出,大量消耗了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只有取消縣級行政機構,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財政支出,減輕人民負擔。現在交通通訊發達,完全可以這樣做。

    有些人總說取消地級市,實際上他們說的取消地級市的實質就是地級市不管各縣了,可是那個地級城市還存在,那個城市的各個區、街道、社群還存在,還需要那一整套管理機構,還要花費那樣多的財政支出。所以,這個方法不可取。同時,若地級市不管各縣,則省一級管理的市縣就太多了,一個省直接管理一百多個市、縣,一定會管理不好的。

    對於一些比較發達的大縣,城鎮人口多達幾十萬人,就應該把它們改造為地級市,並讓它們下轄一定數量的鄉鎮區。如此,一個省內的地級市就可以增加到一、二十個或二、三十個以上甚至更多。

    按照這樣子的構想,全國省以下的行政區劃就是省、市、區鎮鄉、街道村。

    中心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是巨大而明顯的,應該適當的集中擴大地級中心城市,而不是搞那麼多的縣一級衛星小城鎮。尤其是地級市下再設縣級市,稱呼為某某市某某市,這樣很不容易區分。分散發展不是方向,集中培育中心城市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②關於大城市,尤其是直轄市,我也有一個設想,可以把人口超過一千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都,如北京都、重慶都等等,下邊的管理仍和現在一樣,且都下也可以設地級市,比如重慶市下邊就可以設立其它地級市,稱為重慶都某某市,地級市下仍採取我本文裡所建議的地級市直管區鎮鄉的方法。

    如此,關於那些集中連片的居民區的稱謂就有“都、市、鎮、村”等等。以後凡是一個大城市人口超過一千萬以上,都直接改為都,隸屬於中央直轄,並允許其下轄一部分的地級市(實際上這時候的所有市都是一樣的)。

    ③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人提出並贊成分省設想,認為目前的省級行政區太大了,與中央分權,不利於中央領導。其實這樣的行政區劃改革根本不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其實質就是自己的一種個人愛好而已,三十多個省與五十多個省究竟有多少區別呢?無非就是再增加十幾個省級行政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而已,不知道又要耗費國家和人民的多少的財政收入啊!任何事情的改革都要對人類的進步有利,而不是形式主義和做表面文章。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注意的是行政體制,而不是行政區劃。當然剛建國時出現的六大區則與現在的三十多個省不可同日而語,有著本質的不同。

  • 4 # 書誤人生

    一個縣市富不富,主要看財政收入。它關係到區域內的每個人,這個“大盤子”是從那些地方“入賬”的呢?

    不復雜,一目瞭然: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有稅收、非稅收入。前者好理解。後者包括行政罰款和行政事業收費(政府提供服務收取的費用、各學校學生繳納的學費和住宿費、醫院收入、國有資產出租處置收入等等)。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這部分絕大部分是土地出讓收入即賣地收入。

    三,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就是國企每年上繳的利潤,國家參股的公司分紅。

    四,社保基金收入。即職工、個體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收入,不過此款必須專款專用,只能用來發放退休金和報銷醫藥費。

  • 5 # 無事翻書有空說話

    一是各種稅收的留成部分,中央財政規定有留成比例,各個稅種比例不同,工商業基礎好的佔比較多,以煙、牧、果業為主的佔比較少。

    二是國家規定的非稅收入,醫療服務、文化產業、房產租賃、運輸管理、牛羊屠宰、等專案歸地方財政。凡是使用行政事業收費憑證的都屬於非稅收入,但存在“空轉”和“虛胖”問題。例如醫療機構的收費票據使用財政收據,入庫出庫只反映在數字上轉圈。

    三是土地出讓金,原來歸地方財政,佔財政收入的50%,有的地方竟達到80還多,為了竭制形成“土地財政”現在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對地方財政留成較多;

    四是中央財政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主要保障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發放工資和正常運轉費用。

  • 6 # 圖騰x79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是稅收,國稅和地稅大致五五開。2020年全國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20萬億,地方政府約為10.5萬億。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基本由地方政府支配,2020年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9.3萬億,其中土地出讓收入達8.7萬億,絕對的大頭。三、國有資本經營收入。2020年全國國有資本上繳利潤2000億,佔國家財政收入1%。四、社會保險收入。就是我們平時繳納的社保費,這部分已經全部以養老金形式發放給退休人員,且發放金額往往大於繳納金額。由此來看,地方政府收入主要是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土地出讓收入約佔地方收入的五成,有的地方高達八成,土地一旦賣不出去,地方政府就很難維持。

  • 7 # 你擱著隔著呢

    財政收入不行了,你可以把地方上閒置的高分子技術轉租出去。

    譬如說,還可以把內部的光刻機,粒子對撞機,高階晶片拿出去出口。

    也可以把地方閒置的航母和星際飛船租給社會作為載人和運輸使用。

    我想這些都是提高財政的方式,也是對低收入地區獲得收入的一種補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應該懂得哪些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