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海仁愛

    天氣漸漸熱起來,如果是往年,街邊的大排檔也應該開始支起來了。只是現在,街面上依然挺安靜。

    冷盤、燒烤、小炒,各種各樣的小海鮮,再來幾瓶啤酒,就是一個爽歪歪的夏日夜晚。

    說起大排檔的小海鮮,各種貝類絕對是一大擔當:辣炒花蛤、鹽焗竹蟶、白灼毛蚶、醬油水海瓜子……別看沒多少肉,但其中蘊藏的鮮味,足以佔領所有人的味蕾。

    然鵝,貝類雖然好吃,但點菜時卻讓很多人覺得頭疼。不少大排檔沒有選單,各種小貝殼擺在那兒:哪個是花蛤,哪個是文蛤,誰是毛蚶,誰又是血蚶……

    分不清楚的朋友就只好假裝沉思一下:恩,這個給我來一份;啊,那個給我炒一盤。

    在這個夏天來臨之前,不能再吃得不明不白了,必須搞清楚,這些好吃的貝類都是啥?

    01貝類,最親民的海鮮

    小海鮮雖然個頭小、外表平淡無奇,但數量充足,而且身體裡蘊含的鮮味也讓人回味留戀。

    各種貝殼算是小海鮮的主力了,大量上市的時候,只要幾塊錢一斤,可以煮、可以炒、可以烤,是最完美的下酒菜。

    別看貝類長得不起眼,但它的身體裡除了蘊含穀氨酸鈉以外,還有琥珀酸鈉,各種呈味物質相互作用,使得小小的貝殼有著複雜而多彩的鮮味。

    扇貝、生蠔、海虹、花蛤、毛蚶、蟶子……這些常見的貝類算不上什麼值錢玩意,卻給我們的味蕾帶來了極大的滿足。

    假如扇貝不“跑路”,它到底能變成多少種美味?

    貽貝、海虹、青口、淡菜……它們到底誰是誰?

    生蠔和牡蠣是一種東西嗎?什麼樣的生蠔才算頂級?

    今天專門來說說蛤蜊、蜆子、蟶子等等,這些有滋有味的小貝殼。

    02蛤蜊

    蛤蜊,算是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和蛤蜊科一部分物種的統稱了。

    蛤蜊的名字有很多。普通話中,我們一般讀作蛤蜊(gě lì),到了山東就會叫做嘎啦(gá la),而在大連,則被統稱為蜆額(xiǎn e)。

    不過,這些都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按照正確讀音,蛤蜊應該讀成(gé lí)。但你要真去大排檔喊:給我炒一盤蛤蜊(gé lí),老闆不把你當成神經病才怪呢。

    按照膠東半島的說法:涼水蠣子熱水蛤。海水涼了,就是海蠣子,也就是生蠔最肥美的季節;而到了夏天,海水熱起來,則是吃蛤蜊的時候了。

    蛤蜊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常吃的就有花蛤、文蛤、白蛤等等。

    花蛤,也被稱為花甲、花嘎、花蜆子,學名其實叫菲律賓蛤仔,來自簾蛤目簾蛤科花簾蛤屬。

    花蛤多棲息於淺海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水管內多帶有泥沙,如果新鮮的蛤撈上來直接烹飪,吃起來會有些牙磣,一般要把它浸泡在鹽水中,吐一下沙。

