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森林森林小森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的意思是 :把天上的鳥兒都打盡了,那還要弓箭做什麼,要是兔子死了,狗還不如烹了算。這裡指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更慘的下場。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後來演變成了一句成語: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成語的典故主要是出自范蠡,范蠡離開了越國,從齊國給大夫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概意思是說: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又像鷹嘴,這種人只可共苦,不能同甘。

    文種看完寫封信後,就稱病不再入朝。後來有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越王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越王對文種說:“你教我七個滅人國家的辦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了,剩下四個,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接著,文種就自殺了。

    除此之外,還有白起,為將一生,殺敵無數,耐何功高蓋主,不諳政事,拒王命而不從,終死於秦相范雎之手。韓信,"敵國破,謀士亡",陳平、呂后、蕭何共謀之,被誅於長樂宮鍾室。

    從古至今,不乏這種沒有利用價值,落得更慘的下場的例子。正如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路《破冰行動》裡面演的那樣,陳隊長作為反派,就是因為知道太多了,在局裡權力不大,保護不了毒販們的利益,由開始的被利用,到最後沒有價值直接被殺掉,這就是他最後的下場。

    但也有很接近現實的例子,兩個人合夥開公司,後來兩個合夥人,其中一個人感覺另一個發揮不到作用,直接自己把另一個合夥人踹了。

    還有,一些戀愛中,當對方很富裕的時候,不離不棄,當對方工作、生活發生了一些變故,就突然揚長而去。這種例子數不勝數。

    不過,還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做到同甘共苦,彼此間沒有太多的算計。

  • 2 # 瘋哥哥l

    如果鳥、兔子都沒有了,還要弓箭和獵狗有什麼用呢?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但這樣的故事還是不停地在上演。

    陶朱公范蠡最先看破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伐吳成功之後,范蠡泛舟五湖,給大夫“文種”的信裡說出了這些話,讓他趕緊離開。但文種卻沒有避開。

    越王勾踐給文種說,你教我七種滅人國家的方法,我用了三種就把吳國滅了,還剩下四種在你腦子裡,你去找先王替我好好試試這四種方法吧,於是文種只好自殺。

    正因為越王勾踐對文種太瞭解了,知道他的厲害,才會更害怕,為了江山永固,就只能這樣的選擇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漢朝劉邦建國,不下10年,韓信便早荼毒。

    相似命運的還有白起、伍子胥(被五馬分屍)、吳起、李牧、商鞅(被五馬分屍)。

    明朝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劉伯溫、常遇春等也慘遭厄運。

    江山是一個人的江山,但確是一群人打下的江山

    劉邦、朱元璋、勾踐等君主都有雄才大略,他們深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是什麼人。自己可以坐江山,實在是因為有著一幫子的良臣名將。這些人絕對有能力再造一個君主。

    這些君主能成為君主,有一個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早就看透了手下的人了。為了江山永固,為了子孫後代,在他駕崩之前,肯定要把這一個個厲害的角色給解決掉。

    所以,從這些君主的角度,從政治的角度,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了,正向價值更大一些。但是道義上確是實在讓人接受不了。

    而這些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人也是抱著創業的想法去的,打造了天下,自然也是抱著享受的想法的。所以能急流勇退的太少太少了。

    實用主義的能量趨向邏輯

    人在一動不動的時候,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人也是最舒服的。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懶。而沒有用了就丟棄,這也是最簡單不過的實用主義。

    所以,人在集體裡一旦失去價值,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即便你以前已經創造了很多的價值。因為時間和時代發展都不會停止,沒有作用便只能被淘汰,而淘汰的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和悲涼。

    這是樸素的宇宙能量邏輯,也是無可厚非的。

  • 3 # 大志讀書

    對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我的理解:

    1、 兔子已死,狗的用處就沒有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鳥打完了,那良弓也就毫無用處了(直白理解);

    2、指當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俗稱過河拆橋或卸磨殺驢。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又出自《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勾踐最後勝出,晚年勾踐猜忌多疑,濫殺大臣,范蠡勸文種說勾踐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不信,最後輔佐勾踐滅吳的文種被勾踐誅殺,應驗了范蠡的話。

    中國曆代王朝建立初期,無數次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局面,帝王選擇這種極端殘暴的方式屠戮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中不僅僅是帝王的私心多疑,更多的是無奈的抉擇。新朝初建,對於皇帝來說,如何處理好手下那群驕兵悍將,是當務之急,皇帝們就會選擇一個標準來區分功臣,那就是有能力造反和沒能力造反兩種人,只要你對政權有威脅,不管是忠臣還是佞臣,都得一塊去死。

    對比文臣,武將是每個皇帝最為忌憚的,韓信造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斬殺大臣,每個皇帝得做法不一樣,這和皇帝的出身、個人修養有極大的關係,但目的相同:選擇最徹底的方式,將功臣們滅的一乾二淨,為政權掃除障礙。

    韓信造反:

    公元前196年,韓信密謀造反,被呂后和蕭何殺死於長樂鍾室,臨死前韓信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朱元璋:(洪武四大案)

    朱元璋殺的功臣就更多了,有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等,幾乎殺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其中權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湯和了。

    洪武四大案如下: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牽連甚廣,很多功臣良將均被誅殺,後朱元璋廢除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政事分歸六部處理,從此中國王朝再無宰相一職。

    二、空印案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蓋印公務文書而引發的案件,此案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視,並因此誅殺數百名相關官員,實為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範圍之大。

    明朝初年,每年各個布政使司下屬府州縣都需派出審計官吏,前往京城戶部,核對其所在衙門繳納中央官府的錢糧、軍需事宜,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稽核後完全相符方能結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地方機關大印才算完成,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會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稽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這原本是既有的習慣性做法。

    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從運送一直到戶部接收時的數字一定不會相符,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員們無法事先預知,只有到了戶部將要申報之時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派往京城的官員都習慣用空印文書,到了京城才填寫實際的數目。

    明太祖朱元璋獲知此情況後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舞弊欺詐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將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部門的正印官全部處死,下屬官員充軍邊疆,結果是一些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也被處死了。

    三、郭桓案

    郭桓案,發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宗貪汙案,其涉案金額巨大,影響相當深遠。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懷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趙全德夥同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貪汙,私吞官糧,於是下旨查辦。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餘敏、丁廷舉告發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勾結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鎮江等府的賦稅外,還私分了浙西的秋糧,並且巧立名目,徵收了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

    朱元璋下令審刑司嚴刑審訊,此案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並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最後朱元璋下令將一干人等全部處死。

    四、藍玉案

    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殺功臣良將的重大政治案件,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當初隸屬於常遇春的帳下,對敵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了軍權對皇權的潛在威脅,使軍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15萬大軍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人,大勝而歸,後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被晉封為涼國公,位居大將軍之職。

    但漸漸地,藍玉開始自恃功高勢大,驕橫不法。在軍中,他擅自任罷將校,甚至不聽皇命,有次北征還師,夜過喜峰關,關吏沒有及時接納,藍玉就縱兵毀關強行進入,這一舉動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藍玉霸佔東昌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鄉里,此事後為御史彈劾,但藍玉竟驅逐御史,還讓家人私買雲南鹽1萬餘引(每引200斤或400斤)進行走私,以上種種行為,終於讓朱元璋動了殺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下令將他處斬,並誅了三族,平時與藍玉有關係莫逆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位“逆黨”,遭到了抄家滅族,此案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軍中的驍勇將領大多被殺戮殆盡。

  • 4 # 十覺者

    意思是飛鳥和兔子都死了,那麼弓和獵狗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引申一件事情結束後,幫忙一起做事的人就失去了價值,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自古以來開國功臣被殺比比皆是。古代皇帝是天下至尊,擁有至高的權利。誰不覬覦這個位子呢?每個皇帝的上位背後都錯綜複雜,勾心鬥角或者不那麼光彩。無毒不丈夫,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削除威脅力量,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畢竟殺一條人命比猜測臣子有無謀反心理更簡單有效。

    這是主管原因,客觀原因一些大臣功成名就後,居功自傲放縱自己的行為,不知進退,導致下場悲慘,即使剛開始皇帝並沒有起殺心,這是自尋死路。

    這句話偏向於貶義,現代中卸磨殺驢意思相近。

  • 5 # 吉誠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范蠡離開越國之前給文種留下的信裡說的。意思是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原句出處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句如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句話是范蠡勸誡文種,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再迷戀權位,免得被越王勾賤給殺害了。後來還衍生出兩個成語“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

    又見《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成語典故之一出自范蠡

    范蠡即離開了越國,從齊國給大夫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上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像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文種看完信後,便稱病不再入朝。後來有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吧。”文種於是自殺了。

    成語典故之二出自韓信

    這一成語也比喻西漢時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的大將們悉數殺光的情形。劉邦當皇帝后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然後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五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這句話本身反映了人性的劣根和陰暗,雖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歷史史實的印證,但無論如何不能成為當權者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教條。

    二、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過河拆橋,恩將仇報是小人之為,為君子不齒,人要有感恩之心,當權者要賞罰分明,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要凝聚正能量,要讓正義發揚光大,而不是奸詐權朮大行其道。