    花蛤的烹飪十分多樣,白水煮、辣炒、燒烤、做湯……並且,它的體內本就富含鹹鮮味道,無需再加鹽烹飪。

    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見的烹飪方式。不過吃花蛤最原汁原味的方法還是烤。

    前些年,在大連吃燒烤會給個碳爐子,方便你自己加熱,並且烤到喜歡的口感和味道。這時候,我就會去附近的市場,花10塊錢買上三四斤花蛤。

    拿一個烤網架在爐子上,擺幾個花蛤放上邊,待烤到開口,拿起來連汁帶肉一起吞下,雖然很燙,但也是最原本的鮮味。

    這幾年爆紅的錫紙花甲粉絲,其實也是用錫紙儘可能的包住花蛤裡邊的鮮味汁水,然後再慢慢地煮進粉絲之中,與扇貝粉絲有異曲同工之處。

    文蛤,是比較貴的蛤蜊了,有“天下第一鮮”之稱。外殼略呈三角形,體型比較大,最大的直徑可達5釐米。古早護膚品蛤蜊油,就是拿大的蛤蜊殼做容器。

    文蛤在中國沿海都有分佈,以江蘇南通出產的最為出名。除了爆炒以外,文蛤燉蛋、文蛤蹄髈砂鍋、腐皮文蛤卷、蔥油文蛤……都是知名菜餚。

    白蛤,學名四角蛤蜊,體型較小,外殼隆起比較高,一般用來白水煮或是清蒸。

    油蛤,學名波紋巴非蛤,外殼有花紋,表面比較光滑,看起來油光發亮的,或許因此名字裡就有了個“油”字。在三亞等地,油蛤還被叫做“芒果螺”,但是它既不像芒果,也不是螺。

    在中國,油蛤常見於臺灣、福建、兩廣等南方沿海。油蛤既可以煲湯,也可以炒,爆炒油蛤最好的搭配就是九層塔。

    而在“醬油水一切海鮮”的閩南地區,醬油和水混合,恰到好處地提味,把鮮味吊出來。醬油水油蛤是最家常,但也最能打動人的美味。

    黃蜆子,學名青柳蛤,產於黃海淺海處,最出名的當屬丹東黃蜆子。它的外殼是黃色的,肉也是黃色的。

    黃蜆子的個頭比較大,肉也比較厚,所以也叫肥蛤。黃蜆子用來白灼、清炒、燒烤都是極好了,不需要再新增更多調料,破壞它本來的鮮味。

    除此之外,鳥貝、西施舌、海瓜子……都是平時或多或少會吃到的美食。

    買蛤蜊的時候注意,只要小舌頭還在動,還在噴水,就是活著的。不過,這東西價格不貴,每次買的量也不小,一個一個挑太費勁,每次遇到幾個不開口的死蛤蜊,也是難免的。

    蛤蜊去沙是比較讓人頭疼的。用一個大盆,放蛤蜊,倒鹽水(1升水30克鹽),再點幾滴香油或是花生油,養幾個小時,便能吐乾淨沙了。

    03蜆子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蜆子,花蛤就是花蜆子、白蛤就是白蜆子,當然,黃蜆子現在已經被叫習慣了。

    不過,真·蜆子其實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簾蛤目花蜆科下的生物。

    河蜆,又名亞洲蜆、臺灣蜆,廣泛分佈於中國的江河、湖泊、池塘、溝渠。對,蜆子不是海鮮,而是一種河鮮。

    河蜆有很多亞種,比如黃沙蜆,外殼金黃,生活的水質越好,貝殼越黃;而在淤泥中生長的稱為泥蜆,外殼烏黑。

    一般來講,黃沙蜆的味道比泥蜆要好,而內殼為紫色的黃沙蜆,是河蜆中的上品。

    河蜆的吃法,一是煮湯,在閩南地區,很多人夏天會用河蜆加老蘿蔔乾煮湯;二是涼拌,河蜆汆燙之後取肉,加入醬油、蔥、蒜一拌,再給什麼美味都不會換。

    而在日本,還有大和蜆、真蜆以及瀨田蜆。大和蜆生長在鹹淡水交匯處,其他兩種都是淡水生物,它們也會在不同的時節,被日本人食用。

    04蚶

    蚶,屬於翼形亞綱魁蛤目魁蛤總科的生物。

    從外形上來講,蚶比較容易辨認,它的外殼比較厚,而且很堅固,很難徒手掰開,並且外殼表面有很明顯的紋路或者絨毛。

    蚶這種貝類,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其中以遼寧、山東的產量最大。我們常吃到的有三種——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俗稱毛蛤、毛蜆子。以寧波出產的“奉化搖蚶”最為出名。