    三、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從個人而言,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功成身退,知行知止,適可而止的道理,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 6 # 小楓紀實本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在做完事以後,不管是什麼結果首先都應該懂得知足。在獲得成績和名聲以後一定要懂得推讓,總之要低調做人。

  • 7 # 抖動徐州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經常出現在電視劇中,其實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諺語,無論是君王還是霸主,一旦功成名就往往會向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開刀, 因為這些人已成為他們的心頭之患。

    前有范蠡是先知先覺者,後又有張良功成身退,願“從赤松子遊”,得以全身。

    而文種、伍子胥、韓信等,則成為這方面的悲劇人物。

    歷史上出現大統一的時期這種悲劇更加明顯

    比如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

    明朝開始武將徐達等等

    這也驗證了一句話一起打江山可以,但絕不能一起坐江山

    像苟富貴勿相忘這樣的話全是騙人的

    也許就便是永遠不變的歷史規律

    這套歷史規律不止實用在古代君臣鬥爭,依然可以用在當下。

    同樣的它也不止是君臣之爭,現在的企業裡也很是明顯

  • 8 # 笑嘆紅塵70847454

    從正面看是一個個體在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被無情地拋棄甚至是殺戳。歷史統治者對待打江山的功臣就有例證,另方面作為曾經的良弓,獵犬來說:在失去原有價值的時侯也要與時懼進謀求長遠的自身價值。避免被藏被烹的結果!

  • 9 # 草根詩人張鈞

    《斬韓信.七絕》

    自古忠臣多恨逝,

    從來名將少榮歸。

    乾坤動盪才知悔,

    海內吟風信不回。

  • 10 # 隨風遠馳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講的是春秋越王勾踐,在吳越戰爭勝利後,不斷的殺害功臣。歷史上與之相近的故事還有韓信,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找了個藉口將韓信誅殺,韓信臨死前邊喊著這句話。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通俗一點說,就是用人朝前,沒有利用價值或者有威脅的時候就幹掉,話聽起來挺悲涼,沒有什麼人情可講。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這樣,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和平的解決功臣“退休”的過度,達到了中央政權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沒有這樣做,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正統

    李世民並非正統奪得天下,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讓李世民勸退了“李淵”,成為了皇帝。但李世明並不是大兒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歷史上也稱他為“李二”。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為了口碑,也是為後續的李世江山做出好的表率,他是有很多顧慮的,所以他剋制了自己,沒有做一些太出格的事情。

    個人魅力

    李世民雖然殺兄逼父,也是有原因的,環境因素把他逼到那個位置他不得不做。隋唐演義應該很多人都聽過,那麼多有能力的武將都聚集到了李世民身邊,說明李世民是非常有人格魅力。同時他的勢力當時也算是非常強大了,可以威脅到頂端人的地位。為了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為了那些跟隨他的老兄弟,他非常果斷的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才成就了歷史上為數不多,有所作為的皇帝。

    除了人格魅力,李世民善於思考,善於接納,大度。能說出“天下英雄盡入我彀“,這句話的人,心胸是非常寬廣。

    ”君,舟也民;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也理解的非常透徹,他有前車之鑑做經驗,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點。

    魏徵經常直諫李世民,如果是一般的皇帝早就不知道死過多少回了,可見李世民的英明與豁達,同時也是一位好領導。

    文武制衡

    李世民的武功其實也不弱,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英雄跟隨他。在沒成為帝王之前就是戰功赫赫,從這一點說他根本就不怕那些武將功高蓋主之類,所以也沒有必要去迫害那些武將。

    到了政權穩定,需要文官治理天下的時候,他有廣招人才,當時的文官集團也可謂非常強大。從朝廷的統治來說,需要文武制衡,他也不會隨便的把那些老兄弟捨棄掉。他經常會看著他們之間相互爭奪,他在中間調節矛盾,甚至沒事的時候還要製造一些矛盾。

    各大勢力

    歷史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可以說已經積累了很多年,幾代人的抱團發展,形成很多勢力。比如五姓七宗,同時又有三大世家集團,例如:關隴貴族,山東世族,江南華族。這些家族世家在朝堂上都有代言人,包括那些陪李世民打江山的老將,後面都有這些勢力的影子,都不能是隨便亂動。而且很多老兄弟都和李世民有感情,一旦把他們替換掉成本太高,還不一定上來一個什麼樣的人,還不如老兄弟用的順手。

    遠大抱負

    李世民是一位偉大的皇帝,國內安定之後,他就把眼光放到了國外,拓展疆土。出師塞北,滅突厥,遠征高句麗等。身為皇帝李世民已經不能總是御駕親征,所以他更需要這些老兄弟們幫他完成他的夙願。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爭議較多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不侷限於真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