    寧波當地人在食用蚶子時,取用粗鉛絲簍,把蚶子置於其中,放進沸水鍋中反覆搖動簍子,至蚶燙熟,故名“搖蚶”。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載了毛蚶的幾種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熱水噴之半熟,去蓋、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雞湯滾熟,去蓋入湯;或全去其蓋作羹亦可,但宜速起,遲則肉枯。”

    不過,半熟的毛蚶曾在1988年的上海引發過令人記憶猶新的甲肝大爆發。

    由於毛蚶產地環境汙染,使得毛蚶帶上了菌痢,繼而出現甲型肝炎病毒,最終導致上海短短兩個月內,到處恐慌,板藍根脫銷,不敢摸樓梯扶手……超過31萬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

    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產經營食品品種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泥蚶,俗稱血蚶,南方更為常見。生醃或是白灼都是常見的吃法,在閩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汪曾祺在到訪福建時,也曾吃過血蚶並寫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剝開殼就進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樣只是夾幾塊嚐嚐味道,吃泥蚶則胃口大開,一大盤泥蚶叫我一個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殼堆成一座小丘,意猶未盡。吃泥蚶,飲熱黃酒,人生難得。舉杯敬謝主人,曰:‘這才叫海味!’”

    除了中中國人,南韓人也極愛泥蚶。韓劇《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爸爸最喜歡吃老婆做的泥蚶,他曾說過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每天都要吃李一花做的泥蚶,後來在德善家還清債務後,李一花做了滿滿一大盤擺在桌上。

    南韓的吃播們,也經常會吃涼拌泥蚶、泥蚶拌飯等等。

    魁蚶,也叫血貝,日本人叫它赤貝。相比於毛蚶和血蚶,赤貝的個頭比較大,主要生長於黃海、渤海一帶。

    在日本,赤貝常會用來做刺身或者壽司。赤貝刺身的精髓在於它肥厚的貝足,將它片成薄片後,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鐘左右,配以調製的辣根上桌,顏色黃中透紅,極為賞心悅目。

    不過傳統中餐還是習慣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只不過對掌灶者火候的要求很高,稍一過火,就咬不動了。

    這三種蚶相對也比較容易分辨,赤貝的個頭比較大,毛蚶和血蚶最大的區別就是肉和汁的顏色了。

    05蟶子

    蟶子,中國南北方沿海都有分佈,一年四季基本也都可以吃到。

    清代的《寧海縣誌》記載:“蟶、蚌屬,以田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我們平常所吃的蟶子可以籠統的分為短粗圓的“縊蟶”和細長直的“竹蟶”。

    縊蟶的肉質肥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爆炒。在浙江、福建一帶,有一種做法叫“倒插蟶”,就是將蟶子緊挨著插進碗中,在上邊撒一層鹹菜和薑絲,然後蒸10分鐘,撒上蔥花便可出鍋。

    鹽焗蟶子也是常見的做法,將蟶子用調味料稍微醃製,瀝乾水分,把粗鹽混合香料炒熱,最後將蟶子擺到粗鹽上,利用鹽的溫度,將蟶子焗熟。

    而我們平時吃到的竹蟶一般有兩種,大竹蟶和長竹蟶。特點都在名字裡,大竹蟶就是“大”,長竹蟶就是“長”。

    竹蟶最大的特點除了長以外,就是外殼薄,外殼很容易掰斷,所有有很多人吃長竹蟶的時候是吸著吃的。

    而做竹蟶,清蒸或是醬油水就足夠將鮮味激發出來了。

    其實,各種小貝類海鮮,在烹飪上,都沒有太複雜的套路,無需太多的佐料和技巧,簡單的烹飪就能得來極致的味道。

  • 2 # 早風79798小廚

    大家好,我是從業二十一年的廚師早風,感謝閱讀本文!

    首先,貝殼不是生物,是殼或內殼動物分泌的保護層,或者說是軟體動物經漫長進化的結果。雖然形狀各異,但主要有兩種:腹足類稱螺,雙殼類叫殼,成份其實是碳酸鈣。烏賊的海螵蛸屬內殼,比效另類。

    花蛤殼頂喙位於前半部,殼堅,呈指甲型,食用前需去沙,受驚動會噴水(這個好認)。簡單的爆香蒜蓉炒就可以吃一盆。

    其次蟶子,分兩種:縊蟶,竹蟶,各種類繁多,從外型分:縊蟶扁平,長槌形帶生長紋,足短粗。竹蟶外形似竹子,形細長,足長尖。

    吃法多樣,我最喜歡清蒸,原汁原味,醮薑蓉或蒜蓉都好味。

    蜆子:圓形,殼堅且厚,鹹淡水域均有分佈。食法多樣。例如煲粥,取蜆肉放料酒,薑汁炒香,煮好粥後,放入蜆肉,加鹽調味,放胡椒粉,薑蓉,蔥花拌勻,香氣四溢,鮮美無比。

    蚶子:殼堅且厚,帶絨毛和放射肋。分三種,泥蚶,也稱血蚶,放射肋二十條左右,魁蚶,俗稱赤貝,放射肋約四十條,毛蚶,又叫毛蛤,放射肋三十五條。

    哈蜊:雙殼鋼簾哈科或哈蜊科都可歸入,品種有青蛤,肉細厚皮,四角蛤蜊,俗稱白蜆子,殼帶淡紫色且頂厚。文蛤,殼帶放射肋,殼面有花紋且呈三角形,味極鮮美。

    中國哈蜊,別稱黃蜆子,肥蛤,殼呈三角形。菲律賓蛤,殼厚,高,短。

    海瓜子,字名:縱肋織紋螺,形似瓜子,另有一種,學名:凸殼肌蛤,外型和海瓜子不盡相同,均帶輕微毒性,食用時注意,不能多吃。

  • 3 # 魔女茶館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是有問題的,主要是糾結於概念上的問題,個人覺得沒必要,畢竟我們不是生物學家,不需要做物種研究,不需要糾結於概念上的東西,只需要把我們想知道的搞明白就行了,既然題主丟擲這樣的疑問,那就按照題主的疑問一點點來解析。

    1、花蛤

    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綴錦蛤亞科花簾蛤屬菲律賓簾蛤,廣泛分佈於太平洋的亞洲和北美洲亞熱帶到低寒溫帶的沿岸海域,歐洲海域後來引入廣泛人工養殖,全世界並不少見,在中國廣泛分佈於從北到南的海域,但是為國內人所熟知的代表性區域則是渤海海域的南北戴河、遼寧發大連,黃海海域的山東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海海域的江蘇連雲港、浙江舟山、象山、南麂,福建廈門,廣東的海門和汕尾,臺灣西部也有大量分佈。適應性強、生長週期短、生長迅速,可高密度養殖,離開水後存活時間長,是中國四大養殖貝之一(其餘三種是蟶子、泥蚶、海蠣子)。

    體型長度理論上在2~6釐米之間,但實際商業中見到的多為2~4釐米長度,尤其以3~4釐米大小最受歡迎,也就是所謂的大、肥。外形略近橢圓形,有明顯的顏色深淺不一的放射肋和同心生長紋,外表顏色多種多樣,有白色、灰色、棕色、棕黃色、淺褐色、深褐色等多種顏色,帶有不均勻的斑點、深色鋸齒狀花紋、有時帶放射線或條紋,可以簡單理解為非常像常見花崗岩裡面的各種顏色。殼外表面基本黃瓜,但能用手摸得到花紋的澀感,抓一把放在手中揉搓摩擦能聽到略帶澀感的聲音,殼內表面非常光滑呈白色、淺灰色、淡橙色或淡淡的暗粉色等,沒有珠光效果。

    花蛤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種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鈣、鐵、鎂、鋅等),易消化,具有不錯的降膽固醇作用,甚至效果勝過降膽固醇藥物,非常適合三高人群食用。

    食用上一般比較簡單,因花蛤本身就極其鮮美,烹調時不用額外加味精或雞精,少放鹽或者不放鹽。清水煮開味道最鮮美,喜喜歡其他口味的可適當加其他調料,比如蔥薑蒜辣椒爆鍋後加入花蛤和水燒熟,出鍋前再加一點香菜是沿海地區餐館最常用的做法,這種方式最受食客歡迎;花蛤還可以用來做各種湯,適當加一點花蛤不用再加味精雞精,湯汁呈現原始的鮮味;還有一種吃法是用豆角或芸豆或韭菜,加花蛤肉和雞蛋做成麵條滷,澆在麵條上也非常棒,尤其是手擀麵上的味道最佳。

    清洗建議:一般買回家的花蛤還需要吐泥沙,自然吐泥沙太慢,也難以吐乾淨,最好的方式是將花蛤倒在一個盆裡使勁兒上下顛盆(理論像人坐車會吐),然後清水洗乾淨,擔心吐不乾淨就多顛幾次。

    2、蟶子

    又名竹蟶、蜆蟶,瓣鰓綱真瓣鰓目竹蟶科下的各種蟶的統稱,下面又有縊蟶(因自殼頂腹緣有一道斜斜的凹溝,故又名縊蟶)、大竹蟶、細竹蟶、長竹蟶、短竹蟶、剖刀蟶等具體分類。生活在海邊河口附近有淡水流入的淺海內灣的泥中,雖南北海域均有分佈,但因南方河道多,海灘多為細泥沙,以浙江和福建產量最大。

    體型長約4~8釐米,生長速度快,4釐米長度一般為新蟶或一年蟶,一般在7~8月採收;6~8釐米的就是舊蟶或兩年蟶,一般3~4月採集。殼薄而脆,呈略扁的圓柱形、卵圓形或兩端偏圓的長方形,殼黃綠色、青褐色,因殼易磨損,又常顯白色。

    蟶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具有一定的藥用作用,可用於產後補虛、煩熱痢疾等,蟶子富含碘和硒,對於甲狀腺腫大、孕婦和老年人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蟶子肉質肥美,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常見方式是爆炒蟶子、韭黃或韭菜燒蟶子、蟶子炒蛋、蒜蓉(粉絲)蒸蟶子、涼拌蟶子肉、湯類等。

    清洗建議:蟶子體內細泥沙含量比較多,所以食用前最好清洗乾淨,如果只取用肉,不帶殼,則催吐泥沙方法像前面提到的花蛤,但因蟶子殼薄脆,採用左右晃動盆的方式,晃動後立即用清水洗掉汙泥,再晃動清洗,反覆幾次就可將泥沙催吐乾淨。

    3、蜆子

    有地方把各種蛤蜊稱為蜆子,這種情況不放在這討論。蜆子一般是指雙殼綱簾蛤目蜆屬下面的小型和中型殼類貝類,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河流入海口處的淺泥沙灘中,國內主要以黃海海域為主。典型的特點是體型小、殼硬,主要分為黃蜆子(青柳蛤)、花蜆子、白蜆子。因為個頭很小,吃起來麻煩,很早以前是用作禽類、養殖魚類的飼料和田間肥料的,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小海鮮的味道更為純正鮮美后便開始食用蜆子。

    黃蜆子,又稱青柳蛤,產於黃海淺海,以丹東港附近海域出產的最為鮮美肥美,外殼與肉皆呈黃色,外殼呈斧形,有暗黃色花紋。營養價值頗高,肉質富含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鈣、鐵、硒等,還有豐富的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重要作用的鈷元素。花蜆子,其實就是個頭非常下的花蛤蜊,一般大小在1.5釐米以下。白蜆子,主要是黃海海域的灘塗上生產的貝類,殼比其他蜆子更為白淨,貝殼寬度一般在2釐米以下,甚至1釐米左右。因個頭太小,食用起來受限制且麻煩,所以當地人主要用於養殖魚類的餌料和田間肥料,一般市場上很少見,即使出現了售價也非常便宜,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的一道食材。

    黃蜆子與花蜆子味道鮮美,白蜆子味道更在黃蜆子與花蜆子之上,相對而言,白蜆子的味道更為溫和適中,味道鮮美而不過,肉質更細嫩,湯汁味道更柔和豐富,白蜆子、豆角丁/芸豆丁和雞蛋是更是絕配。蜆子常用的比較凸顯鮮美味道的食用方法是取肉做湯或做炒菜,做湯口味清淡鮮為主,調料使用不多,一般只有鹽;做菜一般是用豆角丁、芸豆丁、西葫蘆絲加入蜆子肉和雞蛋攪拌均勻,然後下鍋炒熟即可,調料也是為凸顯食材本身鮮美味道,只加少量鹽;另外,可以加在前面炒菜基礎上多點湯汁,用於打滷麵也是極其鮮美的。

    食用建議:現實中因蜆子太小,不建議直接炒至或帶殼烹飪,淘肉做菜比較好,用適量清水將蜆子煮開口後鍋中滴入幾滴香油,用筷子或鏟子攪動蜆子,便於肉與殼分離,因肉比較小會沉到鍋底,把殼去幹淨後,剩下的肉中混著泥沙,還需用煮蜆子的原湯將蜆子肉淘至沒有泥沙,最後原湯靜置,泥沙沉底,上面的湯在後續烹飪中繼續使用,因為最終的鮮美味道都呈現在湯中,肉中的鮮美味道反倒沒有那麼明顯了。

    4、蚶子

    雙殼綱蚶目下貝類的統稱,是雙殼綱中比較原始的物種,廣泛分佈於沿海地區,以山東、遼寧、浙江、福建和廣東為主,喜歡生活在內灣河口附近的軟泥表層中。種類比較多,國內國內分佈廣泛生產量最多食用比較多的就是毛蚶、泥蚶和魁蚶。蚶子肉厚且肉質細嫩,味道異常鮮美。

    毛蚶以渤海海域周邊的遼寧、河北、產量最多,是渤海灣地區主要的經濟型貝類。殼頂部突出且易脫落,表常呈白色,表面有棕褐色茸毛,35條左右條放射肋,上有小結節,類似瓦壟,茸毛分佈於放射紋之間。因生殖腺比較大,包裹在消化系統周圍,成熟的雌性毛蚶肉呈紫紅色或橙紅色,雄性肉呈黃白色。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目前常用於胃病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比較多的食用方法是醬爆毛蚶和涼拌毛蚶肉。

    魁蚶,又稱血貝、赤貝、大毛蛤,黃海北部和渤海灣的遼寧大連、丹東為主要產區,在山東威海、河北沽塘也有生產。魁蚶肉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脂肪含量低,血液鮮紅,肉質鮮嫩肥美,還可當作滋補品,貝殼因雜質少,還可用作燒製石灰和用作陶瓷的原料。

    5、蛤蜊

    非常籠統的概念,學術上是雙殼綱各種貝類的統稱,上面提到的都算做蛤蜊;個別地區可用於特指,例如在青島地區可特指花蛤蜊,也可根據生活環境主產貝類,指其他的。這裡不再做詳細贅述。

    6、海瓜子

    同樣是非常籠統的概念,一般為民間稱呼,其實網上很多資訊並不準確,包括百度百科,之前查閱過很多資料,沒人完全說清楚海瓜子到底是指哪一個物種,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含義,根據具體環境專指某一種貝類,例如有地方稱白蜆子為海瓜子,稱釘螺為海瓜子,稱很小的花蛤蜊為海瓜子等等。在學術上一般不會用海瓜子這稱呼,如果提到了,基本是指雙殼綱貽貝目翼型亞綱貽貝科下面的各種薄殼貝類,這些貝類比較統一的特徵是體型小、殼薄而透明至半透明、略呈三角形、殼顏色黃褐色或綠褐色,殼內略有珍珠光澤。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的灘塗上,國內則分佈於南北沿海灘塗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不少地區的常見下酒菜。還有人提到海瓜子是指雙殼綱貽貝目翼型亞綱貽貝科肌蛤屬的尋氏肌蛤,這是單指一個物種了,甚至可以簡單理解為非常小的貽貝是海瓜子,但跟他提供材料開始指出的海瓜子是貽貝科貝類幼年時的統稱明顯自相矛盾,所以單指某一物種這觀點並不能成立。

    7、貝殼

    各種軟體動物(雙殼綱和腹足綱)生長過程中分泌的可以保護自身組織的鈣化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佔95%左右,然後是殼質素……這裡不再做詳細解釋,大夥都懂,反正不能吃,可以做工藝品可以做工業原料,用途比較廣泛。

  • 4 # 73神牛

    我從小就生活在北方的海濱城市大連,餐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種貝殼類小海鮮,因為這些小海鮮隨處可見,而且價錢便宜滋味鮮美。

    因為各地的叫法不同,所以有些一樣的小海鮮各地的叫法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花蛤、蜆子、蟶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貝殼都有什麼區別?

    一,花蛤、蜆子、蛤蜊基本是同一種小海鮮

    蚶子也分兩種:小的被稱為“毛蜆子”,用它的肉拌菠菜是大連人特別喜歡的下酒小菜。大的有被稱為“赤貝”和“大毛蜆子”的兩種。大毛蜆子一般都豁肉售賣,但是因為肉質粗老,並不怎麼受歡迎。倒是赤貝因為裡面肉質脆嫩,是做赤身的上好食材,因此售價也比較昂貴,不過現在並不多見。

    大個的毛蚶子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邊緣的毛

  • 5 # 基地實拍尋味

    科普一下讀音:蛤——隔(ge),第二聲。蚶——憨(han),第一聲蟶——撐(cheng),第一聲蠔——豪(hao),第二聲蜆——顯(xian),第三聲

    野外的細蠔長這樣6.文蛤,車螺

    左二,左三都是,常見品種,野外大量,10-15元一斤,味道甜12.肚臍螺

  • 6 # 美食理想

    【烹呼叫途】文蛤肉味鮮美,適於汆、炒、爆、蒸、燉、煮等烹調方法。

    【特徵特點】貝殼長方形,殼頂位於背緣略靠前方,約佔殼全長1/3處,殼薄而脆。殼中央稍靠前端處有一自殼頂至腹緣的斜溝,狀如縊痕,故名縊蟶。殼表面黃綠色,生長線明顯。

    【烹呼叫途】適於汆、炒、爆等烹調方法。

  • 7 # 老廚廚藝

    花蛤,蜆子,蛤蜊形狀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就是一個地方的稱呼不一樣而已!蟶子有兩種:竹蟶和縊蟶,小手指頭粗,五六釐米長。蚶子的殼比較厚,形狀像蛤,殼上有細毛毛,也叫毛蛤。還有一種魁蚶,也叫赤貝,做刺身,沾辣根生吃不錯。南方有一種血蚶(血蛤),肉血紅色,當地人說吃它大補!海瓜子我理解為一種超小型的形似爪子的貝殼,1990年在廈門學習做海鮮時常用它做湯喝(便宜:)。其實吧我個人認為花蛤,蟶孑,蚶子,蜆子,蛤蜊,海瓜子應該都屬於貝殼吧!大家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指教,老廚在這裡謝謝了!

  • 8 # QHD麻麻乎乎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題目就有問題。花蛤,蟶子,可以算作是蛤蜊中的一個細分類;而蜆子,蚶子,蛤蜊,海瓜子等,只不過是貝類的總稱。而所謂的海瓜子,更是泛指貝類中處於小的狀態或者是本身就是不能長大的貝類。

    花蛤,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稱呼或者是概念,但是,總體來說,它是一種貝殼光滑但卻具有黑或深綠的一種海水貝類。

    紋蛤,表面光滑,紋理猶如雨花石,是我們過去所稱的蛤蜊油的外包裝那種蛤蜊。

    赤貝,表面具有條狀有帶溝的一種蛤蜊。

    扇貝,表面跟赤貝紋理大致相同,但外形跟扇子很相似,並且表面乾淨。而赤貝表面大都有青苔似的附著物。

    貝類有很多種,以上還沒說到海螺,說起來更是太繁瑣。到此為止吧!

    只有生在海邊並且愛好貝類並愛吃的人,才知道它們之間的差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裡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應該在現今哪個省,打的又應該是什麼虎?